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实验设计的误区

2016-03-03彭峰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内角结论三角形

彭峰

数学实验是指为探索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概念或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通过操作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研究活动. 而小学数学实验不同于一般的数学实验,更有别于一般的物理、化学实验,它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理解)数学、用(解释)数学或做(建构)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

记得在做数学实验项目研究的初期,我曾经把小学三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改编成数学实验活动来执教. 因为实验中需要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环节,我担心学生在实验中耗费过多的时间,会导致课堂目标达成受到影响. 经过一番思索,我认定只要实验要求足够细致、明确、具体,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就能对照实验要求一一执行,结论的得出自然顺风顺水,水到渠成. 基于以上思考,我细化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实验要求:

1. 准备好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我准备了( )三角形、( )三角形和( )三角形.

2. 分别把三角形的内角标上∠1、∠2和∠3,注意正反面要对应着都标注好. (演示标注方法,学生按老师要求标注两面都标注. )

3. 实验操作:

① 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看看合起来是多少;

② 撕下三角形的3个内角,顶点对顶点拼在一起;

③ 照着图形上的虚线折一折,把这三个角拼在一起;

4. 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不难看出,这节课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实验,实验要求可以说是极为细致具体,对每一步做什么和怎么做,给予学生实时的实验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很快完成实验,并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不多费唇舌,学生结论的得出也行云流水,大大减少了无关操作环节在学生实验活动中所占的时间,完全达到了我课前预设的目的.

可是下课以后,我心里却并没有产生成功的舒畅. 相反的,却总是隐隐觉得这节数学实验活动课,缺少了一些数学实验原本该有的味道. 仅仅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远非数学实验所要达成的目标,让学生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从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归纳总结——建构认知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数学实验应该承载的目标. 在教师如此细致的操作要求下,在一步步安排好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同时,却缺少了对学生思维的深层叩问. 重新开始反思,这样的数学实验还剩下多少实验的价值?为什么学生执行数学实验的热情很高,但设计数学实验的能力不高?为什么一些学生能够快速、正确的进行实验操作,但却不能快速理解、解释和建构认知?这些追问成为当下小学数学实验研究中的重要话题.

误区一、过于细致的要求,限制了思维的空间

问题回归到我们的数学实验到底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是教“知识”,还是养“能力”?回头想想这样细致的实验要求,学生还剩下多少研究的价值,思维还能得到多少提升的空间?教师代替学生做了对“怎样操作验证”的思考,怎样操作完全是教师提出的,至于为什么这样操作,怎样想到这样操作,教师根本没有关注,因为这跟三角形的内角和“无关”. 教师眼里看到的,心里期望的,就是要学生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句结论. 可是这句结论真的那么重要吗?比研究怎样实验证明它的真实性还要重要吗?比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改进实验方法的经验积累还要重要吗?答案肯定不是.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可是在这样细致的实验要求中,我们已经无法看清“主动参与者”的身影,能看到的只有教师的主导把学生逼到了“墙角”,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简单指令,“做”与“学”、“做”与“思”完全是割裂的部分单独存在.

误区二、过分具体的指导,催生了学生的依赖

在设计实验时,教师就惟恐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会,不敢放手,习惯性的包办了对实验探索活动的思考,从教师的角度预设了学生在实验中可能面临的种种困境,并通过具体化的实验要求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规避,看似破解了实验中无关干扰的影响,实际上却是,学生失去了面临问题——选择策略——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在数学实验中生成的思维碰撞的资源. 于是久而久之,学生每每遇到数学实验活动,都要依赖于教师细致的指导要求,帮助其顺利完成实验活动,完全成为被动操作的指令完成者,这样就永远无法成为活动的设计者、问题的解决者.

误区三、过多功利的“效益”,错过了真正的生长

通过细致入微的实验要求,学生花在实验探究环节的时间无疑是节省下来了,可是我们却错过了数学实验的真正目的——学生的真实成长. 总是有一些不懂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口口声声喊着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眼里只盯住单位时间内教学目标的达成,每节课都在费尽心力要用更短的时间做了更多的题,习得了更多的知识点,唯知识、超强化、模式化、去主体,这样功利的课堂观、教学观,必定忽视了作为课堂主体的人的存在——学生. 当我还在纠结怎样节约课堂时间传递给学生更多信息的时候,眼里还能看到学生的成长吗?这样的课堂文化下的学生,还有自主学习能力吗?还是学习的小主人吗?

至此,我仿佛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 小学阶段的数学实验活动,不仅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也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数学实验的要求可以是明确的,可以是具体的,但一定不是越细越好的,毕竟教师再精致的设计,也无法取代学生的亲自实践. 相信孩子,留给他们足够的时空,把对操作进行细化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其实正是学生最需要经历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的必经之路. 只有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智慧之花才会美丽绽放.

猜你喜欢

内角结论三角形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三角形分割问题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