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2016-03-04牛重娥
牛重娥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牛重娥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改善,但人们的精神却没有跟上物质生活的脚步,而是越来越空虚。为了加速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新课改的目标,相关研究者提出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必须要渗透人文教育知识点,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全能型人才为目标。就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这一观念,及高中生物老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观的灌输方式进行多方面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认知结构。
高中生物;人文教育;渗透研究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观点,中国《辞海》中写到:“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类文化征象”,另有进一步的概述说道:“人文是指人类文化里精辟的、科学的、优异的、营养的内容。”并且其焦点是指科学的价值观,其首要内容则是指正规的制度,对社会而言,指的是需人人遵守的道德规范制度;对社会成员而言,是指准确的品德和风俗范例;对青少年来讲,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一、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各式样的教学形式中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要求高中生物老师要改变历来的单一填鸭式讲授方式,运用多种灵活的讲授形式,加强学生的知识体验感,提高学生主体积极的实践性。比如,老师在给学生讲授《稳态和环境》这一课时,先带学生做一实验并观察“各种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通过对实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请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前导学问题“环境与水毛茛叶形状的关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同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让学生思考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作用,并与学生分享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小故事。
二、将人文精神内容糅于课堂教学内容传授中
老师可通过营造课堂氛围使讲授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从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起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共鸣。如,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讲授总结中,老师可以引用1998年洪水、汶川地震、雪灾、干旱等学生有所耳闻的社会热点事件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1)回想电视播放的1998年洪水场景,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自然灾害的发生?(2)听听学生脑海中的“石油农业”。(3)变废为宝,学习如何高效利用污染物?通过自由讨论这三个问题,因势利导地让学生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和生活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生态工程的教学,实现课标所要求的基本目标——使学生熟知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及学会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此时,老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贡献自己的力量,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将人文教育观融于课外活动中
生物是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一门课程,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促进学生的积极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中生物讲授讲堂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首选,但并非唯一选项。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生物常识理论进行实践,便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的课程讲授中,老师可采用自制模型展示给学生观察,课前可准备果冻两个、花生米、绿豆、芝麻(黑色或白色)、桔子、硬纸片、透明胶带、镊子等材料。取一个果冻,撕开封口;若果冻(模拟细胞质)有果仁,则用镊子取出;将一粒花生米(模拟细胞核)放入果冻中央;撒上七八粒芝麻(模拟线粒体),然后用镊子调整好位置(均匀分散开即可),通过动手操作演示,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在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中,认识到同伴合作的重要性。
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注意人文的灌输
新课标对高中课程讲授中提出了在设计讲课方案时要注意运用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新课改教育中大力提倡的学习要求。传统的高中生物讲授只是一味地追求实现知识技能,导致生物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人文意识。目前,新课标已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提出了注重人文教育的要求,明确要求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感受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继而养成求真务实和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态度,这些要求突显了现代教育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总之,新课改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把人文教育融于高中生物教学中,且强调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使学生的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课改也提出了要求高中生物老师及时地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探索人文教育与各科课程结合的方式,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优秀人才。
[1]高颖.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4.
[2]李贤.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J].学科教育,2015.
·编辑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