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2016-03-04陈丽
陈丽
(江苏省泗洪县新星中学)
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陈丽
(江苏省泗洪县新星中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仍然得不到提升的现象下,对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了。通过实践教学发现“支架式”教学是能够适应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求的。
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
英语阅读可以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直是困扰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瓶颈问题。然而在教学中重视不够、方法不得当使得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效率始终不高。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兴趣总提高不了。阅读兴趣不能被激发,也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支架式”教学便被引入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阅读教学效果的改善。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介绍
什么是“支架式”教学模式?这主要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发展而来的。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从支架的英语内容来看,可以把它比喻成“脚手架”,能够进行脚手架搭设的便以教师为核心,需要教师对学生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架构形成的过程。从“支架式”教学的作用来看,首先它是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内容。对教师而言可以促使教师改变原有“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自己完成阅读的过程,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但不完全忽视教师的导向作用,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支架搭设的作用,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引导,这样才可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支架式”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是以三个步骤构成的:创立情境、搭建主题支架、文化支架的构建。这种阅读模式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以苏教版高二牛津译林版必修六 Unit 2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这课的阅读为例,谈一谈高中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就What is happiness to you?中的the search for happiness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向学生介绍了一篇主题为幸福的电视采访;受访问的是莱恩博士,他是研究幸福方面的心理学家,他研究的对象是前国家体操运动员桑兰,年轻有为并很有潜力的前体操员在跳马等项目上多次获得各类大奖,但不幸的是,她于1998年7月 21日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受伤,从此再也无法行走。尽管如此,桑兰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乐观、坚强地笑对人生。这个事迹足以让每个人感动和学习,对中学生更是一篇好文章。
1.问题支架设立,巧妙导入,为学生铺设环境氛围
教师可以选用一段对话,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情境对话,并提出三个问题:(1)When did Sang Lanbegin learninggymnastics?(2)When did she start winning competitions?(3)How did her teammates describe Sang Lan?通过问题的导入,让学生切入主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搭建主题支架,围绕学习的主题建立框架概念,并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制定两大教学步骤,搭建支架并引导学生探索。第一个步骤,教师介绍阅读方法,设计话题和学习的主要任务,并且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仔细阅读文章的每一句话;第二步就是将知识运用在文章强调的背景中去,如让学生听一段课文,并要求学生写出有关故事的主要信息。通过听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3.文化支架的构建
文化支架的构建主要是指在阅读中掌握文章强调的背景中的文化,一般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多以英语国家本土文化为依据,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就会阻碍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大意。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构建文化支架。如电影、电视剧、报刊、网络等。并且阐述各个地区的文化历史背景的支架,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文中强调的信息和内容了。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阅读教学中带来的弊病,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应该正确地认识到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构建情境设立的支架、主题支架、文化支架这三个方面,以此达到新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水平和学生的英语成绩。
[1]王方.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选修6第二单元阅读课为例[J].海外英语,2013(12).
[2]刘晓颖.支架式教学模式与高中英语教学的契合[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编辑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