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 那便是一生一诺
2016-03-04撰文
撰文>>>唐 果
一印 那便是一生一诺
撰文>>>唐果
小小印章蕴含着无限乐趣,你可以从文字的角度去考究,也可以从篆刻艺术去体味,还能单从材质的独特性着眼,正所谓“一两田黄三两金,昌化鸡血石没有价”,这足以说明印章石本身的品质就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谈到收藏品,人们的第一印象要么是那一幅幅散发着墨香、彰显线条之美的书画,要么是那一件件饱含流年光彩、凝聚着历代手艺人智慧的瓷器,尤其在我们的传统审美中,大多认为体积越大、价格越高的艺术品必然是宝,从而忽略了皓月之外,还有璀璨的星空。告诉你一个秘密,书画家的收藏宝匣里最贴心的并不是墨宝,而是那一枚枚令其得意痴醉的印章。
小小印章蕴含着无限乐趣,你可以从文字的角度去考究,也可以从篆刻艺术去体味,还能单从材质的独特性着眼,正所谓“一两田黄三两金,昌化鸡血石没有价”,这足以说明印章石本身的品质就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石头也要看“出身”,一般来讲,寿山、青田、昌化、巴林被誉为印章石的四大故乡,每一系中又有着细分,多从色彩命名,如寿山石中的精品又分为寿山三彩黄、寿山朱砂以及寿山荔枝冻等,昌化则以鸡血石而闻名,青田石因其温润正雅之感也颇受藏家喜爱,以叶蜡石为主。无论是印之趣,还是石之美,这朵艺术奇葩都孕育在中国历史的土壤中,体现着祖辈们最为珍视的品质——诚信。
如今市面上常能见到的印章大多出自清代晚期及民国时期的名人之手,典型代表有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这类印章因其艺术性及名人效应价格不菲,三四十万元成交并不少见,而古代印章则流通较少,其中明清时期的印章又占了较大比重,不管是否出自名家之手,只要确保真、精,都是藏家的“香饽饽”。另外,春秋战国或者秦汉的古印章就极为罕见了,其真品、精品大多被博物馆收入囊中,民间流传古印辨伪较难。有人总结,收藏印章的雅趣往往始于材质,历经对篆刻之妙的体味,终于对字之形神的品玩。
印章的前世今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大多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体现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到了魏晋,文人审美意识觉醒,印章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书画题识中;唐宋以降,印章不仅成为书画布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成为文人、书画家、篆刻家的收藏新宠;元代是文人画的全盛时期,由文人篆写、印工镌刻的印章与诗文书画合为一体,使黑白相间的纸上艺术因这一点红,生出许多新意来,可以说印章不但起到了增强书画视觉效果的作用,更大程度上也成为书画家个人字号的象征和防伪标志,其中尤以元代的花押印最为典型,它是一种私印,又称“押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凤尾书,又叫做“花书”,因在元代最为兴盛,故又称“元押”,一直沿用,如明末清初书画大家八大山人的花押,形似山水,除了艺术家本人,旁人难以模仿;由于长期的积累,自明清两代,印人辈出,派系划分更加明确,如明代兴起的皖派和徽派,皆学秦汉古风,古朴苍秀,几可乱真,而印章收藏也蔚然成风。如今国内一家著名拍卖公司也因印章而生,即西泠印社,这要追溯到清代乾隆时期浙派兴起,以丁敬为首,继而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为“西泠八家”,他们宗法秦汉,善用切刀,博采众长,是影响清中后期篆刻风格的重要流派。后来由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发起创建,吴昌硕任第一任社长,该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尊旨,名噪一时,直接影响了西泠拍卖业务的成立。
除去印章的材质稀缺性,还有什么让历代文人墨客趋之若鹜?这其中承载着文化人的艺术追求及审美标准,即金石气。印迹的朱白之间,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诠的金石气,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由金石材质本身的魅力,加上篆刻者的刀感,因此而生的线条的刚劲质朴、流畅顿挫,辅以沙石历经岁月的洗礼后形成的磨荡之感、自然之趣,让人爱不释手。不同材质印章形成的线条也具备着不一样的气质,比如玉印的线条比较温润,石印线条则显得刚硬,金银印上的线条易生古意。印章新藏家在收藏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残损的印章是否还有收藏价值?事实上,真正有味道的正源于这种残缺之美,时光匆匆之感,历史风雨之感,当然这种残损的程度不能破坏金石欣赏的整体感,有一种现象很值得人们细品,那就是越高级的美,越不完整,缺失得恰到好处,反倒生出另一种美——浑朴苍古。
另外,在品玩印章时,除了从整体气质上把握,还应从技术层面即刀工去鉴定。线条越峻厚雄强,其艺术价值越高,也越符合文人尤其是男性的审美品味。赵之谦就喜用斩钉截铁之势的单刀侧锋进行篆刻,近现代大家齐白石则擅于用单刀冲刻,使得线条之间的搭配组合充满力量而非生硬。宋代秦观曾说:“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清代丁敬也曾题诗:“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这两首诗句都很好地描绘出篆刻者恬淡寡欲的心境,作为当今藏者也唯有相似的心性,才能与古对话,通过一方方印章,参透真谛,感悟至美。
图片来源:中国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