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的特点与启示

2016-03-04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导学导师研究生

施 鹏 张 宇

DOI:10.16750/j.adge.2016.10.014

美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的特点与启示

施 鹏 张 宇

介绍了美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的特点,即它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存在以及教学相长、科研合作、经济资助等关系,并以立体互动的导师与研究生培养制度作为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构建的几点启示。

美国;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是两大交互主体,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关键的两大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理所当然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逻辑起点。关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本质上是一种导学关系,即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课程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所形成的一种教学关系[1]。导学关系表现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其核心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和认知关系,本质是一种合作互利、相互促进的关系[2]。当前,国外研究生教育已形成了师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三种主要的培养模式,其中美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学关系特点非常鲜明,在我国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下,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一、美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的特点

研究生教育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师徒式培养模式。美国在充分借鉴德国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在20世纪60年代日趋成熟并一跃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形成了专业式与协作式兼具的培养模式。在专业式培养模式下,“研究生通过与导师建立开放、多向的关系,博采众长,广泛学习,更加有利于研究生进行专业学习”;在协作式培养模式中,导学关系“不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也是一种科研合作与生产协作的关系”,它克服了研究生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弊端,促进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成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保障[3]。

1.体现出强烈的主体间性的关系存在

主体间性意味着自我共同体,即不把自我看成彼此孤立的单个个体,而是看成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它包含有集体主义、互助互利之意。主体间性具有主体双方相互了解、彼此承认具有相同的地位与权利、双方人格与机会平等、墨守共同的规则和遵守共同认可的规范等特征[4]38。主体间性的存在,能使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不再是传统教育中支配与被支配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关系”[5],即在共同学习过程中相互影响、互利共赢式的关系。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从导师选择、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到论文撰写等全过程,都贯穿着强烈的主体间性的关系。

(1)相互了解基础上的双向选择。研究表明,导师与研究生相互了解的程度越深,在其日后的人际互动过程中越可能和谐相处[6],导师与研究生的配备方式是建立和谐导学关系的基础。美国高校研究生在入学之后,先不确定导学关系,在半年或一年时间里,让师生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实验室轮换等方式相互了解,导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科研兴趣与潜力,研究生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科研风格与脾气性格。如斯坦福大学要求“每位研究生应选择一位学院指导教师,建立紧密的导学关系,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规划学习项目以达到学位要求”[7]。这种平等互动的双向选择机制,让双方实现了有效沟通,增强了彼此心理上的信任感,这为建立和谐的导学关系奠定了基础。

(2)双方协商基础上确立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步,起着契约性的重要作用。美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会在尊重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规划课程、制定学习计划、选择研究领域。师生共同确定培养计划,为双方共同努力、和谐共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3)导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共生共存。导师主导作用指根据研究生的情况指导其选择课程,培养适合其个性发展所需的知识体系;指导研究生开展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跟随导师进入课题组从事科研;决定研究生何时能毕业,论文何时可以提交答辩。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导师的自主选择、培养目标的共同确立、课程探讨过程中的自主学习、科研合作中的共同创新等过程中。这样有效防止了“导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任何一方的缺失所导致的导学关系发展的不平衡,进而严重影响研究生学业的顺利进行和对导师的满意程度”情况的出现[8]。

2.在课程探讨中教学相长

德国重视培养研究生研究高深学问的能力,但往往受到单薄课程结构的限制。美国在吸收德国教育长处的同时,重视有组织的课程教育,通过开设必要的课程培养研究生。

(1)注重多学科的课程设置。一般设立有学术前沿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实践性课程、学科交叉课程,传授给研究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9]。

(2)大量的学术阅读。一般而言,导师很少指定课程教材,而是列出必读书、推荐书、课程经典文献和专题经典文献目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自己去阅读原著,了解学科的基本学术观点及其来龙去脉,培养研究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知识结构。

(3)基于学术阅读基础上的研讨式学习。研究生是主角,一般通过在课堂上的学术观点阐述来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争论[10],推动研究生进行理性、自由、探究式的学术表达;导师一般只提出问题,适时地进行点拨,教会学生自己从事研究的技巧,包括给予有效的反馈,通过结构化的“断奶”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研究,维持良好的导学“精神契约”关系,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学术角色等[11]192-202。相关研究也表明,通过课程中有效的师生互动,导师逐步引导学生适应美国研究生教育过程,提高自我发展学术能力的水平,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独立性强、交流充分、国际化程度高的学术圈中[12]。可见,美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学术探究、科教协同的特性,由导师与研究生双主体共同塑造,这一过程既是师生思想交往、精神交往的过程,又是研究生接受科研训练、亲历科研创新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实质是导学双方共同学习、互相启迪的互惠式的关系存在。

3.在科研合作中共同创新

威廉·洪堡自创办柏林大学时就提出了“学术自由”和“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理念[13],使科学研究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的特质。美国一方面寓科学研究于课程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在课程教育之外研究生跟随导师参与科学研究,如芝加哥大学将研究生视为科研团队中宝贵的一部分,让他们广泛参与到费米实验室、城市健康服务促进计划等科研项目中。研究生通过这些项目与导师充分合作,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本领域的最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力推动者[14]。尤其在博士生教育中,研究生基本是以研究为基础,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科研而展开[15]。因为美国把国家科学研究的主要部分放在大学,导师招收研究生的目的就是让研究生成为自己的科研助手,帮助完成科学研究,这就确保了导师通过言传身教指导研究生的专业性。同时,导师与社会联系紧密,使高校在推动科技革命与知识创新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了全社会资助科研、购买科研成果的氛围[16]39,这就为科研的开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为研究生更好地把握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师生共同创新、和谐共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美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的主要表征就是师生在科学研究合作过程中的共同创新关系。

4.在科研项目与劳动契约基础上开展经济资助

当前,美国由过去直接资助研究生变为资助教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只有通过承担导师的助研工作或者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才能获得劳务提成,解决学费、生活费问题。如在加州理工学院,所有研究生都在导师许可下参与到导师和其他研究者主持的内部或外部科研项目中,通过科研项目获得经济资助以支持学习。有些科研项目也专门划拨部分资金设立学生研究员职位或助研奖学金,这样学生参与研究便没有了后顾之忧[17]。相关研究也表明,当前美国的导师和学生在科研方面的资助和指导关系越来越类似于公司出资并培训其雇员的职业发展活动[18],导师既是研究生的老师,亦是研究生的雇佣方,双方建立在劳动契约基础之上,合同一年一签,研究生需要全力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以确保资助的可持续性。这种建立在科研项目基础上的充裕的经费支持,为研究生安心做好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也将研究生的个人发展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形成牢固的学术利益共同体,为导学关系的融洽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撑[19]。

5.导师制度与研究生培养制度形成有效合力

美国除了在平等交往、教学相长、合作创新过程中融洽导学关系外,还得益于立体互动的培养制度。在导师制度方面有:

责权分明的导师负责制。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负责,在研究生课程选择、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主导权。研究表明,导学关系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科研素质不够好,不能高效地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20],因此在招生过程中给予导师较大的话语权,可以重点关注学生的科研潜质,这为导学关系构建提供了学生方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

导师与导师指导委员会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为弥补导师个体可能存在的知识局限性与研究狭隘性。如因委员会各导师权限分工不明而造成责任推诿时,则采取区分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指定主要负责导师等方法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11]109-110,确保发挥学术群体集体指导的作用。

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聘请制。美国大学教师一般只要获得博士学位并受聘于有权授予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单位,只要有科研项目和相应的科研成果,就可以担任导师[16]39;学生申请与否,是教师成为导师的关键。这需要教师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一项针对农业和资源经济学方向博士的科研成功率的调查表明,科研方面更成功、更享有盛名的导师,其学生在早期的科研工作中成功率也更高[21]。因此,导师的科研能力成为学生选择导师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学多元的导师评价制度。一项针对博士生导师的调查提出了以下评价维度:①导师的职责包括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研究者,帮助学生发展成为职业者等;②导师的功能有合作、指导、宣传、矫正等;③导师的行为/特质有专业/友好、平衡、支持/关心、可及、诚实等[2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逐步形成了以学系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兼顾导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导学关系、学术品格等[23],形成了全面、多元的导师评价制度,成为引导导师发展的指南。在研究生培养制度方面有:

严格的淘汰制。美国虽实行宽进严出制度,但竞争非常激烈,如2008年有10382名学生申请哈佛商学院研究生,只有1012人被录取,最终能够正式注册的只有约900人[24]。在课程学习结束前,有硕士学位候选人的综合考试、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考试通过后,研究生才能进入以科研为主的阶段。在毕业申请学位时,每年只有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取得学位,名牌大学的淘汰率更高。

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导师会定期听取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定期举办课题组内的研讨会,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注重学生课堂的口头报告表现、研讨课的表现等,关注对学生专业知识、理论方法、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以科研创新为导向、一以贯之的培养制度,既强化了学生的学术认同,又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科学伦理等方面对学生实施了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项针对科学类博士职业倾向的调查表明,虽然许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了企业工作,很多人还是从事与科研相关的研发工作;也有一部分学生后来加入了学术共同体,成为未来的科研人员,他们的职业选择直接受到研究生时期科研导向培养制度的影响[25]。

二、对我国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构建导学关系的启示

美国研究生导学关系是师生在长期的科教协同、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共同创造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美国吸收别国所长、结合自身实际长期探索的结果。美国的成功做法为我们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提供了以下启示。

1.确立以人为本、共同发展、协同育人的理念,为构建导学关系提供认识基础

美国研究生教育中良好的导学关系,为激发双方内在动力,构建学术共同体,确保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关键是要转变教育理念,对研究生教育进行全面统筹,系统规划。

(1)以人为本的理念。即要以研究生与导师的发展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待研究生教育问题,一以贯之并努力实践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提高、共同分享的理念,为导学关系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2)共同发展的理念。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研究生需要导师指导,导师需要研究生的合作与创造,导师与研究生相互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发展,进而实现互利双赢,为双方合作提供强大的内驱动力。

(3)协同育人的理念。即确立导师、研究生两个方面的主体地位,发挥双方的主体作用,激发二者的内在动力;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整合,共同服务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导师制度与研究生培养制度,共同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和谐导学关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2.在平等互动中促进师生沟通交流,为导学关系的构建提供情感支持

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建立起导学双方主体间性的关系,促使二者在平等交流中深化情感基础,强化心理认同。

(1)建立师生互选机制。新生入学后先不确认导师,让师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实现互选,增强双方的匹配度与信任感。

(2)建立师生沟通协商机制。导师根据研究生的个性实际,帮助其规划课程、制定学习计划、选择研究领域、确定培养计划。在此过程中,导师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缩小与学生的距离,加强对学生的直接指导和支持,营造积极的、健康的和令人满意的导学关系[26],使这一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师生融洽关系、增强情感的过程。

(3)实现培养过程中的交互主体性。在师生互选、确立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要实现师生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互动;在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要充分激发研究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与论文写作的过程成为知识“阐述—理解—建构”的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欣赏、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师生精诚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共同创造,使这一过程成为建立互信、共同提高、互利双赢的过程。

3.在科教协同过程中实行共同创新,为导学关系的构建提供内在动力

(1)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突出研究生的学术积累。导师要为研究生列出必读书目、推荐书目,定期与研究生进行交流,引导研究生进行大量的学术阅读;同时,注重开设学术前沿性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学术伦理课程、学科交叉课程,把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既培养研究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又通过课堂对学生的学术思想与品行起到良好的导向与激励、规范与制约作用,这是研究生开展学术创新的不竭源泉[4]40。

(2)注重研究性课程教学,突出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既要注重课堂内学生学术观点阐述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课堂外研究生读书(学术)报告会的举办,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理性自由的学术表达技能,这是师生间 “精神契约”式关系形成的必由之路。

(3)注重科学研究,突出研究生的学术实践。一方面,导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让研究生以科研助手或团队成员身份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学术讨论、科学实验;另一方面,指导研究生自己设计项目,独立开展科学研究,使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根植于高水平的导师科研团队与科研实践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双方教学、学术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为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强大动力。

4.建立科研项目基础上的导师资助制,为导学关系的构建提供经济支撑

研究生的学习是以开展学术研究为价值追求的一种高层次的知识探索活动,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科研能力获得体面生活的报酬,这是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科研中的物质保障,也是良好导学关系得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因此,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实质上是建立在经济关系基础上的以导学为主的一种师生关系,导师只有给予研究生经济资助,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研究生才能潜心投入到导师的科研活动中,实现合作双赢。导师资助的经费从何而来呢?

(1)一般有以下几个渠道:从导师科研经费中来。高校应进行制度设计,只有科研经费足、培养质量好的导师或团队才能招收研究生,并允许导师把更大比例的科研经费用于人力的费用支持,促使导师加强与社会的合作,用良好的科研成果获得科研经费,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与经济资助提供有力支撑。

(2)从政府、学校与社会投入的奖学金中获取。奖学金要以科学研究为鲜明导向,让潜心科研、创新能力强、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能够获得高额的奖学金。

(3)政府、社会、企业、学校设立的各类项目,让研究生通过竞争来获取科研经费。所有的资助都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明确学校、导师与研究生的责任与义务,突出导师在导学过程中的经济杠杆作用,达到优化导学关系的目的。

5.创新导师制度与研究生培养制度,为导学关系的构建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1)导师制度方面。实行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制度,导师组由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组成;建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评聘、分类考核的评价制度;构建以学系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为主的导师评价体系;强化质量评价结果的运用,定期进行导师的分类遴选,建立导师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招生计划分配办法,确保招生指标向培养质量高、学术水平突出、师德师风好的导师倾斜。

(2)研究生培养方面。以强化创新能力考查为着力点,提高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请选拔机制;强化复试考查,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科研发展能力的考核。以教育督导为着力点,开展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点的评估,实现全方位监控研究生培养。以提高质量为着力点,建立以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的培养机制,促进科教融合、产学结合。以鼓励研究生潜心学业为着力点,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评价与奖励机制,建立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总之,通过构建互动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充分激发导学双方的内在积极性,为和谐导学关系的构建提供坚强保障。

[1]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6-28.

[2]牟晖,武立勋,徐淑贤.和谐视域下研究生导学关系构建浅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5):72-74.

[3]罗云,李姝蓉.美国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特点与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10(2):88-90.

[4]施鹏,张宇.论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及其构建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5).

[5]郭慧梅.反思双主体理论在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中的运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8):21-25.

[6]MAINHARD T,RIJST R,TARTWIJK J,et al.A model for the supervisor-doctoral student relationship[J].Higher Education,2009(3):359–373.

[7]Stanford Office of the Vice Provost for Graduate Education. Advising mentoring[EB/OL].(2015-07).https://vpge.stanford.edu/academic-guidance/advising-mentoring.

[8]ZHAO C M,GOLDEA C,MCCORMICK A.More than a signature:how advisor choice and advisor behavior affect doctoral student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7(3):263-281.

[9]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10]朱旭东.论大学课堂学术文化的重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57-63.

[11]PHILLIPS E,PUGH D.How to get a PhD: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heir supervisors[M].5th ed.Berkshire:Open University Press,2010.

[12]CURTIN N,STEWART A,OSTROVE J.Fostering academic self-concept advisor support and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graduate students[J].American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3(1):108-137.

[13]郭艳利.国外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较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72-77.

[14]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tudent Research.Student research[EB/OL].(2015-07).http://www.uchicago.edu/research/student_research/.

[15]MCALPINE L,AMUNDSEN C.Doctoral education: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for doctoral students,supervisors and administrators[M].Netherlands:Springer,2011:185-202.

[16]谢芬,王碧云,李红萍.德美两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形成的内在机理及借鉴[J].理工高教研究,2005(6).

[17]Caltech Graduate Studies Office.Graduate studies office [EB/OL].(2015-07).http://www.gradoffice.caltech.edu/.

[18]SCHLOSSER L,LYONS H,TALLEYRAND R,et al.Advisor-advisee relationships in 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s[J].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11(1):3-18.

[19]郭秋梅,刘子建.美国研究型大学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及质量保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74-77.

[20]KNOX S,SCHLOSSER L,PRUITT N,et al.A qualitative examination of graduate advising relationships:the advisor perspective[J].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2006(4):489-518.

[21]HILMER C,HILMER M.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ent–advisor match and early career research productivity for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PhD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1):162-175.

[22]BARNES B,AUSTIN A.The role of doctoral advisors:a look at advising from the advisor’s perspective[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09(5):297-315.

[23]李波.国外研究生导师制对我国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92-194.

[24]Harvard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admission.Graduate Harvard admission[EB/OL].(2015-07).http://www.college-admission-essay.com/grad_harvardadmission.Html.

[25]SAUERMANN H,ROACH M.Science PhD career preferences:levels,changes,and advisor encouragement[J].PLoS One,2012(5):1-9.

[26]WRENCH J,PUNYANUNT-CARTER N.The influence of graduate advisor use of interpersonal humor on graduate students[J].NACADA Journal,2008(1):54-72.

(责任编辑 周玉清)

施鹏,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杭州310018;张宇,浙江理工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助理研究员,杭州310018。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的优化及策略研究”(编号:B2-2013Y12-171)

猜你喜欢

导学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V eraW an g
导师榜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