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君能有几多“筹”——高中文言文教学增效之浅谈

2016-03-04王丽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文言文历史语文

王丽芳

(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 浙江金华 322100)

问君能有几多“筹”——高中文言文教学增效之浅谈

王丽芳

(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 浙江金华 322100)

文言文教学担负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国粹文化的重任。但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言堂”的模式、重文字轻文化的考试与教师古汉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然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重文字轻文化的观念,并充分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深入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变革传统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运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

文言文教学 转变理念 提升修养 变革教学方式

在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各个国家各族文化不断融合。一方面,一体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而另一方面,一体化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我们的民族文化正在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比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各种洋节日的盛行,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洋快餐品牌在神州大地上的遍地开花,甚至进驻故宫。

同样在语言文化的教育上,代表民族文化教育的语文学科教育也处于很不利的处境中,不受重视,而英语学科却成为学校和社会都极为重视的学科,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尽管目前社会上对于降低英语高考分而增加语文高考分重视母语教学的呼声比较大,但部分高校仍未将大学语文设置成为必修课程,而相反,却将大学英语列为是必修的课程。而其中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载体的文言文的学习,则更是被许多学生和部分社会人士所不理解。事实上,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特别是,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因而文言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延续国学精粹的任务,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距今历史久远的特点,其教学自然也成为历年来语文课堂教学的“硬骨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与主动性,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令老师和学生共叹问君能有几多“筹”?

而研究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我们就会发现造成文言文教学目前的难以咀嚼下咽是事出有因的。在我们目前的文言文课堂上,我们常见的现象不外乎:教师唾沫横飞,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串讲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则埋头苦干,一字不落地记录,生怕有任何的遗漏,往往来不及思考,遇到个别学生惰性较大、不做记录的,也是一本资料书管事。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成效和付出很不成比例。因为在字词疏通的过程中,出于考试的压力,教师过于注重字词的解释、翻译和练习,淡化甚至无视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开掘,必然会将文言文教学搞成枯燥乏味的训诂学,而导致学生对字词后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这样传统的重文字教学轻文化教学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怎能不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说“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怎不退缩、畏难、回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都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告诉我们:语文课既不能上成纯粹的语言课,也不能上成纯粹的文学课,而应该是这两者的统一。要使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转变文言文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并加强自身的古汉语语言文字功底和提升古代文化知识的修养。

首先,要转变文言文教学的理念和认识,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要研究文化就要研究语言文字,因此必须进行字词句解释、翻译的学习。其实,汉文字其本身就是文化。而且,优秀的文言作品往往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记录着民族的悠久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关涉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衣食住行、姓名称谓等诸多文化内容。每一篇文言文冰冷的文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一颗或高贵或美丽或坚强或敏感的心灵,在它深刻一面的同时,也有其丰富多彩的一面,在它严肃的一面的同时,也有其生动活泼的一面。因此,要转变教学理念和认识,处理好文字和文化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在进行语言文字的梳理基础上,要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人物情感、文化心态等文章精髓进行探究。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就可避免字词解释的枯燥乏味,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需加强文言语言功底,提升古代文化修养。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汉文字是表意文字,因此,汉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研究文字本身也是研究文化。借鉴运用训诂法,即通过分析字的形、音、义可以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循所闻而得其意”“执其言而意得见”,并且能通过发现词汇和词义的变化发现语言的发展,从而对历史作品中词的含义作出符合历史真相的解释。而这样的语言阐释能力就要求教师掌握一些训诂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文言语言能力。

同时,教师应将教材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程标准》)的根据地,并不断拓展根据地,即拓展教材空间。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文时需援引课文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和事件,发挥历史老师的角色功能,甚至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不能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而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否则就容易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激发不起兴趣,也会因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间的逻辑联系,而影响学习效果。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无数精英人物,他们以自己辉煌的人格竖起了令后人景仰的丰碑,也创造了令后世子孙学习、效法的人格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人格文化应作深入的阐释,让学生能有所感悟并以此滋养心灵,获得人生启迪。如苏轼宠辱不惊的乐观旷达、屈原香草美人的高洁之志、司马迁的一身傲骨、归有光的满腔责任感等……这些仁人志士的伟大人格都会通过语言文字映照学生的心灵,对他们的人格养成起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具备较深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情感调控能力。课堂上,老师对成语典故、历史趣闻、对联诗歌、历史事件的信手拈来,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激起他们参与的动机,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运用互动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课堂都是教师串讲到底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上绝对的主演,而学生只是配合教师演出的配角,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知识的生成。而所谓的“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同时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其能力不断发展。

互动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资料和工具书作好预习准备,在预习中排除较为容易的字词障碍,并且在预习中生成问题。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去总结方法,去探索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教师退居成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而学生则升级成为探究者,体验者,表达者。如上《鸿门宴》前,我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古代汉语词典》和翻译资料,并叫学生利用周末在家时间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看课外书。回校以后,再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个小组,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重点字词句、古代宴席座次的安排、“你喜欢刘邦还是喜欢项羽”等问题进行梳理或探讨,共同提高,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重文字轻文化的观念,并充分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深入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变革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运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

[1]陈炯 《中国文化修辞学》 江苏古籍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胡虹丽 《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本位”及其实施策略》

[4]卜令常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万方数据

猜你喜欢

文言文历史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会背与会默写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