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2016-03-04朱爱东
朱爱东
(江苏省泗阳中学)
创新教学模式,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朱爱东
(江苏省泗阳中学)
数学教学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科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学生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学习基础的重要学科,因此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多年,从教学模式创新的角度重点探讨了如何有效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优化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久以来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之所以教学质量提高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模式的陈旧和落后,既往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述为主,教师占据着课堂教学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长时间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然而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那么不管教师的教学安排得多么缜密,教学内容多么的有针对性,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仅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因此,在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从理念上的革新,然后再进行模式以及方法方面的创新。笔者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关于如何有效地创新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性因素,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作用之下,其课堂积极性和思维活跃程度都非常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效率。而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以来,很多教师都做过不少尝试。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扭转以往被动的学习心态,积极地参与课堂,与教师进行真正有效的互动,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针对性也会随之提高。而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就需要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教师也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真正地成为良师益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
二、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应该仅仅围绕着学生的需求而进行,教师不能仅仅按照课程要求安排课堂教学内容,还应该给予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以一定的关注,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自身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性提高提供保障。而关于这方面教师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了解学生群体内部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对于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情况,对于数学概念、公式、原理等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侧重点,集中力量攻克学生之中普遍存在的学习障碍,帮助学生顺利理清学习思路。另外,对于学生群体之中个别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帮助或者是学生互相帮助的方法,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教师的以人为本也要体现在教学策略层次性上,因为学生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采用一刀切、大把抓的教学方法,而要在不断提高针对性的基础之上注意教学的层次性,以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标,而不是加剧学生群体之间的两极分化。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在难度上较初中有了很大的提高,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内容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这部分内容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不免会出现一定的理解障碍,而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相对有限,教师不可能在某一抽象概念的面前等待学生慢慢理解,所以教师就需要想办法来提高学生理解的效率。而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如立体几何知识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而我们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符合教学要求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借助于多媒体视频模拟的方法能够将点、面、线的相对空间位置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毫无疑问会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的知识体系也会更加完善。而且多媒体技术还具有信息承载量大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同时还可利用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理解来促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自身教学模式的创新,因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性保证,只有确保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才能够真正地为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双提高做出承诺。
[1]刘东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秋嘉.再创造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3.
·编辑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