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特点及对策分析与研究
2016-03-04胡晓宇
胡晓宇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第二高级中学)
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特点及对策分析与研究
胡晓宇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第二高级中学)
目前,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也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多能够共享的教育资源。所以,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应用,以其课程内容单一和主题突出等各种特点,不仅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新的体验。高中老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微课教学方式,改善高中物理教学的结构体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高中物理;微课特点,对策分析
为了适应社会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备受学校老师的青睐。应用微课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视频教学,老师通过对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或者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视频教学资源,然后再围绕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去展开。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微课不仅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同样也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微课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新颖的情境下,能够对老师教授重点、难点的过程集中注意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对物理课程教学印象深刻,并且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也能领悟透彻。
一、在高中的物理课程教学中微课所具有的特点
1.微课教学内容容量小、时间短,并且重点突出
在高中物理应用的微课教学方式中,由于微课的教学过程都是针对物理课程中某一个重点或者难点知识来展开的,因此,微课教学的视频内容一般都十分短小,基本都超不过八分钟。微课这种短小精悍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防止学生在学习微课教学视频的时候产生乏味与枯燥的情绪。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将物理知识的重点化繁为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轻松愉快,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微课教学的选材内容相对完整,并且主题突出。微课教学以短而精的视频为载体,并且结合教师的教学材料和学生对微课的反馈意见等,构建了一个结构鲜明、重点突出的主题单元,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微课教学形式相对新颖
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于还导致一些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而学校的老师却没有相对较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充斥着不和谐因素。然而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其独有的教学特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比如,老师在物理教学中讲解静摩擦力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个关于摩擦力的实验课程视频,老师通过引入这种适当的情境,就能使得学生融入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提高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3.微课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微课视频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得学生随着视频的教学去思考,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学生在课外进行自学或者复习的时候,如果对物理知识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学生就可以通过网上搜寻相关的微课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由于高中的物理知识枯燥难懂,学生在自学时很难弄懂,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并且还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这就相当于物理老师在学生身边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所以微课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物理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研究与对策
在高中物理微课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的形式是以学生为主,在物理教师的教学指导下,让其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在物理课堂上开展微课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学校应该加大对微课教学的投资,比如投影仪等教学仪器的购买。根据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调查,投影仪的使用给物理微课的教学提供了巨大方便,也提高了物理老师的教学效率。
物理课程也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老师可以教导学生通过实验器材模仿微课实验教学视频中的步骤,独立完成实验,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印象深刻。
在高中物理微课开展过程中,老师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老师同学生一样,也要随时充电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所以微课教学方式的引入,就需要老师熟练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使用,同时老师要学会自己制作或者在网上筛选部分好的微课教学视频以供学生参考。
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老师应该合理运用微课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微课的视频教学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还使得学生可以学到课堂以外更多的技能与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1]张媛媛.浅谈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教育学院院报,2012.
[2]韩守英.高中物理微课的应用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6(5).
·编辑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