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周济的诗学思想

2016-03-04杨中英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周济诗史才情

杨中英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贵州 惠水 550600)

试析周济的诗学思想

杨中英

(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贵州 惠水 550600)

周济是清代常州词学的中坚力量,他在诗歌理论方面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作为一位经世学者,他主张诗歌要关注世事,反映民生疾苦,提出诗歌应该具备化下讽上的诗教作用和存人存史的诗史作用。他认为诗人的才情与学问对诗歌创作影响重大。强调诗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有创新。

周济;诗学思想;经世致用;才情学问;复古创新

周济是清代常州词学的重要理论家,他的词学主张精辟独到,在晚清词坛上影响深远。值得注意的是,除词学上的成就外,周济在诗学观念与创作方面,也多有开拓,不过,学界目前对周济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词学成就上,对于他的诗歌创作关注不够。作为一位经世学者,周济主张诗歌要关注世事,反映民生疾苦,他提出诗歌应该具备化下讽上的诗教作用和存人存史的诗史作用。这些诗学观念对我们全面认识周济的文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世与致用

嘉道是清王朝衰败的转折期,由于社会的风云变换,传统性灵学的诗歌理论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人们主张诗歌应该关注社会,儒家诗教观被提出作为挽救性灵弊端的良药。周济作为嘉道年间的一位经世学者,不满性灵末流空谈性情的轻佻浅鄙之风,在其诗词散文的创作中体现了他的经世思想和经世之学,因此他的诗学思想也深深的烙上了经世致用的痕迹,主要表现在对儒家“诗教”观和“诗史”论的提倡上。

周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其诗学主张也强调经世与致用,认为诗歌不仅用于抒发个人情感,更应具备“化下讽上”的诗教作用。周济本是一位留心时务,具有经世之志的文人, 他因科举会试时纵言天下事,导致字数逾格,落为三甲进士。又曾因性格耿介而得罪上司,被迫辞官,漂流于江淮之间,依人为幕僚,曾参与江淮的盐务和漕运改革。周济经世致用的诗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周济在取法前人创作的时候,非常推崇陶渊明、杜甫与顾炎武的诗歌,“于诗称陶杜,然痛诋谢康乐,而以近人顾炎武之诗为少陵后一人。”[1](2)同时他也深受杜甫和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诗歌的影响,提倡诗歌应反映民生疾苦,借以体察民风民情,以纠为政者的得失,发挥诗歌正得失,美教化,移风俗的诗教作用。嘉庆18年,周济曾亲历天理教起义运动,目睹战乱中遭难的百姓,本着“诗史”的实录精神,创作了《新乐府》诗十三首,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以诗当史。其《新乐府序》云:“冀详知民疾苦,得告当道,非有意为诗也,贼既平,始追忆所闻见,述而录之,著于篇,讯兵事者,举以告,异乎邮传之荒唐,质于文移之藻饰,以俟采风者得焉。”[1](15)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发挥诗歌的诗教功能。

顾炎武曾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2](1079)顾炎武的诗歌真实的记载了明清易代之际,国家分崩离析,以及清政府统治下遗民诗人的悲怆心态,堪称一代诗史。同时顾炎武是清初经世致用学风的开创者,他认为“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凡是不关圣人六经之作的,无关时务的,其文皆不涉及。周济在经世学风上受顾炎武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又对其推崇备至,因而周济的诗学观亦受其影响,偏向于实用主义,主张要发挥诗歌褒贬讽刺的社会功用。即便是被文人看作小道末技的词,周济也认为“诗有史,词亦有史”,“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饥己溺,或独清独浊,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3](1630)

周济长于治史,曾著《晋略》一书,他是因不满唐朝所修的《晋书》出自众手,指归不一,且多取荒诞的鬼神幽冥之说,杂采《搜神记》、《幽明录》等书,因此算不上“信史”。于是周济竭数十年心力乃成《晋略》一书,周济治史是重在以史事来阐明微言大义,取法与今文经学相似,注重阐释史书中的“春秋”义理。周济的史学思想自然会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因而他的诗歌创作具有自觉的诗史意识。记录民生疾苦、反映时事,乃是“诗史”实录精神的一个传统,周济的诗歌便多道及。他对杜诗推崇有加,在诗歌创作上便有意仿之,尤其是那些反映时事与民生的“诗史”之作。更为重要的是,周济的诗史意识还延伸到词学领域中,提出了著名的“词亦有史说”。

周济推崇诗歌的“诗史”功能,不仅在于强调以诗存史,以诗补史的实录精神,同时还强调诗歌记载文人心路历程的文化史功能。其《与徐寿伯书》云:“抑闻之,诗以言志,故曰心声譬之,射参连白矢,技也,君臣父子,各以其鹄为志,比礼乐中多者为美焉。斯先王所以习士也,士不得已而有言,句而韵之,谓之诗,将以遗后之人,必也其人其世,蕴蓄流露于其中,俾后之人得考而论之,以知其志之所在。”[4](27)《介存斋论词杂著》亦说:“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3](1630)存其诗以存其人,并存其人之心,便是“知人论世”的微旨。诗歌因其记载着诗人创作的心路历程与褒贬情感,能透过字里行间窥见诗人的人格与经历,了解诗人的价值观念和运思方式,由此探析诗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这便是周济推崇诗歌“诗史”功能的另一种:文化史功能。他给自己写的《介存斋诗序》云:“然而境有感触,心所郁陶,粗者、豪者、艳者、幽者、怨者、激者、佚荡者、如不足者、繁琐曲折者、径行自遂者、皆不得免焉,和平之音百不获一,与其亡而惜之,不若存而悔之,其人、其时、其事、其心、往往而在。”[1](1)除了重视诗歌的史料价值外,他认为只要是真实反映诗人心声的作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以诗存人,或因人存诗,不因言废人,也不因人废言,也就是所谓的“史外传心之史”。

二、才情与学问

清代诗学中,翁方纲“肌理说”偏重于以学问为诗,而袁枚“性灵说”则重在抒发性情,两者有时也会因各有偏重而固执于一端。周济对于才情与学问的看法比较折中,其《论诗绝句十首》第六首:“半使才情半使书,自翻旧稿一轩渠。庐山真面何难识,劵上明月写卖驴。”强调才情与学问兼备,认为没有才情和学问的诗歌,就像驴劵一样,徒自文辞繁冗,却不得要领。《颜氏家训·勉学》云:“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劵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5](170)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通过不断的锤炼,把才情与学问相融合。周济所讲的才情主要包括才气与性情两方面,周济《介存斋文稿·原才》道“才者,气之锋,气者,志之將。”[4](16)才气多是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人各不同,天分亦有高低之别。正如《文心雕龙·体性》篇道:“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6](315)所以诗歌的辞理风趣都跟诗人的才气有关联。周济很重视诗词中真性情的抒发,他认为只要不是无病呻吟的作品,就有其存在的价值。所谓的真性情,就是不矫饰,不造作,凡是内心情感自然流露的诗歌,就是真性情的表现。这类作品即使在文辞或者体式上有瑕疵,甚至有违儒家“雅正”之美学标准,却不能因此而抹杀诗中的真性情,其中依然有很多可取之作,不因言而废人。周济《词辨自序》云:“夫人感物而动,兴之所托,未必咸本庄雅。要在讽诵紬绎,归诸中正,辞不害志,人不废言。虽乖谬庸劣,纤微委琐,苟可驰喻比类,翼声究实,吾皆乐取,无苛责焉。”[3](2637)他认为好的作品要有真情寄托,即便不够庄雅,也应加以选录,于诗亦然。因此,周济认为诗歌的好坏会受诗人才气与性情的影响,才气乃先天赋予,难以用后天强力改变,但诗人性情之纯良敦厚,却可以通过涵咏于经典作品中获得。周济《玉玲珑馆诗集序》道:“蓄之也有素,而发之也有时,可以言文矣,性正而情笃,灌溉之以是非邪正、得失兴替之迹......淬砺之以风雅骚赋、硕人畸士之笑言怨叹,此其人虽危坐一室,犹將踔历千古,翱翔万里也。”[4](8)因而,周济对后天学问的习得非常重视。周济在《介存斋诗·自序》中道:“余十余岁好为诗,喜香山樊川,已而厌之,喜长吉飞卿,又厌之,喜太白退之,就质邑先辈,令学摩诘襄阳,又厌之,于是宋金元明诸家无所不涉,人颇谓能诗,岁甲子年二十四,初交慎伯,慎伯曰:“子之诗质美而未学”。心怪焉,归尽弃所学,取旧作录存者千余首焚之,始肆力于曹、阮、陶、谢,阅七年壬申,读亭林诗忽有得,面目为之一变,则向之所已学者,时时流露于行间,而最喜少陵矣。”[1](1)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济学诗时转益多师的学习方法,他最喜少陵诗的一个原因是学习杜甫“读书破万卷”的积学精神。

关于才、情、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周济认为它们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其《丁俭卿宴颐志斋诗序》云:“有感而不作者矣,未有不感而作者也,有知而不感者矣,未有不知而感者也。知之大小,存乎学,感之深浅,根乎情,作之工拙,系乎才。才固不能离乎情,情固不能离乎学……古之作者,以学治情,故学笃而情挚,以挚情用全才,此其所以不可及也。”[7](130)知的大小会受制于学问的多少,而性情是否深厚会影响诗歌的感染程度,才识的高低则会影响作品的好坏,而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优秀的作品都应该包括这些因素。但结合周济的创作经历来看,他似乎更强调学问。虽然周济推崇汉唐诗风,但在重学问这一点上,却和宋诗以及清代的宋诗派桴鼓相应。周济和宋诗派先锋程恩泽是有交游的,说明他们之间的诗学观有互通交融之处。其实这从另一点上可知,清代的诗人都是很看重学问的,只是没有像后来的宋诗派运动那样大张旗鼓,蔚然成风。在相对偏重学问的同时,周济也重视才情的作用,只有这二者之间协调统一,才能写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真情美感的好诗。正如沈德潜所说的:“有第一等胸襟,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8](187)

三、复古与创新

周济对文学创作中复古与创新的问题,也提出很好的见解。他认为诗贵独创,反对模拟复古,但他并不否认向前人的诗词进行学习借鉴,而是贵在借鉴时能以己意出之。他在诗文中多次论及,其《纳凉与陈生楷偶述》云:“洗研去宿墨,新墨发奇光。扫地去落叶,新叶生幽香。奈何录陈言,宝之若球琅。团团磨驴迹,步步袭故常。周旋方丈间,送此岁月长。莺鸠犹决起,矧彼翚与翔。”《酬李公怀见赠自书诗》:“人生贵自出新意,优孟衣冠苦儿戏。悬解才知吾道尊,眼底秦山成破碎。”《处到淮安示诸生》:“冥冥著书心,千载炳日月。陈言不足贵,所贵箴时缺。”周济不断申述“务去陈言”,追求创新,“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诗歌发展至清代,在体式和格律上都已非常成熟了,而各类题材也都被前人道及,想要创新并非易事。除了语言上追求“陈言务去”之外,周济还认为应该如韩愈那样在诗格上对诗歌进行改革,周济《论诗》绝句十首其三道:“雅音汉魏六朝风,诗到贞元变已穷。特地昌黎盘硬语,别将文格逞清雄。”其四:“韩白登坛万将降,孙吴节制渐消亡。宋人疎纵元柔靡,鲍老何须笑郭郎。”苏轼曾评价韩愈“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韩愈“以文为诗”,求奇尚怪、戛戛独造的诗歌风格,正是对已然成熟的律诗形式的解构和创新。而白居易倡导通俗化的诗歌形式也是对诗歌格式的一种创新,从周济对韩白的推崇上可知,周济倡导从诗格上对诗歌进行创新,但因才力有限,周济诗歌创作的结果并不理想,在他的诗集中出现了一些怪异难解的诗篇。除了诗格的创新之外,题材上的创新也是周济所重视的,为了避免与前人雷同,周济主张选取僻冷的题材进行创作。在他的诗集中有众多取材生僻的诗歌,如五七言杂体诗《学绣》,七言古体《学呵殿》,咏蚂蚁之作,咏冰等作品,但因手不及眼,周济这些诗歌的艺术成就并不高,但其创新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提倡诗歌从生活中讨求,主张诗关时事,反对在头巾世界里谈风雅,也是创新的一个部分,《论诗》绝句其五道:“头巾世界谈风雅,七子艰难众未知。读破中州诗数卷,借他王李作须眉。”正是诗与时代的密切结合使得每个时代的诗歌创作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周济一再强调诗歌要关注当下的时代,要把文学与社会紧密结合,这样即使同类题材的诗歌,因其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不一样,它也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周济反复强调诗歌毋勦说、毋雷同,诗中必须熔铸诗人的真情实感,不能为文造情,只有诗中有真我的存在,才能体现我诗与他人诗歌的差异,表现出一种独特性,这也是创新的另一面。周济《论诗》十首绝句其二道:“绮语都从妙悟来,抽青妃白亦奇才。就中我独嫌山贼,瓦狗多多范一胎。”其七道“町畦脱尽即町畦,万事须防觉后迷。古月今人偶相照,天机合处水分犀。”只有用诗写自己的心声,诗中才有真我、真情,这样的诗在艺术上就算写得拙劣点,但它依然是有生命力的。

此外,要做到创新,还应抛弃门户之见。明清诗坛上的宗唐宗宋,就是一种门户之见。嘉道是汉学与宋学调和时期,在这种学术风气的影响下,诗歌也呈现出多种风格,体现出一种碰撞融合的趋势。周济《赠宋于廷》云:“蹈虚訾宋儒,抱残丑汉法。纷纷立门户,盾陷矛亦齾。入主即出奴,狐埋定狐搰。惟君固善疑,观古喜所拂。枝叶良以详,本根惧斯拔。当知著书心,非徒辨名物。”从这首诗中我们可知周济反对清代学术上宋学与汉学之间“入主出奴”的门户之见,同时他在诗歌取法上也不专宗一家。诗歌创作上,周济早年学诗就是“于宋金元明诸家无所不涉”,后受包世臣指教,始肆力于曹、阮、陶、谢诸家,后又读顾亭林,而有所得,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杜甫,可谓“转益多师是汝师”。只有心无成见,虚怀若谷,方能容纳万端,周济不仅在学诗上取法如此,在学词上亦是如此,他曾向比自己小的董士卿学词,可见他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嘉道年间,时代风云的变幻,今文经学与经世致用学风的复兴,都影响着诗坛创作题材与主题的转变。周济所提倡诗歌的“诗教”和“诗史”功能,并不是对前人诗学思想的简单复古,而是清代诗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同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关于才情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周济能做到折中前人之说,熔铸众家,别出己见。在创新与继承的问题上也能做到平理若衡,应该说其诗学理论是他整个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清)周济.介存斋诗[O].道光三年自序刻本.

[2](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唐圭璋.词话丛编[G].中华书局,1986.

[4](清)周济,介存斋文稿[O].道光三年自序刻本.

[5](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2013.

[7]丛书集成续编[G].上海书店,1994.

[8](清)沈德潜,王宏林笺注.说诗晬语笺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马黎丽

The Discussion of Zhou Ji’s Poetic Thought

YANG Zhong-ying
(Business college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uishui,Guizhou 550600,china)

Zhouji wa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Changzhou cipai.Zhouji had unique insights in poetry.Zhou Ji statecraft as a scholar,advocates poetrytopayattention tothings,reflect the people's sufferings,he made poetryshould have taught the role ofpoetry under the satirical and keep people on the historyofepic poetrykept the role.Sotoadvocate the practical function ofpoetry,toexplore talents with knowledg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poetry creation,at the same time put forward his opinion on the poetry innovation and inheritance.

Zhouji,views ofpoetic,innovative applications on reality,innovation and inheritance

1009—0173(2016)01—0052—04

1207.25

A

2016—01—06

杨中英(1988— ),女,贵州黔西人,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人文与法学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周济诗史才情
周济:智能制造要培养三类人才三支队伍
班婕妤,世间最具才情却孤独的女子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才情不让须眉——尤春梅山水画印象
嘟嘟闯关记
杜甫《北征》诗中“赋”手法的特色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才情为君绽,笙箫水云间
智查贪污犯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一行赴南方路机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