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探析
2016-03-04念继斌
念继斌
(昭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云南昭通 657000)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探析
念继斌
(昭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云南昭通 657000)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活动的推进,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也确立了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基本教学目标。历史史料作为我国各种历史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只有正确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历史史料,科学合理地运用史料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优质的历史教学成果,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新课程
引言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以及第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可汇总为通常所说的: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其他史料(包括如碑刻、墓志、家谱等等。)[1]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当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史料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挑选的历史史料数量巨大,范围宽广。然而高中课程紧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选用史料至关重要。既要能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又不能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这就要求教师选用实用性强的史料。史料并非越有趣越好,即使这些史料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但是并不是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材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特点,选取最切合教学目标的史料进行教学。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关于这方面的影视作品非常多,有《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等,但是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将它们一一呈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史料选取过程中,选取实用性最强的史料,在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增值。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应依据授课内容与实际教学条件,挑取出适当类型的历史史料,有时为了更好满足教学需求,完成教学目标,也可能同时运用到几种不同的历史史料。比如在讲解到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第24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时,高中历史教师既可以挑选一些历史上我国经济封闭,闭关锁国的图片和经济全球化后我国沿海经济飞速发展的图片在多媒体上进行播放,让学生把我国以前的经济发展和20世纪末至今的经济发展作对比,从而引出经济全球化的话题;也可以引用其它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文字性史料,这样把文字与图片结合,加深高生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2]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方法
1.利用适当的历史史料,营造浓重的历史氛围
利用适当的历史史料,营造浓重的历史氛围,对于高中生借境入景,自然进入历史学习,活跃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在对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中的《祖国统一大业》内容进行授课时,有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展示了一枚《祖国江山一片红》的邮票图片,此邮票图片是1968年在北京发行,以众多红旗组成的红色海洋为背景,工农群众在兴高采烈地欢呼,在邮票的最上面绘有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地图上除台湾外全部被染成红色。该教师以这枚邮票为历史史料,立刻把学生带进了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都进行了统一,唯独台湾仍和祖国母亲分离的历史情境中,为教师讲解《祖国统一大业,成功营造了浓重的历史氛围。
2.通过史料作补充,有效解答历史教学难点
高中历史教材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准则,所以在历史教学活动中,采用史料法教学,也要注重参照高中历史教材。高中教师要从历史课的授课内容出发,以历史教材为基本教学依据,把历史史料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整体布局,科学优化,把高中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与课外学习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高中生对历史信息的提炼技巧与学习才能。例如,在讲述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时引入两段材料:材料一: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 邓广铭《王安石》。材料二: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表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宋史》。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出问题:上述两段材料对王安石变法各自发表什么看法?你是否同意以上看法?根据史实谈谈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解读、探究史料,结合书本知识认识到由于立场不同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也不一致,变法虽有一定弊端,但毕竟改善了北宋政府的财政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社会危机。据此,可引导学生作出反思,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重要基础,但它并不等于历史实际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由于其中融入了编写者自己主观的想法,导致史料会出现真伪,以偏概全等。因此,我们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一些文学作品、奇闻逸事、野史笔记当作是信史来对待,而要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鉴别,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肯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在运用史料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顾及班级大多数学生,所引史料和所提问题不能太难,当然也不能太过简单缺乏思考性。所引材料、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梯度,提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
[1]朱知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分析[J].读写算(教研版),2014,(18):318,319.
[2]蔡妍.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徐小红,顾元忠.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6,(8):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