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2016-03-04尹超
尹 超
扎根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尹 超
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策略,进入各学科研究领域,并获得了很大发展。它是一种“基于实践、面向实践、服务实践”建构理论的方法。该方法具备资料收集与分析同步进行、归纳与演绎交替进行、注重全面连续地比较、兼具科学性和创意性的特点。扎根理论对于变革教育研究思维,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丰富教育研究方法有重要意义,但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且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建构的理论缺乏普适性。
扎根理论;教育研究;局限性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由美国社会学家格拉斯(Barney Glaser)和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于1967年在他们的著作《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中首次提出,强调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通过对经验资料的搜集、比较、分析、归类、概念化等步骤,来建构能够反映社会现象的理论。扎根理论一经提出,便在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后逐步被学者们引入到心理学、管理学、妇女研究、健康科学等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扎根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如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学科教学,课程研究等方面。那么,什么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具备什么特点?本文带着这些疑问进行考证,
并尝试分析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一、扎根理论的内涵
扎根理论是一个很容易令人望文生义的概念。人们会认为扎根理论是一种理论,事实上,扎根理论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研究方法。有资料显示:将该理论介绍到我国的学者是徐宗国,按照他的理解,扎根理论可以被界定为“一种研究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质的研究风格”[1]。我国学者陈向明认为:“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概括出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2]
美国社会学家斯特劳斯认为:“扎根理论是一种建立理论的方法,在自然环境下,利用开放性访谈、文献分析、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广泛系统地收集资料,使资料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对资料进行分类、编码,经开放式编码与关联式编码形成命题链,再对命题链进行核心编码,发现影响中心命题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条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理论命题,概括出的理论命题再回到资料或类似情景中接受检查,进一步修正与发展该理论。”[3]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扎根理论的理解,可以简单的将其概括为:研究者扎根于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不断的分析、比较、整合,最终将资料所包含的内容提升为理论的一种方式。其要义可以被概括为:研究的目的旨在生成理论,理论的构建必须源于经验资料;研究是一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而被发现的理论。[4]该研究方法不仅强调事实依据、检证,也注重研究中突发的创意与发现。可以说,扎根理论是一种“基于实践、面向实践、服务实践”的建构理论方法,强调理论一定要有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事实经验作依据。该方法的形成主要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John Dewey)、G·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和皮尔士(Charles Peirce)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办法。二是芝加哥的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5]
根据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的不同,扎根理论被分为三大流派: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和建构型扎根理论。经典扎根理论是原始的版本,代表人物是格拉斯,他强调扎根理论的重点与核心在于发展理论。该理论的编码过程分为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则是程序化扎根理论。该理论由斯特劳斯和科宾在1990年提出,核心是预先设定研究领域,在设定的领域中产生理论,而不是去验证预设的理论。卡麦兹提出的建构型扎根理论表明研究过程是流动的,强调研究者自身在研究过程中的作用。虽然以上三个流派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都强调采用归纳的方法在分析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这也是扎根理论的内核。
二、扎根理论的特点
扎根理论作为质性研究方法中的一种,既具备质性研究法的特点,同时也有自身的特色。这也是其之所以能在社会学及其他领域广泛应用的原因所在。
(一)强调理论建构,理论源于实践
扎根理论最大的特点也即它的宗旨就是建构理论。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不同于量化研究,研究者在进入田野调查之前并不做理论假设,不用既有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或验证它,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从一个待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出发,然后在此问题或领域中提炼出反映社会现象的概念,进而发展范畴之间的关联,最终提升为理论。其所形成的理论是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的,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虽然该研究方法的宗旨在于建构理论,但是也注重挖掘事实与现象背后的意义与价值。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同步进行
通常情况下,研究方法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是有先后顺序的,一般收集在先,分析在后。而扎根理论的资料分析是与数据收集的进程相融合的。研究者可以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研究者对其进行编码,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再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的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在整个搜集数据过程中,要不断地使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相融合来建立理论。
(三)归纳与演绎交替使用
扎根理论既不同于量化实证研究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逻辑演绎方式,也不同于质性研究通常使用的归纳法。在扎根理论研究法中,归纳与演绎是交替使用的。扎根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前提是:任何理论都是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的,一定的理论总是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扎根理论正是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深入分析而不断浓缩而成的。研究者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的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不断地分析、比较、归类、概念化、范畴化,由此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并非是只进行资料的搜集而不做思考,相反,他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并在已搜集的资料基础上,对其进行抽象化概述,其实就是他对资料的诠释。也就是说,研究者作为研究的主体,在归纳吸收资料内容之后,也和资料互动,根据现有的资料和范畴推断范畴之间的可能联系,进而演绎出初步的概念,这就是一个演绎的过程。[6]
(四)全面、连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方法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强调全面、连续的比较。比较是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所有阶段和层面。研究者通过资料与资料之间的比较,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对比,区分类属,提炼概念,建构理论。格拉斯和斯特劳斯就这一过程作了如下概括[4]229:首先,对资料进行编码,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然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相同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比较,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其属性。将有关概念类属与他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同时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并将这些关系联系起来,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将这个初步的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此外,研究者还可以使用“轶事比较”的方法,即回想自己在别的地方看到过或听过哪些类似情况,将这些情况与自己手头已经发展起来的概念类属或初步理论进行比较。虽然这些资料来自非正式渠道,但扎根理论认为,只要它们可以加深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就可以拿来为研究服务。
(五)兼具科学性与创意性
扎根理论是一种兼具科学性与创意性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遵循科学原则,如通过归纳法找出范围近似的范畴,将各个范畴之间加以比较之后,演绎出关系范畴、设立假定并进而加以验证等。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是为达成目标而设计的,整个程序非常严密,如扎根理论实施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就是编码,而编码就有严密流程,该流程是层层推进的,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核心编码的顺序进行。这一流程使得所形成的概念具备周密性和准确性。扎根理论强调研究者在适当使用前人理论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解释。这样一来,原始资料、研究者个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间就形成一个三角互动关系,这使得理论的建构更加严密。尽管扎根理论有着很强的科学性,但也不乏创意。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研究者有着丰富的个人经验,这些经验被研究者带到研究情境里,对于研究问题有很大帮助。扎根理论强调研究者应具备理论触觉。①理论触觉的运用可以触发研究的灵感,找到研究的新题材,同时也可以深入探究现有资料中不易为人所察觉的隐晦部分。除此之外,研究者在对研究材料不断地分析比较时,在从展开备忘录整理到完成理论整合过程中也可能受到启发,产生灵感,激发创意。
三、扎根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一)扎根理论向教育研究领域的引入
20世纪90年代,扎根理论被引入到教育研究领域中,经过几年的发展,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学者对此也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如90年代中期,陈向明发表了《扎根理论的思路与方法》一文,对扎根理论的思路和程序进行了论述;2007年,周海银探讨了扎根理论在学校课程管理研究中的运用,并提出了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是学校课程管理研究的必然选择;2010年,张家军撰写了《扎根理论之于课程研究的启示》一文,论述了将扎根理论运用于课程研究中的利与弊;同年,薛晶心再次提及了扎根理论的缘起、特点,以及它对教育行动研究的启示,认为扎根理论是从事院校研究的最佳方式。此外,还有学者对扎根理论与解释现象学进行比较研究。2013年,吴春安提出当代教育实践呼唤新的教育理论范式——扎根理论。就此对扎根理论本身进行了阐释,进一步强调扎根理论对于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自1967年扎根理论被提出后,其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经历了一些概念、技术乃至范式方面的变迁。我国学者陈向明认为有必要再次开展讨论,她于2015年撰写了《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一文,对扎根理论的背景、实操要求和步骤进行了陈述,并对扎根理论运用于中国教育研究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举例说明,最后阐明了扎根理论对于我国当前教育研究的意义、限度以及本土化调适的可能性。[7]
(二)扎根理论对教育研究的适切性
1.变革教育研究思维
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往往追求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期待以此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教育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事实上,教学是始终变化的,教学实践也常常以复杂多样的面貌出现。仅依赖宏大的理论体系去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所有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扎根理论不做理论假设,而是强调回归教育实践,回到教育生活,回到教育事实本身,直面现实教学问题,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来建立理论。虽然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建构,但是其始终遵从理论的建构基于资料,基于经验事实这样的原则。扎根理论方法不以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为目的,而是着眼于生活领域中真实事件和真实体验,从一些现象和问题入手,把握教育的本质。这也是其自身独特魅力所在。该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使用,可以变革教育研究的思维——由构建宏大的理论体系到关注教学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细小故事,同时可以使教育研究者真正的认识教学生活世界,从而建构更有实际效用的理论。
2.丰富教育研究的方法
扎根理论强调每个研究环节都应以研究规范作为评判原则。如该方法提出了核心变量、编码理论、理论饱和等一系列规范;该方法通过引入量化研究手段,克服了其原有的“资料琐碎而不易系统化”“研究的信度偏低”“观察的偏差不易察觉”等问题的同时摆脱了量化研究注重对宏观事物的一些表面的、可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而不深入具体细节的缺点。扎根理论注重从中观或微观层面上对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与分析。
3.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存在着明显的脱离实际的倾向,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教育实践也有严重脱离教育理论的倾向。[8]扎根理论研究是一种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范式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进入实践场域进行考察,围绕现实问题进行资料的收集,通过对其不断地分析、比较,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并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由此不难看出,扎根理论研究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宏大叙事,它更强调在实践中建构理论。将该种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中,可以增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沟通与交流,改善研究者与实践者长期分离的现状。研究者通过扎根于实践,对现实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了解师生的价值诉求,将各种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挖掘出来,并围绕此进行理论建构。这样形成的理论是由实际经验层层概括提升而来的,因而,不仅具有很强说服力,可用以指导实践,同时还为现实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可以说,扎根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能路径,它使理论与实践不再是两条平行线,使“理论源于实践,又服务实践”成为了现实。
(三)扎根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局限性
1.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扎根理论非常强调理论触觉,要求研究者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阶段,都应对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理论触觉能力的形成并非是简单的,研究者需要对资料不断地提问,如:是谁?何时?哪里?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到什么程度?等等。除此之外,在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中,研究人员要尽量悬置个人的观点,将所有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实然状态进行编码并且不带任何偏见地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和反思。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是非常严密的,包含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整个流程也非常繁琐,需要研究者具备充足的耐心。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扎根理论对于研究者的素质要求非常高。
2.建构的理论缺乏普适性
由扎根理论建构出的理论自身是由实际经验逐步概括提升出来的,所以能够合理的阐释具体的教学生活事件,但这类理论往往是非宏大的、非普适性的,而是特定的,适合于具体情境的,最多属于“中层理论”。扎根理论研究的特点之一是采用小样本抽样,这也成为其局限性的一个方面。从理论上讲,小样本抽样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不是所有选取的小样本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依据不具有典型性的小样本所建构的理论,其普适性是不够的。[9]
3.实际操作难度大
虽然扎根理论建构了一整套严密的操作程序,但在现实环境中,研究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突发的问题。另外,该理论的操作程序比较复杂,在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研究者掌握、运用起来比较困难。扎根理论自提出至今,时间并不是很长,这也意味着该研究方法的使用经验还不是很多,能够真正熟练掌握并运用的人也不多,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者在使用该方法时也是缺少专家指导的。
注释:
①理论触觉指研究者的一种个人特质,一种察觉资料内涵意义精妙之处的能力。具体来说,是指研究者有能力去赋予资料意义,能了解、区分相关和不相关事物,并具有洞察力。这些特质都是指研究者面对资料所施展出的一种概念化能力。
[1] 徐宗国. 质性研究概论[M]. 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7:56.
[2] 陈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
[3] Straus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5.
[4] Glaser·B, Strauss·A.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105-115, 229.
[5]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28.
[6] 潘慧玲. 教育研究的取径:概念与应用[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2.
[7] 陈向明. 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1-15.
[8] 扈中平. 对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几点看法[J]. 教育研究,1991(7):1-5.
[9] 王红利. 教育研究新范式[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27-130.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ed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YIN Chao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grounded theory has entered into the various disciplinary fields with its uniqu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strategy. It has gained great development. It is a kind of method of construction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it emphasize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research,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research are in parallel,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alternately used and it stressed comprehensive and continuous comparison, it own the feature of scientific and creative. Grounded theory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of changing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inking, connecting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enriching the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 but it need high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researchers, the actual operation is difficult and it lack of universality.
grounded theory;education research;limitations
G40-034
A
2095-6762(2016)05-0013-05
(责任编辑 于小艳)
2016-08-19
尹超,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