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六次产业理论引领创新创业

2016-03-04张来武

中国软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协同效应创新创业

张来武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北京 100045)



以六次产业理论引领创新创业

张来武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北京100045)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以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能源和资源、生态环境、城乡二元结构、健康挑战;随后提出了六次产业划分理论,并重点分析了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特点以及其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第六产业中的作用,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六次产业理论;最后以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星创天地”众创空间为例,探讨了以六次产业理论引领创新创业在促进农业转型的实践。

关键词:六次产业;创新创业;互联网+;文化创意+;融合;协同效应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提的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费歇尔和克拉克的三次划分是基于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脱农化”和“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将农业和工业(即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外的产业部门,统统归集为第三产业。这种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已经无法解决当前中国以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也难以指导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三次产业的边界愈趋模糊,产业融合在整个经济系统中越来越具有广泛性,是在实践上对传统产业分立理论的否定[2]。当出现产业融合后,已有产业政策由于不同产业间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复杂化而逐渐失去原有的效力,并可能严重阻碍企业重组、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的发展[3]。因此,我们不能一直沿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理论来指导21世纪人类的经济行为,必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产业层次划分理论,以新的产业划分理论来化解中国创新面临的挑战,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以创新促进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中国正面临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工业转型、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的城镇化转型及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的消费结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创新放大各生产要素的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然而以创新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是能源和资源瓶颈的挑战。中国是人均资源稀缺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45种主要能源与矿产资源中,除了煤炭,其他人均拥有量都排在世界80位以后[4]。工业化过程就是一个财富创造过程,而财富创造就离不开资源的消耗,资源供给不足,创造财富的步伐就得慢下来,甚至停下来。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增长率不断提高,导致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使得中国各种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危及中国的经济安全。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是一个单纯的石油出口国,然而在1993年,形势发生了逆转,从此便不断增加对原油供货的依赖,维持经济正常运行。据BP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石油消费量达到421110万吨,其中中国石油消费量为52030万吨,仅次于美国的83610万吨,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12.4%。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和铜矿石消费国,中国进口全球60%以上的铁矿石,消耗了全球45%的铜矿。2001-2014年,中国初级产品进口额年均增长率高达22.6%,比上世纪90年代高出6个百分点,也比同期全部进口额的年均增长率高出5个百分点。这就是在资源稀缺背景下,中国工业化高度依赖世界资源的集中表现。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尽管技术进步使单位产出资源消耗减少,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能源和资源消耗的总量仍在扩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会不断上升。如何克服能源和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但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和领域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里集中显现。

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2013年发布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2014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中,9.2%为劣V类水质,基本丧失水体使用功能;24.6%的重点湖泊呈富营养状态,不少流经城镇的河流沟渠黑臭,近海海域污染不容乐观。过去中国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短板和瓶颈制约。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挑战。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它曾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城乡生产要素不能平等交换,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使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阻碍着中国向高收入国家的迈进[5]。

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农业和农村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基本公共服务较差,导致农业三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力)大规模、持续地向城市流动[6]。这种情况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农村更为明显,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农村。这种单向流动加剧了“农民荒”现象。将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成为当前中国迫切需要回答的两大问题。

四是健康的挑战。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文明病,即生活方式病正日益流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中国民众生活条件提高了,可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问题却层出不穷,身体素质反而不断下降了。据中国预防医学会统计,中国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而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已经达到70%。

当前中国亚健康人群增多,慢性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此外,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以及食品药品安全、职业伤害、饮用水安全和环境问题等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更加突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频敲警钟。如何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守卫中国人的健康,对以创新创业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六次产业划分及其功能

“六次产业化”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协综合研究所所长今村奈良臣针对日本农业发展的窘境,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将农业、水产业等第一产业扩展至食品加工(第二产业)、流通销售(第三产业)等方面,即通过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7]。发展六次产业目的是通过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追求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因为将一、二、三相加或相乘都是六,所以有了“六次产业”的说法。六次产业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基础,综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和农产品直销、饮食业、休闲农业等的第三产业,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链条,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农业产业的综合价值。六次产业化的核心在于“一体化”和“融合”,即以农业为主体,第二、三产业附着其上,相互融合,从而使得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成为综合产业,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观光等的一体化。

日本推行第六产业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是Mogu Mogu农场。为了应对养殖的高风险和环境问题,该农场出资建设了休闲型农场,不仅运营有民宿设施和玻璃温室改建的餐厅,还举办香肠制作体验活动,销售绿色农畜产品等,一年能够吸引超过50万名的游客。目前日本的第六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日元。

今村奈良臣虽然提出了六次产业,但由于受时代和他本人职业的限制,他无法从理论上说清楚第四、第五产业是什么。因此,六次产业没有形成经济学理论,至今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的依据是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在当今时代,劳动对象已经比工业化使得扩大了,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信息、知识、文化资源,劳动对象的扩大和合理利用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依据劳动对象和产业任务的不同,可以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六次产业,即获取自然资源的产业(第一产业)、加工自然资源以及对加工过的产品进行再加工的产业(第二产业)、获取并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产业(第四产业);获取并利用文化资源的产业(第五产业);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形成的产业(第六产业);为其他五大产业及社会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第三产业)。

第四产业也可以叫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包括互联网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等,涵盖了当前受热捧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互联网+”。对于第四产业的概念,国内还比较陌生。其实,在美国、日本等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已经较完整地测算第四产业。美国硅谷持续繁荣,高新科技争奇斗艳,也离不开第四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可见,“互联网+”产业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促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提升传统产业的运营效率,让整个社会向更低运营成本、更加生态环保方向去发展。因此,检验“互联网+”的成果最重要的方式是看它是否促进了产业的转型,促进产业出现新的形态,这种形态能更好满足用户的最终需求,能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率,同时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今天看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是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比如淘宝是“互联网+集市”、天猫是“互联网+百货商场”、世纪佳缘就是“互联网+红娘”等等。

农业看起来离互联网最远,但农业作为最传统的产业也决定了“互联网+农业”的潜力是巨大的。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可实现精准农业,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此外,互联网还将从“空间、时间、成本、安全、个性化”五个角度全面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和客户粘性。

第五产业即是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创意产业。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指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想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主要转移到精神需要。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资源低消耗、环境污染小等众多优势,如果可以将文化创意融合在各领域之中,提升各行各业的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附加值、塑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则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扩大国内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称之为“文化创意+”,“+”的后缀可以是各种产业、各类商品,甚至是整个城市、区域或国家。

“文化创意+”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把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独特的文化价值逐步转变成为有广阔市场的商业价值。在土地、人工、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一家企业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呢?通过创意设计对企业和产品进行重新包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无疑是新的突破点。一个普通的胶带纸只要一两元就可以买到,但当把康熙皇帝“朕知道了”的朱批印在胶带上后,胶带纸的售价翻了几十倍,这就是“文化创意+”的效果,使得低成本的初级产品变成高附加值的高端工艺品。虽然陶瓷发源于中国,历史悠久,并曾经经历过“四大名窑”的辉煌,但近几十年来却显得有些落寞。纵览世界陶瓷市场,欧洲韦奇伍德(Wedgwood)等名窑可谓后来居上,而究其领先的原因主要在于,创意文化建设引领消费时尚带来的魅力。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可以通过大批量的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性”效应,或者通过拓展产品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获得“范围经济性”的效应。而在信息时代的网络化社会中,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获得“协同效应”[8]。这种“协同效应”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提升和效益的增加使得产业融合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9]。第四产业、第五产业有个共同的特点能够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因此,从战略上看更重要的是第四、第五产业怎么能让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创造第六产业。

三、以六次产业理论引领创新创业在促进农业转型的实践

在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接二(产)连三(产)”是一个重要方向,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也是我国农业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源泉。以传统的产业划分理论来指导农业的创新创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以六次产业理论引领创新创业、促进农业转型的最早实践,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成功探索。把科技带到农村、农业、农民中间去的任何创业者都可以叫做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是简单的下派人员,是对现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基础上的系统集成[10]。

科技特派员是2002年在中国福建南平先行试点,现在遍布全中国90%以上县,已经有72万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灵魂是要找到和农民进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人群(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等),利用共享土地机制,用市场方式发展创新驱动解决农业的模式,实现农业从田头到餐桌一二三产全产业联动。截止2013年,科技特派员共形成利益共同体5万多个,创办企业1.5万多家。实施科技开发项目4.5万项,创业获利400多亿元,辐射带动农民6000多万人[11]。

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助于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生产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组织过程中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其次,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助于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再次,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利于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激发全社会参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热情。“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经写入了2014年中央1号文件中,这标志着科技特派员创业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创新驱动的重要抓手。

2015年,科技部结合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出要打造乡村版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星创天地”是将众创空间引向农业农村,以农业科技园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特派员服务站等为载体,由政府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利用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为科技特派员、农村中小微企业、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提供创意创业空间、创业实训基地,构建科技咨询、质量检测、科技金融、创业培训和辅导、管理、法律、财务等一站式开放性全方位新型综合服务体系。“星创天地”通过营造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创业服务环境以及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人才、技术、信息、品牌、金融等要素集聚,现代化、信息化的田园城镇。

星创天地的本质是指以园区联盟为基础,以新农村研究院联盟为基石的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下打造第四产业“互联网+”的平台,第五产业“文化创意+”的平台和科技金融平台,在这样一个基于食品安全的电商平台和“文化创意+”平台之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第六产业。2015年7月,首批“星创天地”试点在重庆启动,将为全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成功经验,为以六次产业理论引领创新创业、促进农业转型提供新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郑海元,卢佳友.三次产业划分理论的现实缺陷及发展研究[J].时代财会,2001(3):8-9.

[2]沈杰.新兴产业与新产业分类法——兼评《信息化与产业融合》[J].上海经济研究,2004(11):77-80.

[3]韩顺法,李向民.基于产业融合的产业类型演变及划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66-75.

[4]王建.资源瓶颈约束是经济发展最大障碍[J].中国投资,2013(10):24-25.

[5]蔡敏,刘斐,王建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又迈出历史性一步[N].新华每日电讯,2014-02-11.

[6]李旭鸿.十年后,谁来种地?[N].光明日报,2011-10-27.

[7]程郁.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主要做法与启示[J].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15(18):13-18.

[8]周振华.新产业分类:内容产业、位置产业与物质产业——兼论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J].上海经济研究,2003(4):13-21.

[9]张守营,吕昱江.产业融合:让三次产业的边界愈趋模糊[N].中国经济导报,2015-07-08.

[10]科萱.科技特派员制度破解“三农”问题的成功探索[J].中国科技产业,2006(8):14-15.

[11]张来武.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软科学,2015(4):1-7.

Direc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ith the Sixth Industry Theory

ZHANG Lai-wu

(TheAssociationforSoftScienceofChina,Beijing100045)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China is facing in promoting economic transition throug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energyand resourc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health. The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six industries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zes thecharacteristics offorth industry and fifth industry, as well as their roles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of industries and forming the sixth industry. Finally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practices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transition throug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ix industries, taking sci-tech special commissioner system and makerspace of Xing Chuang Tian Di as example.

Key words:six industr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ernet +;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 integration; synergistic effect

作者简介:张来武(1955-),男,安徽铜陵人,纽约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收稿日期:2016-01-05修回日期:2016-01-15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6)01-0001-05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协同效应创新创业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预知子醇提物联合姜黄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及机制探索
山东矿盐管理公司:发挥集约化优势实现1+1>2协同效应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共同配送协同效应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