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特征研究
2016-03-04陈志伟
陈志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网络舆论特征研究
陈志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信息传播渠道。网络舆论在互联网络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一种全新的舆论形式,自身具备全民性与互动性、全球性与即时性等综合特征。
网络;网络舆论;特征研究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开始逐步走进人们的实现。1999年发生的驻南大使馆被炸事件,短时间内就有数百万群众在互联网络发表个人意见,共同对暴力行为进行谴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爆发的网络舆论事件。目前,国内网民对网络舆论的正确认知还存在较大偏差,相关学术领域针对网络舆论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更好的了解网络舆论的性质特征,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对网络舆论展开深入探讨。
一、网络舆论定义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期刊资料,发现我国自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相关学术领域开始先后出现“在线舆论”、“网上舆论”等名词概念。2003年以后,“网络舆论”正式出现,且逐步被网民所熟知。国内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开始对网络舆论概念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人员表示,所有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代表公众集体观念且对社会行为可以产生一定影响力的言论全部属于网络舆论管理范畴。同时,部分研究人员表示,网络舆论必须通过公共事务信息网络进行公开发布,网络舆论可以对社会行为产生关键性影响。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针对网络舆论概念分析主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广义角度的网络舆论即是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社会舆论信息内容。相对而言,广义角度理解的网络舆论包含丰富的社会舆论形式,公众舆论即使没有经过深层次过滤仍然属于网络舆论管理范畴,其中包括新闻媒介舆论、集团为自身利益利而发布的相关舆论、政府的官方舆论等。如果从狭义角度分析,只有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布的舆论内容才属于网络舆论管理范畴。也有部分研究人员表示,公众对某一事件的集中观念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相关言论具备明显的指向性,且可以对社会行为及公众态度产生一定影响力,即属于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单位。也有部分研究人员表示,网民对自身所关注的话题,如公众人物状态、社会价值观念、历史人物评价等进行公开言论,并在互联网渠道的有效传播下(如各大论坛、网络空间等),对他人思想或社会行为产生关键性影响作用。
目前,学术界针对网络舆论概念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文章中所指网络舆论主要是从广义角度进行理解,由公众和社会组织机构公开在网络发布的相关社会建议。
二、网络舆论特性
1.全民性与互动性
网络舆论的全民性特征主要是指社会上任何阶级的群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发布个人意见,无论是什么种族、什么党派,也无论个人拥有何种信仰,都具备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在此发展过程中,网民在进行信息发布的同时,也接受着来自网络的各类型信息资源,研究人员形象的将此种发展模式比作每个网民手里都握着一个麦克风,可以随时进行个人意愿表达,或提出各类型要求与呼声,“人人即媒体”。
从本质角度分析,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存在本质性差异。传统媒体舆论具有典型的“垂直性”特征,产生的影响力是“由上至下”的。政府处于媒体舆论的最上层位置,群众位置相对比较低,基本上只能发挥听从和接受作用。而网络舆论由于具备全民性特征,不需要较高的涉入门槛,而且不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只需要一台计算机、一个合适的网络软件与社交平台,完成指定账户注册以后就可以实现上网功能,公开发布个人言论。简单理解,大部分网络信息传递都是不需要进行成本投入的,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如报纸、杂志、广播等有偿的信息传播服务,网络传播的低成本更容易吸引公众关注。
随着网络舆论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的费用也逐步增加,各大网络运营商为了吸引网民关注,纷纷开始采用降价政策,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网络传播服务。电子邮件、新闻浏览等都是比较廉价的网络传播方式。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舆论受众和传播者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地位,都是信息传播主体的重要组成单位,全部网民都享受同样的言论发表权利。传统媒体进行舆论传播过程中,主动权完全掌控在传播者手中,而网络舆论模式的出现完全打破了此种局限性。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曾明确表示,在网络世界中,每位网民都是一个不需要营业执照的电视台。
网络舆论的互动性特征主要是指网络世界的舆论传播是双向性的,网民在进行舆论发布过程中,同时也接受着来自多方面的舆论信息。由于传统媒体的舆论传播是采用“线性”模式,而网络传播则是进行“交互性”模式,方便网民更快的得到真实的舆论信息。传统媒体舆论传播的主动权掌握在传播者手中,采用线性传播模式,媒体管理者要对舆论内容进行全面审核,因此传播者与受众者所处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相对而言,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者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往往受众者在接受舆论信息的同时,也同时是舆论的传播者。网络模式中,由于舆论传播是双向的,信息不是从传播者处转移到受众者,只是传播者和受众者进行相互互动的交流过程。
网络舆论的互动性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网民与政府管理人员之间进行全面互动。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政府领导人员十分关注网络舆论的变化状态。胡锦涛总书记于2008年6月首次在人民网论坛上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同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温家宝总理也通过公开的网络平台广泛听取网友建议。除此之外,一部分地方官员也十分看重与网民的在线互动交流。举例说明,广东省委书记、省长等人均在去年4月邀请了二十余位网友进行了为期三小时的在线互动交流,共同为广东省的高速发展“集思广益”。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地方政府都已经公开建立群众网站,通过网站,群众可以直接向政府官员提供发展意见,接收信息后,相关负责人也会给予群众合适的反馈意见;同时,网民也可以在政府平台上实施交流互动。举例说明,网民之间可以通过QQ交友平台进行实时信息交流。同理,在相应政府论坛内,网民也可以针对自身关注问题发表个人建议,并认真听取其他网民的不同看法。网民也可以开通自己的微博与博客,进行个人观点发布,其他网民在浏览相应微博或博客以后,通过点评给予个人的意见与看法。
第二,实现网民与媒体单位之间的有效互动。新闻信息发布以后,网民可以在评论位置发布个人建议。互动交流过程中,不仅帮助网民了解了新闻信息,也可以全面搜集网民对新闻事件的真实看法,互动功能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已经全部实现。
第三,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特征相对比较明显,不仅网民之间可以针对某个话题展开互动讨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也可以实现有效互动。通常,网络中的热门舆论话题在传统媒体上也会有所反馈,同理,传统媒体的热议话题也会成为网络媒体的关注重点。
2.全球性与即时性
网络信息传播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这也为信息快速传播奠定坚实基础。网络舆论的全球性特征主要是指网络信息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有效传播。无论你处于全球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自由发布和接收网络舆论信息。之所以网络舆论具备全球性特征,这与先进的网络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发展关系。
人类没有走进网络社会之前,众多客观因素都可能对信息传播产生不良影响。信息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进行传播,传统媒体的自身能力无法打破客观因素对信息传播所产生的局限性。但是,进入网络社会后,时间与地域因素的限制作用已经完全被打破。几乎全球范围已经遍布互联网,网络逐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统地域限制已经完全不存在了。综上所述,网络为舆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条件,也逐步扩宽了舆论信息的有效影响力。在TCP/IP技术的作用下,网络的开放性特征则显得尤为明显。因此,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无法受到地域因素的控制。例如,在网络中发布一条信息,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会第一时间轻松获取。网民是分布在世界各个区域的,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张严密的信息网。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空间范围也呈现正比例增长模式,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扩大。从根本角度分析,全球性特征不仅包括单一的空间节点,时间限制也是完全不存在的。作为影响舆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传统媒体舆论的影响周期一般维持在5-7周左右,而且受外界因素影响,从传统媒体进行舆论信息发布到公众接受舆论信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段。而网络媒体的兴起大大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例如,2008年7月,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地震,而第一个将地震信息对外发布的是一个名叫卡洛琳的美国人,当时他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将“地震”两个简单的字公布于众。但当时,国家地震局及相关管理单位都没有发布任何事件信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传播模式的确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
首先,网络传播具有实时性发展特征。在公众群中,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是新事物、新观念、新问题的集中地。通常,当社会发生重大或突发性事件时,网络媒体会实施跟踪报道,及时发布新闻信息。随着信息发布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讨论活动中,逐步将该社会事件推到网络舆论热点。
此外,由于不受空间限制,处于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轻击鼠标、键盘,都可以随时查看网络新闻,并及时给予个人评价。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网民不仅是信息的受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是网络信息传播主体的重要组成单位。
3.海量性与爆炸性
网络舆论的海量性特征主要是指信息数量方面。相对而言,传统媒体中所承载的信息量十分固定,例如,报纸只有固定的四个版面,所能承担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广播和电视传播模式播出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播出的内容也要进行反复的挑选。在固定的时间内,任何广播、电视台都无法发送海量信息。综上所述,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量会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通常,一张报纸最大的文字容纳量为1万字,这与网络的海量存储能力是无法比较的。据统计,网民每日上网可浏览的新闻汉字量约为900万字,最大的浏览量甚至可以达到200亿个字。
网络可传播的信息模式具备多样性特征,例如数据信息、图片信息、音乐信息等都可以在网络中进行传播。由于不受时间、地域、模式等方面限制,可以最大范围进行多元化信息资源搜集。网络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活动,任何形式的文化与思想形态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受网络舆论全民性特征影响,传统媒体单项垄断的弊端已经完全被打破,信息源也变得多样化与多元化,无论是集团、单位或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也是造成网络舆论信息量较大的根本性原因。
网络舆论的爆炸性特征主要针对信息传播状态而言的。笔者强调,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排除客观因素的影响,网络具备瞬间释放信息的能力,在网络空间内迅速构成信息网,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传统媒体进行舆论传播需要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受众也是逐步累积的,一般都是从舆论传播中心向周围蔓延。相对比较而言,网络舆论传播不仅受众面比传统媒体舆论大,而且比较容易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加明显的传播效果。网络舆论爆炸力的大小直接决定舆论影响力。上文中我们了解到,网络舆论信息具有海量性特征,这也为爆炸性特征体现奠定良好前提条件。舆论的不断升温导致舆论传播影响力持续增加。举例说明,网络爆发影响力较强事件,第一时间较大网站、论坛等都会做出迅速反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巨大的网络爆炸效应十分容易引起网民的相互交流、沟通。
4.虚拟性与自行性
网络舆论的虚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舆论传播场合的虚拟性。研究人员喻国明解释了“舆论场”概念,提出多个相互干扰的因素共同构成了舆论场,并涵盖了众多群众的不同方面意见。网络舆论都是在网络环境下形成的,本身具备不可磨灭的虚拟性特征。进入网络时代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也是网络虚拟空间存在的根本原因。其次,舆论主体具体虚拟性特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法律、制度、政策等都会对人们行为起到一定约束作用。现实中相关约束因素在网络环境下已经发生巨大转变,网络提倡构建一个公平、平等、自由的沟通平台,但网民基本权限依然可以得到根本保护。网民进入网络虚拟社会以后,结合实际状况为自身设计一个合理的身份,因此网民的身份在网络中已经具备虚拟化特征。大部分网民在网络中的身份与现实中的身份存在较大差异。网络环境中,同一个网民可以具备多重身份,包括个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都可以包含虚假信息。《纽约人》(美国期刊)曾发表过斯坦纳(美国著名画家)的一副漫画作品,两只宠物狗坐在电脑前进行网络信息浏览。虽然构图简单,但间接的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网络空间中,你无法有效判别对方真正的身份,哪怕对方只是一只宠物狗。网络主体虚拟性特征通过该幅漫画体现的淋漓尽致。
网络舆论自行性特征主要指在客观因素允许的条件下,网络舆论可以在网络社会中进行独立传播。受网络虚拟性特征影响,全部舆论参与者都是相对流动、分散的,是否参与舆论讨论都具备主动性。网民可以根据自身意愿为自己设计一种合适的身份,这也是身份虚拟化的根本性原因。身份可以虚拟化导致部分网民很容易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故意造假,而且如果安全性特征较差的情况下,专业人员可以通过盗号方式随意登入他人账号,代替接收各类型信息,或者代替进行虚假信息发布。虽然网络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我国缺乏此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目前网络舆论传播都是在一个相对自由、无束缚的情况下进行的。
面对此种发展趋势,黑客成为网络环境的一种新兴产业,一部分人选择做网络黑客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或者是在利益心驱使下进行的,采用多样化技术方式非法获取他人账号、密码等私人信息,在未得到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私自盗取他人信息,甚至对他人网页内容进行修改,或者在网络中蔓延电脑病毒。由于一部分病毒具备信息复制功能,网民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状态下点击电脑病毒,短时间内就会复制出大量的病毒信息,并呈现几何倍数的形式向外迅速蔓延,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数以万计的网民都会受到该电脑病毒的困扰。此部分信息在联网的条件下,一旦被数字化,则很难被全部清除。被数字化的信息在进行传播过程中具备较强的自我复制能力,其产生的不良影响效果往往无法进行准确估计。不仅如此,黑客登陆网站以后肆意更改网站信息,甚至利用手机媒体向用户手机发送垃圾、病毒短信,造成极坏的用户影响。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网络的出现也拉开了社会信息快速发展的新序幕。网络不仅导致传统媒体发展重大变革,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社会舆论状态的改变使网络舆论形式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甚至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体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1]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刘建明.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2.
[4]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2:36.
[5](美)李普曼.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李 珏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network public opinion
Chen Zhi-wei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the network society,the network has become indispensable in the social life of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channels.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gradually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the Internet.,it is a newform ofpublic opinion,Itself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universal and interactive,global and real-time,and soon.
network;network public opinion;characteristic research
1009—0673(2016)01—0104—05
G220
A
2016—01—09
2014年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批准号:14XYZ002)。
陈志伟(1983— )男,汉族,湖南凤凰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传播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主播(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