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生本”做“生命”的牧者
2016-03-04李利敏
李利敏
(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八小学 湖北老河口 441800)
实践“生本”做“生命”的牧者
李利敏
(湖北省老河口市第八小学 湖北老河口 441800)
生本课堂学生是如何表现的呢?一、“生本”的学生有着优秀的表达能力。二、“生本”的学生有着优秀的合作能力。通过实践生本教育,明白了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这还不是完全的成功,重要的是有没有让学生体验过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自主探究 合作 表达能力 高效的课堂 展示 生本教育
开始用生本给孩子们进行教学,一节课下来,我心里总是担心:用孩子们来相互提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是不是很浪费时间,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怎么办?由孩子们来做小老师是不是会导致会的孩子懂了,不会的孩子越来越差。于是我带着疑惑开始了生本课堂实践,慢慢地我明白了: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这还不是完全的成功,重要的是有没有让学生体验过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带着自己总结的一些理论,我在课堂上试着运用生本教育模式来上课,现将自己的感触给大家分享:
一、“生本”的学生有着优秀的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在教学中,我常常为缺少口齿伶俐、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或主动参与交流的学生而大伤脑筋。“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相互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通过长时间的培养,班里的学习小组面向全班发言时都会自己组织语言,从1.我的例子是什么?2.我的解题方法是什么?3.解题时要注意的是什么?4.我不懂的问题是什么?5.其他组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学生之间的主动评价,如他们常说:谁来和我们交流、谁有问题想问、谁有不同意见、谁要补充、谁来评评我等等,从这些亲切的用语中我能体会学生之间这种互评互学的氛围有多么的浓厚,有了这样的自由空间,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越来越有层次,会越来越好。[1]
二、“生本”的学生有着优秀的合作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生本课堂教学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生本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时间空间去发展思维能力,也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2]
1.前置性学习,提升分工合作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合理的设计“前置性作业”。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和交流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我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和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相结合原则。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如:本节例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能举个和例题一样的例子吗?这些简单一点的问题,就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完成。而部分作业体现开放性, 需要收集资料,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就由小组长分工,每个组员准备一部分,再由记录员或组长整合,综合成文字或图片作品。课前完成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3]
2.小组交流,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一些有待研究的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多角度思考。每一位同学的结论都是不同角度思维的结果,同学们辩论得越激烈,思维碰撞得火花越绚烂多彩。例如,学习解决问题:书店有98本书,上午运来16本,下午卖了25本,现在有多少本书?时,有个学生说可以先用25-16。这时,班里的很多学生都觉得不对,有个学生却用赞许的目光看了看这个同学,我看见了,立即让这位同学解释一下自己的想法,他表达了他是如何理解25-16的,“卖出的和运来的抵消,就是卖出9本,从总数里去掉卖出9本就得到现在的本数。”同学们对这个同学进行鼓掌,正因为同伴间的质疑,交流,欣赏,理解,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求异思维得到培养。[4]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开展了生本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同学们的相互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的能力明显增强;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有了自信和从容;我深刻的感受到:我要不断实践生本教学,不做“拉动学生的纤夫”沉重而痛苦,而要为做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断努力探索。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2]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回归本体找到教育成功之路》(2008/3/11《中国教育报》
[3]江西教师网,《江西教育论坛》2014年1月14
[4]《中国小学数学教育》 2015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