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016-03-03杨海锋
杨海锋
【摘要】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随着高中数学知识层次的提升,若对这部分学生不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将会出现恶性循环. 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应该从培养课前预习、课中动手动脑、课后纠正反思几个方面的习惯入手.
【关键词】 培养;学困生;学习习惯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层次的提升,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学困生,他们先后感觉学习吃力,成绩平平,考试下来,本来有自卑感,加之家长怒斥,失去了与老师、家长交流的信心,有时逃课、旷课,对学习数学无兴趣,出现厌学情绪,甚至上网,打架等不良习惯,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也不理想,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待这些学困生是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对每个学困生的特点要深入调查研究,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各个突破 . 通过这几年的高中教学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习习惯差而引起的.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
一、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第一、高中数学课堂容量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逻辑性强,推理严密,因而课前预习十分必要. 课前教师先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了解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理、公式、性质、证明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打好基础,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复习、巩固有关已学的旧知识,找出新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理解不透彻的记下来.
第三、把导学案中的练习按不同层次和要求,让学生在课前完成.
在预习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准备工作、课后练习题都要尝试着想一想、做一做. 这样在老师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问题,便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预习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绝不能忽冷忽热.
在老师讲课的前一天将明天老师要讲的内容先看一遍,做一遍,有不会的没关系,明天上课时认真听,尤其是上课时跟不上老师思路的同学预习效果更明显,即使上课时能跟上老师思路的,也要看看老师讲的方法与你的做法是否一样,看老师是怎样举一反三的,怎样切题的,怎样拓展的,自己怎么就想不到.
二、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许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做数学笔记的习惯,所以上课时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补充的内容或是重要的思想方法根本没做记录. 还有的学生不会记笔记,盲目的追求记得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高中数学知识点多,方法多,题型复杂,推理严密,逻辑性强,因而培养“听(讲)、记(笔记)、想(过程)”相结合的习惯非常重要.
首先,教给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课堂交给学生,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整合信息,获取新知识,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授数学概念时,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与外延,注意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以“角”的概念为例,高中课本中出现了多种“角”,如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两条直线的夹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他们的范围分别是什么?如何求这些角等. 在教授定理、公式时,应该注意每个定理、公式的运用条件,使用范围及其推广,如用平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其次,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 高中阶段课堂容量大,信息多,仅凭大脑来记忆是完全不够的,所以这部分学生课后复习时便没有了依据,困难重重. 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 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 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 当记笔记与听课发生矛盾时,应以听懂为主,笔记可以缓记、不记或补记. 总之,记笔记以不能影响听课、思考、理解的效果为前提.
三、培养纠错的好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很多,经过我们的探索,设计并要求学生订制专门的错题集,对学生的作业、测验等中出现的错题集中摘抄,分析错题原因,然后再纠正,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梳理,抓住问题关键,通过错题集解决零散、疏漏等问题,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无疑给错题多的学生增加了负担,尤其是学困生错题多,本身习惯差,怕做作业,思想上有抵触,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因而老师要耐心引导,明确目的,热心鼓励,抓紧抓实,持之以恒,还要不定期收阅错题集,细心分析每个学生错题特点,对症指导培养习惯,还要多多回味与体会. 通过日积月累,成绩会渐渐提高.
总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过程的反思,通过方法指导与鼓励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兴趣,提升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从学习中获得信心,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猛.初中数学学习现状及学法指导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04).
[2]刘建明.数学学习困难生转化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