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
2016-03-04杨凤
杨 凤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实验小学 辽宁盘锦 124200)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
杨 凤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实验小学 辽宁盘锦 12420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教育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巧设导语 社会实践 课堂活动 多媒体
美国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中,提高我们的教学工作效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一、精彩导语为课堂学习点燃一盏明灯
导语也就是开场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虽然不是课堂的主要部分,但是却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能够起到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对本节课学习产生无限的兴趣,并愿意追随老师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优秀的导语有如一串美妙的风铃,轻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加工,巧妙设计导语。如何设计好导语,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可以尝试猜谜语,讲故事,或者准备一小段表演等方式去开启生动的一课。例如,在辽师大版五年级下《我们生活的地球》一课中,导语设计为,先给给学生讲一个时差的小故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导出本节课。再如,在五年级《可爱的祖国》一课,上课前先请同学们听一段歌曲《我的家在中国》 ,再设疑“为什么从前人们总是默默的说家在中国”,而现在人们自豪的说“家在中国”呢?悦耳的歌曲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思考,在良好的氛围中,兴致盎然地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巧设导语,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重视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也就是教学中要克服学生脱离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明确指明应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五年级的《民族风情园》,可以让学生走进不同民族的亲戚或者邻居家,亲自去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感受民族语言。这样实地收集相关资料、整理信息,在小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由于资料多是学生亲自采集整理来的,那么在课堂上,更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关注,整节课的学习氛围自然非常积极。除此,看到在一个如此多民族的国家中,人民相处得和谐融洽,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祖国伟大,各民族之间友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三、巧设课堂活动环节
要使课堂充满生命力,还需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滋生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我注重在课堂中多安排一些活动,通过做游戏,表演,当小老师,辩论等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生态环境,使孩子们爱上学习。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可以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安排游戏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活跃度,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的融洽,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疑,游戏是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一条重要策略。另外,在课堂上我偶尔让学生当小老师。如在《绚丽的艺术之花》一课,让热爱国画的同学当小老师,来讲解相关于国画的知识,让平时练习软笔书法的学生讲解文房四宝及其各自的使用方法,展示该学生的书写。通过学生讲、演,不仅调动讲课学生本身的积极性,也带动影响了其他同学,轻松体验艺术带给我们的愉悦和快乐同时,使大家产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之情。
四、最大化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语言表达不尽的利用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眼前,增加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课堂教学化难为易。如今社会瞬息万变,信息量特别大,课本中的知识往往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这时,我会用多媒体链接在课堂上把相关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在学习《台湾》一课时,多媒体教学绽放光芒,台湾秀美的景色,丰富的物产资源,都得到了直观的展现。同时也引发出对于台湾何时回归祖国怀抱的热烈盼望。这节课使学生久久不忘,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不断地更新,巧妙地使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更有效地完成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