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突破力学重难点
2016-03-04路伟超
路伟超
(安徽省利辛县利辛高级中学)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突破力学重难点
路伟超
(安徽省利辛县利辛高级中学)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进入物理课堂已经没有太多的阻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能受到学生欢迎,把力学物理知识用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直观性教学材料承载物理力学知识能抓住学生注意力,开拓学生物理学习思维,因此,很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始使用多媒体设备,并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物理教学重难点,以此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思维,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兴趣。
多媒体;物理;力学
在我国高中物理是理科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必考科目,关乎学生的升学。在物理教学中有电学、力学等方面的重点内容,很多学校在教学中采取了很多办法来进行突破。
一、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困境分析
1.师资和设备问题
结合近年来素质教育和信息化设备进校园等政策,高中物理教学的办学条件等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地区的校园都接通了网络,计算机教学和多媒体教室教学等成为常见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差异,在西部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师资力量和信息技术水平等严重不足,学生不能从教师的物理课堂上感受到直观生动的力学计算知识,因此,很多学生的思维是禁锢的,无法在力学的抽象题干中找到可利用的有效信息,他们的力学计算能力非常低。
2.技术支持和设备维护问题
在高中物理力学计算教学中想要利用多媒体攻克重难点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因为信息时代的影响力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时间,其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力没有那么明显,我国的信息技术普及度没有国外的物理课那么高。在我国很多多媒体技术刚刚起步,许多人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完全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各种特殊创造的教师比较少。而在高中物理力学的教学中,力学计算和理解应用问题非常多,其中不少例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创造加工,使之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但是由于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有限,创造力不足,使得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没能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
如,在例题讲解中用不同色彩的字体展示应该注意的重要提示性内容,可以让学生提高注意力,还能节省下很多教师板书和读题的时间;另外,用图展示力学知识的联系,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楚每一个计算步骤。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措施
正是因为多媒体技术应用得当能吸引学生学习物理力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在直观想象力培养方面带来积极效果,所以我们在日常物理力学教学中就应该趋利避害,多利用灵活办法克服问题。
1.多媒体设备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校在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的同时需要对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省去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借此完善教学设备。传统教学方法不再适合学校的物理力学教学,因而教师教学在疲惫和无奈时期就更多地需要新的办法突破力学教学的重难点,粗略地讲解力学很难达到教学的目标。多媒体设备的完善可以从校长申请开始,经过教育管理部门的审核后双方结合实际需求情况,采取专项款采购的形式或者旧设备翻新、引进等形式加以完善。
2.加大培训,从观念到技术逐渐加强
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可能满足高中物理力学计算教学中的所有方面,同时在网络上获取的资源也不可能随意地灵活借助多媒体设备投入到现实的教学中,而是需要经过精心的改造和设计才能取得最好效果。但从教师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实际情况来看,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资源修正、课堂例题改造的教师很少,有人连电脑开机都不懂。所以应该由学校带头加大教师队伍深入学习信息化技术建设,尽可能让每个教师能使用多媒体设备,然后由浅到深,培训教师基本的图片、动画制作技术,视频、音频剪辑编排基本技能和技巧,培训中还应该进行动手操作体会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活动,介绍保护和维护多媒体设备的技巧等。
3.筛选、展示、操作需要结合实际
在高中物理力学计算教学中需要学生有很好的直观想象力,同时需要学生能有很好的知识系统。教师处理和筛选教学素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性构建知识体系,能让学生在力学学习中更加轻松。而力学计算等重难点知识是变化多样的,教学时虽可以找到很多的教学素材,但这些素材并不是完全适用多媒体教学,而是需要教师手动处理和筛选符合力学教学,又能与多媒体特征相吻合的素材。比如:在进行推力计算教学时,传统讲解法让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若借用多媒体设备,我们就可以引入一个小人推箱子的图片,在图片周围给出提示信息,就能让学生在看图时一目了然,他们的知识树便能很快构建起来,解题的效率大大增强。
总之,多媒体技术进入高中力学计算难点突破课堂已经非常常见,尽管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但在充分采取得当措施的情况下也能真正发挥高效的作用。
[1]宝秋兰.中学物理力学实验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
[2]曹先.九年级化学教学情境创设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6).
·编辑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