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变革

2016-03-04胡志华

理论月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张 青,胡志华

(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移动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变革

□张青,胡志华

(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通过研究移动互联网技术,揭示移动互联网变革高等教育的趋势,以及高等教育变革将带来新的资源共享观、课程观、管理方式观,教师发展观。这对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及建设高素质的新型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使数据获取的方式更灵活、数据增长的速度更快、服务的方式变化巨大、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也发生巨大变化,认为移动课堂、MOOC、教育APP、无线校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的浪潮。移动课堂让学习随时随地随身,移动网络便捷分享MOOC优质资源,移动网络催生教育APP,移动网络造就无线校园,它们促进智能化教学变革,从而产生新的资源共享观、课程观、管理方式观、教师发展观。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移动课堂;MOOC;APP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6.03.011

移动互联网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智能手机、掌上电脑或者其他便携式通信工具来提供无线网络服务。移动通信已经成为当代发展速度最快、技术日新月异的公共技术平台,其增长的速度超乎想象,移动互联网的决定性优势就是其连接互联网的方式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据国际互联网协会调查显示,移动用户的数量已经超过传统固定网络的用户,到2014年12月份,全球移动网络用户已经达到15亿。大数据和云计算两大新技术把全球带入以大数据存储、大数据安全、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挖掘的新技术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高等教育的变革带入新的征程。MOOC、翻转课堂和微课程已经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网络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这些新的教学手段将通过移动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引发新的变革。

1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催生了新的应用平台。[1]移动互联网使数据获取的方式更灵活、数据增长的速度更快、服务的方式变化巨大、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也发生巨大变化。这些以新技术为平台的变化必将导致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变革,也为高等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1.1云计算使获取数据的方式更灵活,数据增长的速度更快

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CPU运算和存储的能力已经远超2001年的主流个人电脑的相应处理能力,智能手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替代电脑,随时随地上网并且方便携带、价格合理。从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智能手机不仅能替代电脑处理信息,而且具备如GPS定位、拍摄视频和数码拍照等功能,已经成为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3G、4G网络的全覆盖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了保障。

云计算技术不断成熟使得智能终端可以将大多数的计算工作由远程的云存储中心和云计算中心来完成,计算结果通过网络的形式由智能终端传给用户,其计算过程不需用户参与。对用户而言,智能终端就相当于一个建立在3G、4G网络基础上的超级计算机。“云计算”有效解决了智能终端运算能力不强的问题,“云存储”则有效地解决了智能终端存储容量不够的问题。运行商在“云”端建设一个容量足够大的存储中心并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不但解决大量数据存储的问题,而且便于数据的分享。创办于美国的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就是一个“云”服务的例子。Facebook是一个主要为大学生交友提供服务的网站。据2007年7月的统计数据,该网站已经拥有3 400万非大学生用户。现在Facebook每天上传850万张新照片,是全美最吸引用户的照片分享网站。

到2015年底,在中国利用智能手机阅读的用户达到8 900万,电子书阅读器的用户达到2 100万、平板电脑的移动阅读用户达到3 600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促进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使大众可以分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学习资源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用户通过文字、图像、音视频等不同的互动方式实现学习知识的愿望;让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远程视频互动平台、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完成教学及教学管理;也将促进MOOC课等网络课堂的发展。

1.2网络服务方式变化巨大

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给大众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巨大变化,网络服务方式也由传统的短信方式向手机微博、手机微信及第三方应用程序APP转变。

1.2.1以手机微博为代表的网络互动方式。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微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便捷了信息的交流,使用微博已经成为当下的交友潮流。分析使用微博用户的特征,可以看出使用微博的核心群体趋向于年轻化、高学历化、职业化,男性集中在25至34岁。换一句话说,“70后”、“80后”是微博使用的核心群体。不同年龄层使用微博的目的也不尽相同,“70后”微博上热衷于探讨社会深层次问题,“80后”在微博上更多关注情感和家庭,“90后”主要是用微博来自娱自乐。《社会心态蓝皮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学生使用微博主要集中在娱乐方面,他们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娱乐新闻、明星轶事、游戏广告等。

1.2.2以手机微信为代表的在线交流方式。微信作为新的移动通信方式,已经悄然无息地推动着教学改革,这种新的移动学习工具被很多“90后”称为“指尖上的课堂”。指尖上的微信将影响未来教育,它把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网络教育变成实时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移动工具随时随地学习。微信不仅可以通过微信共享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还能通过账号管理功能来协助教师完成教学资源的动态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动态管理,还可以和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等相结合来推动新的教学手段变革。

1.2.3APP应用为主的手机软件方式。APP(Applica tion)指专门针对智能手机开发的应用程序。全球著名的APP商店有苹果公司的ITunes商店、谷歌公司的Android Market、诺基亚的Ovid store、Blackberry公司的BlackBerry App World,以及微软的应用商城。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平台、与教育相关的机构把APP作为占领未来市场的重要因素。据上海泽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APP应用给通信运行商带来的流量利润远远超过传统有线网络带来的利润,教育APP因为带来巨大商机受到了各大通信运行商的青睐。APP在智能手机上的推广和应用带来手机流量的急剧增长,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潜在的用户,这将为移动网络的推广和应用创造了有利环境。

《IT时代周刊》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发现,当前面向教育领域的APP大部分都是以商业盈利为目的,主要包括儿童趣味问答游戏、在线外语学习辅导、科普知识等类型。以目前苹果公司的ITunes商店中排名较前的知识问答类教育APP为例,主要有两种获取利益的方式,一种是和通信公司进行流量分成,另一种是获取广告商的广告费用。据工信部推算,在中国使用智能手机人数于2014年突破了5亿,APP作为移动网络应用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对大众的工作、学习、阅读等带来重大的革新。据统计,苹果公司的ITunes商店中,教育类APP是位列第二大类受欢迎的软件方式。APP应用将是在线教育新的掘金点。

1.3信息化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变化巨大

通过网络对教育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成为当前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联盟的重要工作。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让优质教育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得以有效利用,最终形成一个互通、共享、共同提升的网状资源体系结构的信息化联盟。在这个信息化联盟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及视频互动等不同方式来实现知识学习,人性化、个性化的交互式网络课堂也将应运而生。

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教育蓬勃发展。从用户的学习习惯和使用智能终端的方式来看,学习时间的碎片化逐渐成为趋势。一方面,社会需要大家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职业思想和专业技能培训,采用移动终端来学习成为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智能终端的普及,让移动教育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也给移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何将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融入移动教育,将是未来网络技术、教育领域、资本市场共同关注的重要方向。

一位长期关注信息化教育行业的专业人士指出,移动教育在未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开发相关技术将成为发展移动互联网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专家还表示,开发更具吸引力、互动方式更科学的移动学习软件是当前的发展移动教育的关键点。同时,如何将现有的知识体系转变成可以碎片化时间来学习的知识元体系是我们当前要着力研究的,也是决定移动互联教育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

2 移动互联网丰富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移动课堂、MOOC、教育APP、无线校园

移动互联网变革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为智能化教学变革创造了技术条件。移动课堂、MOOC、教育APP、移动教学管理就是移动互联网变革教育的第一波浪潮。

2.1移动课堂让学习随时随地随身

移动课堂是基于移动网络平台打造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受到越来越多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其优点在于能有效使教师或者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来分享视频,记录各自的教学、学习情况,并有效地分享给他人。移动课堂的功能包括课程直播、课程录制,网上传播视频课程等。随着各种无线产品的诞生及各种教学软件的应用,便捷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日益受到教师和学生欢迎。美国科技网站TheNextWeb专题报道了移动教育领域的几个具有典型特点的成功案例:

2.1.1英语学习软件Voxy。Voxy是一款结合学习者的地理位置、现有的英语水平以及学习兴趣提供个性化教学场景的辅助化教学软件。Voxy之所以受到英语学习者的喜爱,除了软件系统有强大功能以外,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设计和开发才是这款软件的本质。

2.1.2教学互动应用系统TopHatMonocle。TopHat Monocle是一个以教学互动为目的的教学辅助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移动教学过程中实时反馈信息以及为用户提供动态Web页面。借助TopHatMonocle系统中的实时交互平台,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等多种方式,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TopHatMonocle系统通过投票、问卷调查、小型测验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环节。TopHatMonocle系统的创新性在于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技术的角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辅助方法。

2.1.3基于移动方式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平台KhanAcademy、Coursera和2U。KhanAcademy、Coursera和2U等软件平台不仅是基于“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开发的,还支持移动方式。他们均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和以及具有实时功能的学习反馈系统。其中KhanAcademy系统是对“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最为成功的应用。在线学习培训平台Knewton通过调查发现,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大一学生英语不及格比例较传统教学方式明显降低;大一学生较为头疼的数学及格率则有较大幅度提高。

2.2移动网络便捷分享MOOC优质资源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又称慕课。[2]自2012年在全世界重点大学开始流行,该系统不仅融合了多种数字资源,还可以同时供十几万用户同时学习某一门课程。该系统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课程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MOOC的出现对全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带来了颠覆性变革。2013年,哈佛、耶鲁和剑桥等世界顶级大学纷纷宣布加入MOOC阵营。2013年,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开发了风靡全球的MOOC网站edx。同年,亚洲的知名大学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等均宣布加入edx。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线教育的大众认可度也急剧上升。MOOC教育不仅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也成功获得了投资商高额的投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国内的在线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青睐。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曾经这样描述在线教育:“我有一个梦想,让所有想成为北大学生的都成为北大的‘学生’。北大正在借助互联网技术,让世界共享北大、共享北大的优质教育资源。”华南理工大学刘程教授主讲的全英文视频课程“中国语言与文化”成功上线澳洲最大MOOC平台Open2Study。在线教育不仅让中国了解世界文化,也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MOOC系统掌上版的推出进一步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

2.3移动网络催生教育APP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类APP应用,并非教育类实体在移动互联网上的简单外延,而是新的教育理念借助新技术的一种发展。实践证明移动互联网应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的人群,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应用划分。从苹果商店上可以看到,学习语言类APP占有较大份额,需求的类别也在不断细化,特别是面向大学生学习英语单词的APP非常受欢迎。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另外一方面是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也有较多的空余时间。APP需要更多的个性化和趣味化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像引入游戏互动学习模式、具有个性化的LOG等手段更能吸引年轻人。

2.4移动网络造就无线校园

按照省委、牡丹江市委的部署,林口县委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提出“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以精准扶贫工作促进、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思路。为实践这一思路,林口县委组织部探索“三乘三”工作法,切实把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带到贫困群众家中,做到了“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

建设无线校园成为高校提升办学现代化的一张名片。近几年来,国内外各大高校都在不断用无线技术覆盖校园,例如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学(NTU)采用IEEE802.11b标准来搭建无线校园,该网络覆盖了200公顷的校园,可同时供3万教职工使用,成为高校无线校园网的建设典范。我国的数字校园建设也逐渐受到重视,建设的模式由单一的校方独立建设转变到学校和企业联合建设,建设的理念由数字校园向智能校园过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特别重视无线校园网络的建设。无线网络具有布设灵活、高带宽和灵活接入等特点,能使使用者更灵活的获取各种教学科研资源。随着无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将引领教育信息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催生新的教学模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据国外媒体Online Colleges报道,大多数美国学生认为线上和线下的教育模式能提高教学质量,能让学生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根据我们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认为无线网络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大帮助,80%的教师认为无线网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也看到网络教育的弊端。特别是无线网络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网络教育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疏远,导致学生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也缺乏团队精神,这需要传统教育正确引导。因此线上线下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2013年,重庆高校“智”迎新同学,微信、微博、APP齐上阵。重庆邮电大学推出校园迎新APP,重庆大学创建新生微信群,西南政法大学推出漫画形式的校园导航APP。这些高校均表示,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同学们提供更方便及时的服务,让学生提前了解大学生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3 移动互联网促进高等学校教学新变革:大数据观、课程观、管理方式观,教师发展观

从移动课堂、MOOC、教育APP、移动教学管理的出现可以看出教育领域的结构性变革是必然的,这些依托技术的手段本身不是万能的,但是每一次技术上的革新有可能是促进教育进行根本性变革的重要因素,或者说,实现教育流程的再造。

3.1大数据观:让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风靡全球的MOOC网站edx是对传统高等教育变革的一个佐证。在这种以计算机技术为驱动的前提下,我国高等教育变革面临着机遇和挑战。[3]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并初具规模,例如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和各种讲堂等,都采用了当下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同时还兼顾现代教育和我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力图深入探索涵盖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的全方位教育教学改革。国内几所重点大学以大学联盟的形式着力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在线教育品牌,同时在与国际接轨中不断完善。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变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以下三点。

3.1.1以大学联盟为基础的资源库建设是计算机技术催生高等教育大变革的必然产物。

3.1.2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的重要行动之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为此,教育部、财政部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并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列为重点项目。为此,开展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共享,是高等教育领域又一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

3.1.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共享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012年,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建设大规模在线课堂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变革,并借此来提升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共享课,既能推动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能通过这些改革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推动高等教育全球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3.2新的课程观:让课程更具有吸引力

传统的电视直播课堂、网络课程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计划等课程中都有很多精彩的视频教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是没有像MOOC一样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因为前者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功能发挥受到限制,“移动时代”已经到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让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白领和学生,都能方便随时随地学习网络课程。

3.2.1将移动网络引入到课堂。3G、4G网络的快速发展,使移动课堂成为可能。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以及课程的评价体系也不一定拘泥于国外的MOOC形式。上海高校结合网络技术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课堂。由上海市教委牵头,超过30所上海高校成立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通过该组织推动各个学校的优质课程向其他的高校学生开放。让学生通过有线、无线的方式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管理委员会安排教师检查作业、课后答疑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后授予学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本省部分高校成立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联盟的成员单位可以互选课程,互授课程、互认学分及互授第二学位。

3.2.2引入微“翻转”课堂模式。在我国大中城市家庭基本都配备电脑、智能手机阅读电子资源十分方便。[4]课堂的微“翻转”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补充。教师可以将课堂中的关键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程”放在网上,学习者可以通过电子产品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的进行自主预习。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翻转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授课引导。原本课堂上的讲授的背景知识等只需要归纳和总结,教师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深入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种教学模式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也能够有效地实现师生在课堂上互动,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种学习模式的弊端在于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控力。

不管用何种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关键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性。在移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面上看很热闹,但是学习者如何按照要求学习完相关课程,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不管课程模式如何变化,都需要从政策保障等多方面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3.3新的管理方式观:课程社会化、科学决策

高等学校一直在探寻改革的路径,也有一些改革对于高校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被认为对高校发展核心业务十分重要,实践证明也是确实可行。效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结合新的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探究一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模式。

3.3.1将一些课程社会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一般都会开设大学英语、公共计算机等基础课,还有一些提升人文素质的选修课,这些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开设这些课程的师资和教学质量等不存在问题。对于一些像工科、师范和医学为主的专科学校开设这些课程将会有一些问题,通常的做法是成立一个公课部来解决教学问题,但是缺乏研究团队,研究也不够精深。

现代网络技术能解决一些专科型学校师资不够的问题,即利用在线课堂的形式来开设公共课和选修课。针对实验课程,可以安排教师给予实验指导。比如,湖北的高校教师联盟就开设了《心理学》,《大学语文》等网络公开课,联盟高校的学生都可以选修同一门课程,还实现了多个高校的学生一起课堂互动。已经有类似尔雅超星等公司专门从事在线课程的建设工作,他们不仅请专家授课,还为高校建设相关课程提供技术支持。这正是一种高校课程社会化的表现,但是在线课程的考核和管理是目前通过技术尚不能解决的问题。

3.3.2数据为高校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我们也可以利用高校一卡通的数据分析来掌握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以及消费情况,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是当前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商场可以从消费者消费的数据中洞察消费者的行为喜好,以此来决定进什么样的商品及数量。从一些购物网站的后台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某一个用户的消费爱好,可以在其电脑桌面为其推送相关产品的信息。大数据越来越成熟,利用学生的相关数据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研究新方向。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如何进行教育数据挖掘,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多个层次的数据如何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合理建议,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门问题

现代化的管理更多的是通过数据来决策,而不是通过经验来决策。海量学习行为数据会保留在MOOC网站的后台,我们可以利用数学建模技术分析读者的学习行为数据,借此分析其学习习惯以及存在的问题。

3.4新的教师发展观:信息能力素养、全新的角色

3.4.1培养信息能力素养。信息能力素养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为工作服务的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能力。高校教师所具有的信息能力素养是以“提升教学质量”、“搞好科学研究”、“培养创新精神”为内核的素养。[5]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创新精神,使高校教师不断突破自己,向科学研究的高峰前进;它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文化,促进新知识、新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形成校际间研究群体和团队,共同为整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智慧。

高校应该在每个学年度开展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在流媒体技术成熟的今天,怎么样搞好网络互动式教学,怎么样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怎么样吸引学生到课堂上来,都是教师应该培养的信息能力。如何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等,对丰富高等教育理论、完善现代大学章程、促进现代大学设施、优化教学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求每个老师不仅要有大数据观,还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当新的信息能力素养与传统教学能力融为一体时,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扩展教师关于教学最优化的视野,增强教师实施教学最优化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新提升。

3.4.2从“主演”到“导演”的转变,让枯燥乏味的课堂焕发活力。移动互联网塑造了新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新的教师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主要是评价教师的表演能力,忽略了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能力。[6]对于那些确有真才实学,不善于表演的教师确有不公,这种评价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信息化教学前移则要求把对教师的评价从评价教师讲课水平的方式改变为评价教师设计、组织与指导水平的方式。这样的评价模式会引导教师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去设计教学过程。

4 结束语

移动网络技术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时代已经到来,新出现的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微博、微信等基于移动网络有关的技术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这些变革的出现迫使我们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科研方法、管理方式等。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 ger),肯尼思·库克耶(Kenneth Cukier).大数据时代(Big Data)[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金陵.中美“翻转课堂”比较及其思考[A].徐福荫,黄慕雄主编.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与多元发展[C].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58-63.

[3]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8-13.

[4]梁文鑫.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将迎来真正的变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1): 14-16.

[5]李军.信息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质及其培养[J].教育信息化,2002,(8):15-16.

[6]宋利光.大数据时代下的语言类教学课程建设探析[EB/OL].搜狗搜索,https://www.sogou.com/sogou?pid= sogou-site-664dd858db942cad&ie=utf8&query财智,182-184.

责任编辑文嵘

作者简介:张青(1965-),女,湖北黄梅人,工学博士,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胡志华(1976-),男,湖北新洲人,工学博士,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6)03-0058-06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