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水口高于水箱的喷水实验

2016-03-03陈欢庆

科学24小时 2016年3期
关键词:喷泉原理装置

陈欢庆

【科学探究与创造教程说明】

大力提倡个性化科技探究实践活动形式,是课堂科学教学的延伸与提高、巩固与发展。当前,新课程提倡学生应该在“做中学”,在科学实验和科学活动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

大量实验表明,凡在学生时期重视实践活动(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实验、三小创造发明、三模科技兴趣社团等),通过科技创造教育的训练受到较好培养和锻炼的青少年,无论是继续升入高一级学校,还是参加工作后,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应用与创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好。

为了更好地响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广大青少年科技创造发明活动的开展,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适合青少年的科学探究与创造教程,通过系列实验探究的指导,让青少年在课堂内外有更多的机会选择科技创造发明活动,体验科学实验,自主学习科学知识,熟练掌握科学方法,努力成为创造性人才。

实验目的

观察分析液体、气体压强传递过程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压强的科学原理。

实验器材

1.25L的可乐瓶4个,直径为10mm、长为4000mm的橡胶管1根,孔径为10mm的喷嘴1个,高1500mm的铁架台1个,直径为200mm、长为1200mm的塑料管1根。

实验步骤

将其中一个可乐瓶截成上下两半,上半个作为漏斗,并用管子连接好通路。

按照下图所示安装调试好实验装置,各个连接处都要求密闭,不能有任何漏气现象。

实验现象

在本实验装置的设计中,我们只要将水箱间的位置保持h2>h1,D处的水就会顺利地喷出来,直到A中的水喷完。

img src="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kxxs/kxxs201603/kxxs20160324-1-l.JPG" alt="" />

实验原理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D处所喷出来的水是从上位瓶A中预先加好的,而下位瓶C中之前是没有水的,是一个空瓶。往C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水就会注入B中,B内的空气被压缩,其压强为 P=Po+gh2 (Po为大气压强)。因为A和B中的空气相连在一个密封环境中,则A中的空气对水面的压强也就等于P,且P>Po。所以,这一装置属于“正压式”喷泉。当h2>h 1时,A中的空气就会将瓶内的水压上去并从出水口喷出。

实验思考

根据连通器原理,分析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喷嘴口的高度能超过液面的高度吗?

在实验装置中,将C水容器往下移动至地面,再往C中加水时,D处的喷嘴还能出水吗?

想要让A中的水喷完,则A和B的大小关系应如何?要使喷泉喷得更高,应改变哪些设计因素?

这个装置与“负压式”喷泉装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否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它最多能喷出多少水量?

先将A中装满水,再向C中连续注水。此时可观察到水在流入B中的同时,A的喷嘴口D处出现水喷现象,形成小喷泉。

根据以上科学原理的探究与实验,我们创新设计了“移动式无动力方便沐浴器”。使用时,只要在低位处注水,头顶上的花洒就能出水。

猜你喜欢

喷泉原理装置
流水LED灯装置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轰趴装置指南
为什么鲸的背上有“喷泉”
音乐喷泉
喷泉冲凉
会移动的喷泉
关于几个重要保护定值完善的探讨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