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施和原则
2016-03-04张奇志
张奇志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 甘肃武威 733399)
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施和原则
张奇志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 甘肃武威 733399)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
平等 启发 合作 交流
一、课堂讨论的实施
1.明确讨论目的
课堂中展开讨论,目的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前尽可能要做到心中有数: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在组织数学课堂讨论中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决不能把他当做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上的点缀,而要把它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把重视学生的经历、重视学生的体验真正落到实处.
2.确定讨论问题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所确定的问题首先必须是教材的核心问题,即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其次,所确定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乐意接受问题所带来的挑战,能诱发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再次,创设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即讨论的内容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作出恰当安排,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全面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3.创设讨论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公里“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上海到广州,一般可以坐火车,路程约为1811公里,也可以坐轮船,航程约为1690公里,还可以乘飞机,大约1200公里。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对于这三种行程,你们能发现什么?”,“为什么三种行程各不相同?”,“为什么飞机行程最短?”。让学生自己逐渐概括和抽象出几何图形(建模),并进一步发现和得出公理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能不能找出日常生活中与这个公理相关的实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5.控制讨论节奏
课堂讨论应有张有弛。一般而言,热烈活泼的讨论是课堂讨论成功的重要标志,但也不是绝对的,如讨论后的归纳总结就需要沉稳冷静。课堂讨论不能成为为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而进行的形式主义的讨论,应当是用学生的嘴说出教师心中的问题。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对于尚未完成或还没有展开的论题不要草草收场,否则,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6.保证讨论时间
有人认为学生长时间地商量讨论会浪费时间,一节课有时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课堂容量不大。实际上,一堂课的好坏,关键是看学生动脑子没有、动手没有,而不应仅看这节课内容的多少,所以只要学生的商讨有价值,有兴趣,不妨多花点时间,让他们去争论。因为在争论中,他们的能力才能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切忌是学生产生“既然想不出来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的心理,否则,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养成思维的惰性。
二、课堂讨论的原则
1.鼓励性原则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植物需要阳关一样”。教师应在课堂讨论中,始终把关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倾听其意见,追踪其思路,鼓励其自信,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现在不少中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往往自信不足,缺乏表达的勇气;也有一些教师常常在讨论中轻率地否定学生的不成熟意见,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因素,学生认识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他们的发言或对、或错、或深刻、或肤浅,教师首先都应当肯定其主动表达的勇气和可取之处,因为有缺陷的发言远胜于缄默。其次,针对学生不成熟的或错误的发言,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亲切热情的态度、肯定赞许的词语,对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教师应通过适时的点拨、指导、辨析,令学生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
2.等性原则
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并以参与者的身份组织和引导讨论,不对学生的发言做裁判性的评定,不以教师个人的看法作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以教师的“权威’压服学生。要保护学生直接、平等地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甚至与教师的不同观点,都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地表达。
民主不等于教师不管不问,把一切交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商量讨论,求得心灵上的沟通,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彼此合作。课堂教学中的平平等,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把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而不是把学生“物化”为一个容器或“应试工具”。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不能凭自己的主观好恶,任意批评学生,应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扼制。
3.启发性原则
学生在讨论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片面、肤浅甚至错误的观点。为了促进学生的提高和发展必须对之加以引导。教师要以一位意见交换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根据学生的发言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发现矛盾,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或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既不要做仲裁者,又不要做知识的灌输者。
4.面性原则
课堂讨论必须全员参与,要面向全体学生,讨论的内容、方式要照顾到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这样才符合促进全员参与、争取大面积丰收的宗旨。在课堂讨论中,要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并且有所收获,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好讨论题目。所谓“好”的标准,一是讨论内容能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是讨论能提供一定的分歧点,引起学生兴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三是除了讲究科学性、启发性之外,还应注意要有适当的坡度。因为我们所教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所以讨论的问题既要突出“点”,又要照顾到“面”,做到使思维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才能使课堂讨论真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
5.有效性原则
任何形式的课堂讨论都要有效,使学生各得其所,最忌讳走过场,把课堂讨论视为教学的“点缀”,只图表面的热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我们要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首先要保证内容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能促使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去思考、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