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前班幼儿的整理习惯
2016-03-04宋颖
宋 颖
(吉林省汪清县第三小学校 吉林延边 133200)
如何培养学前班幼儿的整理习惯
宋 颖
(吉林省汪清县第三小学校 吉林延边 133200)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抓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学前班又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对学前幼儿进行良好整理习惯的养成教育,包含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的态度,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时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种形式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家长要作表率,严格要求,反复抓,多鼓励表扬,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 培养 整理习惯
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丛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会让人终生受益。而且整理能力是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整理习惯养成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耐心、细心、恒心以及团结协作等品质。[1]
一、注意第一次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不容易改好。孩子的种种坏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父母 和老师没有去留意去指导,以致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
教师在培养行为习惯的同时,还可以发挥孩子的个性。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这些“第一次”最密集的时间段。抓住了这一阶段,在行为规范的养成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学第一周,幼儿对入级的区域角很感兴趣,但是大部分幼儿在区域活动结束时,匆忙的将活动材料放入柜中,并没有做到老师要求的“从哪拿的,在放回哪里去”。这时教师要抓住一时机,及时告诉那些放错玩具的幼儿,将玩具放入正确的位置。而对放对位置的幼儿要及时给予奖励。
二、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子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不要因为时间来不及为由,剥夺孩子整理物品的机会。在家长会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2]
三、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高要求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每天午睡后叠被子对不少幼儿来说是个难题,在家里他们从来没有做过,我就耐心地教给他们叠被子的方法,大多数幼儿做的还可以,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幼儿的被子叠的被子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但是我没有动手帮他,而是鼓励他再做一次,并用激励的语言表扬他们“做得真棒,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看着孩子们因为叠被子而忙得红扑扑的小脸,我感到很有成就感。[3]
四、采用多种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学习各项生活、劳动技能
1.在家庭中,可以让孩子当老师,教爸爸、妈妈整理物品等,巩固所学的技能。
2.利用校本教材《童阅》结合周日亲子读书活动,让幼儿在故事中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帮妈妈做事情”,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
3.在早间的区域活动时运用游戏法,激发孩子兴趣。如运用“整理娃娃家”等游戏来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总之,对学前班幼儿进行良好整理习惯的养成教育,必有遵行由易到难的原则。要做到家园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促时幼儿全面健康
[1]幼儿整理行为模式构建的策略研究[J].姚丽萍.考试周刊.2010(57)
[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探索研究[A].杨渊,樊海燕.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安徽卷)[C].2010
[3]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A].杨立娟.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