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创新方法

2016-03-04王佩莹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理工科骨干

王佩莹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6)

理工科院校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创新方法

王佩莹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6)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背景

1.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现实意义

1989 年10 月28 日,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提出和解决这个任务,我们的党就不可能有坚强的后备队,就不可能胜利地走向未来。这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长久地坚持和发展下去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同志的高度重视”。[1]

2006 年10 月11 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90 年3 月23 日,江泽民在北大与学生座谈时所讲:“我相信,在九十年代,从年轻的大学生中必定会成长起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也多次殷切寄语青年,鼓舞中国青年应立志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2]

基于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伴随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的提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启动实施是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需要;是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迫切要求;是促进青年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

2.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研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现已有三个文献可作为研究的主要依据:

一个是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曾谈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较宽广的视野,密切联系群众,懂得中国国情,自觉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个是1997 年召开的全国高校第六次党建工作会议对高校提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专业知识比较宽广深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是2007 年团中央颁布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和造就的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

依据文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是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将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理科大学生特质

1.规则意识较强但创新能力较弱

当今大学生对先进技术和知识有着特有的直觉和敏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获取新知识。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尤其理工科学生,学习能力强更善于专业的理论研究,而且接收的是规则化的教育,公式化的学习内容,重视规则,执着于公式与理论,参加实践活动也相对较少,通常表现为缺乏应变能力、缺乏实践经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创新能力较弱,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

2.动手能力较强但表达能力较弱

理工类大学生相较文科类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理工类大学生相对比较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动手能力强,但较文科学生形象语言思维能力较差,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较弱。在一些理工科院校甚至不开设类似《大学语文》这样的公选课,这就间接导致了理工科学生语文修养和水平普遍较差,没有良好的语言习惯:不能保证用词得当,语调适中,言之有物,表达流利,不犯语法错误的现状。[3]

三、创新培养方法

1.系统培养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的培养教育工作。

(1)发挥第一课堂主导作用,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主阵地。要提高理科生人文素质,就需要加大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比重,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要改进第一课堂教学,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打破专业限制,拓宽教学内容。院校在重视抓好专业文化教育的同时,应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必修和选修课程,并鼓励号召同学们积极学习和选修。注意在专业学科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文理知识同时渗透以致融通,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观察问题,形成综合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的认识方法。培养学生适应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2)确保第二课堂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熏陶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具有着与学科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对于理科生素质教育其作用更加重要和明显。但校园文化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充分考虑理科生的心理特点,针对理工科学生的不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避免学生往往容易具有逆反心理而产生抗拒心理和抵制情绪,选择适应青年学生心理和兴趣的文化娱乐活动,采取鼓励的态度,让学生能大胆表现和创造。

2.动态管理

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动态的机制来看待重点培养对象,确定的苗子不能一成不变,把教育-锻炼-考察-遴选融为一体,经过长期考验,发现真正好的苗子。[4]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不应该说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培养,而应是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首先使用“集中高压”式的短期培训和“溪水潺流”式的长时培训相结合交互进行的教育培训方法,更有利于青年骨干的成才,然而真正的成长不能光靠教育培训,必须在校期间就有将所学用于岗位实践锻炼的机制。社会工作的岗位实践是考察对象的重要手段,青年骨干们是否学以致用,是遴选的重要标准之一动态管理的前提是必须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和实施规则。从这一点看,以党团学生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可靠的载体组织,坚持发现培养与考察使用相结合,是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途径。身为理工科院校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健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教育的动态管理实施规则,规划、统筹、协调,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保证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教育有效扎实地展开,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在体制上、运行机制上、具体措施上都应该把动态管理纳入整个高校的组织体系中、运行机制中和各项规则规定中,使其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和规则遵循。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点面结合

我们既不能仅仅注意少数优秀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广大学生的普遍教育;又不能只抓大面的教育而忽视了重点骨干的培养。所以应该在广泛持久的群众性教育的基础上发现骨干、选拔骨干、培养骨干。

一方面,高校党团组织帮助青年学生全面提升素质、养成良好品格和坚定理想信念,普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扩大骨干候选人群体,保证群众性教育的广泛持久,并必须坚持“普遍选拔”的原则,这是“面”。另一方面,“重点挑优”、“优中挑优”,学生组织尤其是党团组织是青年中坚定政治追求,有远大理想抱负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联合体,在党团组织中挑选优秀的学生骨干加以考察锻炼并让其担任一定的工作位,将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重点培养与选择使用有效结合起来,突出培养锻炼的计划性、针对性,这是“点”,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者十分重要。高校党团组织对青年学生在政治素养、道德标准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团支部生活、党课学习小组、党组织生活等多种形式,点面结合,既保证了教育对象的全面覆盖,又体现了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层次梯度,从而使得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各得其所。

通过以上分析,高校具有培育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阵地和主体力量。理工科院校要结合学生特质,培养造就综合质高、业务能力强、忠于党和人民,能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任务的优秀青年骨干,是党和人民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期望与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和呼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 10- 29.

[2]江泽民.对青年人,一要爱二要严[N].人民日报,1990- 4-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85.

[4]汪庆华.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J].学习论坛,1998(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理工科骨干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自信思想研究——以李大钊为例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骨干风采展示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