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平传统民间戏俗风情研究

2016-03-03张晓颜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99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0

戏剧之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戏曲研究

徐 进,张晓颜(.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99;.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400)



乐平传统民间戏俗风情研究

徐 进1,张晓颜2
(1.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99;2.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400)

【摘 要】乐平地处赣东北,紧邻南戏发源地浙江省和弋阳腔所在地弋阳县,历史上民间戏剧繁盛,演剧、观戏千年不衰,积淀下极富乐平民间特色的戏风戏俗。戏俗风情是民间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挖掘、整理、研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凤戏俗,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历史意义。同时,可以更好地传承文脉,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戏曲;戏凤戏俗;民俗文化;研究

乐平人喜戏、恋戏、痴戏到了一种癫狂的程度,这对那些没有深入了解、亲身体验、浸润其中的外乡人来说,是无法理喻的、不可想象的。乐平人数百年戏剧情结的积淀,数十代乐平先民对戏剧痴迷的传承,凝结成了鲜明独特的乐平戏俗风情,戏风戏俗的画卷中透出的是乐平人对戏剧的“爱、迷、痴”,展现的是乐平地方文化的特色。

一、酬神应节、月月演戏

一年四季,乐平都有酬神应节的民间戏剧演出。在过去,有节谁能不过?有神谁敢不敬?因此,在乐平农村月月都有戏剧演出,既有明确的指标,又有明确的说法。正月春节元宵戏,剧目多演出彩头戏,如《满堂福》、《全家福》、《龙凤配》等;二月三月天花娘娘戏,娘娘是以前小孩出天花种苗(即种牛痘),请戏班演出敬天花娘娘,有的地方种苗前或种苗时做戏,有的地方出天花后做戏,由天花痊愈户开戏金并供子弟吃饭,也有由天花户或有儿童的人家摊派凑钱演戏的,剧目不限,只要无碍娘娘神灵便可以;四月菩萨戏,各地供奉的菩萨不尽相同,如涌山乡长源供奉当地的胡老爷菩萨,黎桥张家供奉当地的烂脚侍么等等;五月龙船戏、许真君戏、关王戏、牌面戏,演出的剧目常有《白蛇传》、《临江会》、《水禽庞》等;六月老郎菩萨戏(常演出《凤凰山》等),李老君戏、观音戏,(六月十九日演出《大香山》等剧目,自六月后,每月十九日各地都要做观音戏。);七月关公周王菩萨戏、地藏王戏;八月许真君戏、观音戏、周公菩萨戏、关公张飞戏、开赌戏、中秋戏,(演出《嫦娥奔月》、《阴阳河》等剧目);九月重阳戏、观音戏、周王菩萨戏、九皇戏,(乐平县南港九月做重阳戏,隆重纪念当地侍奉的李老爷戏,做戏九天,其中两个天光戏,乐平县浯口于十七或十八开始做观音戏,历时十五天,其中十九、二十三两日做天光戏,乐平镇十九日在观音阁戏台做观音生日戏,历三昼夜);十月花朝戏、李献忠戏、祭岳侍公戏、还愿戏、三仙戏、立冬戏、牌名戏。(鸬鹚埠乡朝家十三日演还愿戏——朱洪武封韩修为平浪王,坎上余家做立冬戏,1947年村中摆下近三百桌宴席,同姓华宗,女氏亲戚头天来赶晚餐。);十一月祭祖戏、祭冬戏;十二月打会演赌戏,修谱戏。

在乐平这一年十二个月演出的酬神应节戏还有一些当地的禁忌习俗:(1)做娘娘戏,忌演三跳(魁星、加官、财神),都因三跳角色都带面具,俗以为于出天花不利,故忌演。(2)做娘娘戏,忌演有娘娘受害或侮辱娘娘,不利娘娘的戏,如《龙凤剑》、《斩三妖》。有贬妲己的表演,《司马师逼主》有不利娘娘的情节。(3)忌演对东家不利的戏,如镇桥乡李家村和华家村不睦,华家忌演《李三保打华府》;张姓东家忌演薛刚闹花灯(戏中有张天佑兄弟挨打)等等。(4)马灯戏三角班,进把不演《山伯访友》,出把不演《蔡鸣凤辞店》。(5)戏班在乡村演出,每到一村,要注意姓氏,不演忌讳戏。三角班、文词班以及串堂班,在城镇为东家作喜庆等演出,也一样要注意东家姓氏,如曹姓忌《打鼓骂曹》、《捉放曹》;马姓忌《夜战马超》;陈姓忌《陈姑赶船》;严姓忌《打严嵩》;张姓忌《活捉三郎》等。这些演剧习俗是历史文脉的传承,是乐平民间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戏剧民俗风情,它虽不是官方的明文禁令,但是大家都自觉遵循,而且乐此不彼。

二、喜庆吉日,演戏庆贺

在乐平除了酬神应节,按既定指标安排相应的演出外,还有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演剧油头。孩子满月、老人过生、娶亲嫁女、新屋架梁……等等大吉大利的喜事都要演戏以示庆贺。不同村镇做戏风俗各有不同,但为了喜庆、祈福、祛灾、平安而演戏却是各个村坊做戏的共同目的,只要上演出剧目要和喜事相吻合,庆贺寿诞演《满堂福》、《麻姑上寿》;结婚演《龙凤配》、《翠花缘》;生儿育女演《花园得子》,造屋上梁演《摇钱树》;即使是老人过世办丧事,也要演戏,叫白喜事,演《哭皇陵》。哪个村坊要做戏,村里头面人物早就四处访好戏班,迅速将演戏消息传开。村里的百姓在演戏头两天推起平常下田干活才用的铁箍木轮手推车,车盘后垫上铺垫,咿咿呀呀的往外村亲戚家接客。被接的女客脸上特别荣耀,扯开嗓门呼儿唤女,吆喝着他们梳头洗脸换上干净的新衣新鞋。除了被邀请来观戏的各路亲戚满怀兴奋、期待之情,盛装隆重前来。在筹办演剧活动的村庄,在戏前、戏中、戏后更是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快乐和满足。被请戏班来村之前,村里会派上身强力壮的后生前往村口接箱,七八个后生往戏班的来路边走边迎。戏班里的演员们个个因受礼遇而觉自豪,放下行头让村民搬运,自己大步流星迈脚向演戏村坊走去。村里早已安排好食宿,子弟们一到茶水点心马上摆到桌面。演戏几天,演员们天天要吃五餐:早饭、中饭、下午点心、晚饭、夜宵。一般演戏总是一个“全本”和二个“单折”,每天下午和晚上是如此。第一晚除“大八仙”外还要武行“闹台”因而夜饭及夜宵要特别丰盛。最后一晚为通宵戏直到天明,点心也格外用心殷实。戏班子进了村,全村比过年还要热闹,每家每户饮烟缭烧灶火通红,大甑饭冒着热气,鸡鸭鱼香气扑鼻,好客的东家八仙桌上摆满了蔡碗,热情招呼亲戚喝酒吃菜,家家高朋满座酒肉飘香偶尔还会鞭炮起伏,原来是家里来了稀客:像新媳妇进门,接新姐夫,至亲侄子、侄女头次上门都要鞭炮迎接,以示重视与特别看得起。

三、全神贯注、精神慰藉

乐平农村人看戏,十分别致,沉浸戏中,别有一番风情。女社看戏是目不转睛盯着戏台,看到动情之处是唏嘘有声、泪水涟涟;男客看到熟悉的段子“二郎”脚和着节拍一翘一翘,虽然烟斗衔在嘴上却老半天不吸迷着眼睛沉醉其中,演出越是精彩,台下越是寂静。如有人闲话,立刻会遭到呵斥:“买田买地回去讲!”不但神情专注,而且大家大都站着看戏,民间叫做“站着看戏,替祖宗老子争气。”逢上下雨,便风沫雨。即使是隆冬三九,宁爱寒冬冷洌之苦,戏末终曲,人不散场。成人看戏就要看到善恶报应的最终结局,贪官受惩、恶棍伏法、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戏中去寻找可以为民作主的偶像人物,来渲现实中自己对世俗憎恶的心声,张扬已久的个性,可以去听听远古的呼唤,寄托各自内心的企盼!就像乐平一幅戏台楹联中所写:“未到团圆每恨忠奸无报应,及观结局始知善恶自分明”,乐平人戏里戏外感悟人生,获取精神的慰藉。

看戏打彩是乐平民间演剧的特色风俗。“打彩”是指观众以钱物赠给演员以示鼓励,为演员喝彩,“打彩”钱物均归打彩对象,大致有三种情况下观众“打彩”:一是艺人学艺三年届满首次登台演出叫出红彩,亲友为之“打彩”;二是演出中,有封侯拜相、中状元或喜结良缘等大喜事演出时,亲友将红布披在演员身上,或将衣料、毛毯甚至银元、现金挂在台口,或者用托盘装糖果上台散给演员;三是剧中演到正面主角落魄逃难,痛彻人心时,观众纷纷扔钱上台,表示同情、献爱心。“打彩”是乐平民间演戏做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充分体现了村民们对演员的尊重与褒奖。

四、怡人自得,寓教于乐

民间戏曲来自民间,又是为娱乐百姓而作,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曲调渗入了当地民歌韵味,给乐平基层民众以体验之感。正如明末清初时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美学家李渔(1611—1680)所提倡的“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1年版,第22页)。因此,乐平民间戏曲通常使用民间口语,熟练运用比喻、歇后语、谚语、打油诗等民间俗语俗诗,使戏曲语言通俗化、大众化,富于表现力。这样有地方风味、朴实自然的戏曲,能够很快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普通民众看懂和接受,并渗透进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也是使得乐平民众世代酷爱戏剧、爱看戏、也爱唱戏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乐平农村,无论是古稀老人,还是髫龄稚童,张口都能唱上一段饶河戏。居民行鹿,裁缝制衣、农民上畈、村妇洗衣,乃至掏粪者挑担颤悠悠的粪桶,都要唱上几句。尽管大多时候字不正、腔不圆,但是演唱的普通劳动者却能自得自乐,陶醉其中。

也正是因为民间戏曲以通俗、自然而又接地气的语言和音乐方式,讲述和演绎传统戏剧故事,使古时文化水平低、甚至是大量文盲,不仅能听懂、看懂戏剧故事,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去复述故事情节,用戏剧传递的价值观、人生观去教育自己和影响别人。传统民间戏曲具有传统的娱乐和审美功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戏台上演绎的戏剧很多都是传统文学中的精华,讲述的是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真、善、美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才子佳人、迷信愚昧的糟粕,但其主流还是正能量的。民众在戏台前观看民间戏曲是以娱乐为目的,但是潜移默化戏剧也起到了教化作用,正所谓寓教于乐。

五、班规戏俗,约定俗成

自南戏进入赣东北,发展为弋阳腔、乐平腔,到后来的饶河戏、赣剧,在乐平民间有戏班的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生生不息。戏剧在古时虽是民间自发所为,但历史积淀,约定俗成,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大家自觉遵守的规矩。

(一)供奉祖师爷。过去的饶河戏班,都供奉着一尊老郎菩萨,这是饶河戏班自古流传的戏俗。每年农历正月初和农历七月初,戏班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首先将菩萨安放在台中央,菩萨面朝台内(背向台下)摆放,然后敲锣打鼓,由驮梁旦小花脸化妆,穿好服装,由他亲手宰杀一只公鸡,将鸡冠上的血,由前台到后台到处洒,以祈求平安避邪。再次鸡血滴在酒里,让戏班里的每个人喝上一口,祈求今年幸运无灾。待整个仪式结束,再将“老郎菩萨”安放在戏班演员住处。老郎神是我国戏曲行业的祖师神,老郎神究竟是谁,说法不一,但最普通的为大家接受的是指唐明皇。乐平民间戏班供奉、祭拜老郎神的仪式和方法大同小异,大致如此。

(二)捉刘氏。旧时乐平班社习俗,捉邪之谓,为目连戏所遗旧习。戏班新到一处,必访听该地最邪处(迷信中说常闹鬼的地方),戏班要捉鬼驱邪。戏班先在邪处围以囤皮,再于开台演出前指定一艺人扮刘氏(即女鬼邪),混迹于台前观众中(旧时乡村看戏,台前观众多坐长条凳,有一人坐一凳而空半半截者,扮刘氏者便乘其不备坐其旁。有经验者会在开戏前邀人坐满条凳,不留空位。),又由二花扮成菩萨,五个下手扮成五藏,在台上耀武扬威一通后,“发现”台下“刘氏”,即跃身下台,抓住刘氏上台鞭笞。刘氏挣脱跳台逃窜,菩萨和五猖神随后紧追不舍。刘氏于白天认清地形,记住道路,被追赶时,朝围囤皮方向狂奔,匿于隐蔽处。菩萨、五猖追至村界,不见刘氏,便走入囤皮,取出一预先安置的竹罐,将公鸡头扭下置罐中,以红布扎口埋于地下,周围钉木桩(长尺许,粗为两指)五根,令刘氏永世不得翻身,不再危害作乱。

(三)投师学艺。旧时乐平农村戏班林立,艺人众多,这些艺人都是一代代年轻人投师戏班,经过师父的指教,戏班的培养自己艰苦的学习,逐渐成长为艺人的。凡子弟学戏,一般先入太子班(又名儿科班),四十天学会8个整本戏,24个找戏。然后经出红台检验,合格者方可进入正规班社。如不合格再学40天直至合格。只有极少数有天分的子弟才有可能不经太子班学戏而成功。在乐平农村无论如太子班或拜师学艺都须签订契约,契约中大都写明,弟子出红台后所得戏金,以三成缴交师父,三年期内,生不交人,死不交尸,三年期满,视师傅家境,向弟子酌收学金。

(四)出红台和破台。学艺弟子首次登台演出,叫出红台,相当于现在的毕业考试。演出完毕经检验合格者方可进入正规班社,同时亲友们为其披红挂彩,鸣放鞭炮以示祝贺。破台是指新戏台落成首次开台演出。破台又分“大破台”和“小破台”两种:大破台,台之中央立一老郎神塑像,前遮幔帐,两边挂弓箭及刀。丑角(即小花脸)饰鲁班,焚香三根插于老郎神像前,继而卷纸燃烟,四门熏遍,曰为“打火”。然后,鲁班以尺测台,每五测,即以斧自上而下空劈三斧。继捉一事先备好之公鸡,撕裂鸡冠,以血涂抹老郎神像、戏箱、艺人;又令艺人扮扬令官(大花)、韦陀(小生)登台。扬令官跳跃出台并开霸,再与韦陀分立老郎神像两侧椅上。台前八字形列两排,奏过唢呐,观音缓缓出台、生台,口中念念有词(内容约为:××处做花园,有红、白二煞作乱,必将此二煞驱逐出境,云云)。言讫、韦陀趋前领旨,直奔后台。少顷便有红、白二煞窜出,韦陀随后追赶,二煞被逐下戏台,销声匿影。此时鲁班杀鸡,血洒于黄裱纸,再将鸡头掖干翅下置台上,又取鞭炮于鸡侧鸣放,鸡负痛受惊,狂飞乱跳。据传鸡高飞远跳者为佳兆,愈高愈远者愈好。最后艺人们庄严虔诚地拜过老郎神,方能各自扮戏(化妆),打闹台演出。小破台比大破台简单,在大破台中,除去赶煞,余称“打剪神”,意思是杀鸡敬神。小破台只打剪神不赶煞。此外,古代女人不能登台(艺人皆清一色男人),否则魇了老郎神也要打剪神,其公鸡由犯忌的女人出。打过剪神,鸡归小花脸食用,其他艺人可向小花脸乞食少许,称“打锡碗”。

(五)写戏。又称请班。就是请班社唱戏。有两种方法:一是戏班的外班头(管外勤)四出联系,寻找东家写戏。请人仓戏,这多是在戏班清闲,或是景况不佳,甚至坐把(未演戏);二是东家上门订戏,外班头出示戏折,上载剧目和九角头(饶河戏脚色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合称九角头)名单及标价。富户专点名角好戏,并订下演出时间,写具合同,双方签字,打上花押(手印),交外班头保存,此称“落关”。手续完备,外班头付给东家戏班中价格昂贵的戏服一件作为“定金”,如有违约(耽误演出时间或缺少演员),东家扣八成定金示罚,重者加倍。

(六)化妆、亮台和演出。化妆旧称扮戏,又称开相。规矩颇严,必须小花脸(小丑)以毛笔沾油彩洒在自己脸上作为通知,其余角色方可化妆。然后老板向众艺人拱手道喜,继而头扎小黄巾的龙种头报台开演;班社每到一处演出称“进把”,首演剧目必须是《打天宫》、《三跳》(跳魁星、跳土地公公、跳财神),《大封相》。《三跳》取升官、长寿、发财吉利之意。《打天宫》、《大封相》《三跳》亮出了戏班的服装道具、表演技巧,显示出该班的实力,故称为“亮台”;演出前,刀、枪把子,戏服道具均安置有序,不可乱动。演出中严守师承,不可心血来潮擅自发挥,不可抢戏、切忌喧宾夺主。后台戏箱除小花脸外,余人不可擅坐,旦角严禁坐箱。

(七)报台。乐平饶河戏班演出有报台戏俗,尤其是到一地第一晚的演出,必须报台。报台多在武场锣鼓“花闹台”演奏完,演过“打天宫”、“三跳”、“大封相”后,即由一演员(多为三花化妆前报台,或由龙套头、生行演员)报,报台多用四言八句,如“天地为民风雨顺,君王有道臣奉君,世上一代传一代,一朝天子一朝臣。报戏名,如报:登场者——高怀德”,观众即指导花戏(即正戏)演的是《万里侯》。遇有隆重演出,如打串台,报台的话则多了,多报“一捧雪忠孝节义,二度梅杏元和番,三元坊断机教子,四国齐免动刀抢,五龙会彦章丧命,六国和封相耀祖,七星灯孔明拜斗,八卦图斗法显圣,九莲灯三王对审,十美图万古流传。”顺口报出不少剧目。有的戏班,所报何人最先出台,必由此一人结尾。有的戏班是连演几天后,在出门晚上,即最后一晚演完后,由花脸(多为大花龙套头)

扮关公拿扫帚出来扫台,也要讲四言八句,如:“天皇在,地黄在,王帝命我来扫台,一保风调雨顺,二保国泰民安”,又如“天灵灵、地灵灵,玉帝命我下凡尘,自从今时扫台后,太平无事得安宁”等句,然后演出结束。

(八)班社生活规矩。古时班社班规甚严,饮食起居,言谈交往乃至生活小节俱有约束。例如说话,不可肆无忌惮地高谈阔论,要注意忌讳,多用江口(隐语),即避免局外人的理解而制造使用的专门秘密词语。如吃了几碗饭说成“收了几仰老”;他人物件,不可擅动,尤以卧具为重。蚊帐就是房门,不能轻撩。疲倦时,见他人蚊帐挂起半边,经许可才能借此半榻小憩片刻,切忌直卧。室内小解尿随桶流,不许哗哗有声。

(九)江口。乐平戏班旧时为了避免班社外的人理解内部情况,而制创的一些班社内部人员才能知晓的隐语,这些隐密词语即为“江口”。

(十)戏箱打火。古时戏班妥为保管收藏戏剧衣箱习俗。每年约农历五月戏班演完戏后,进入暑天六月,戏班大多要歇伏,戏子弟各自回家,休息约一个月左右。此时,班头则利用此空暇,将戏箱交由负责保管的官衣师傅打火。其打火的方法是:选择大的上有楼板,下有地板的房间,将戏箱中的戏衣、盔头等取出,摊放悬挂在搭好的架子上,架子下面则用铁锅将木炭点燃并夹烧菖蒲兜等熏药,让热浪烟气、烘干衣物。使戏衣、盔头等不做汗气,且芳香四溢,不被虫蛀。一般要用火烘烧几天几夜,官衣师傅要经常注意火烛,掌握火候,以免因不慎造成损失。此时班头,亦大都对官衣师傅以酒肉厚待,以期认真负责。戏班一般每年歇伏时,都要将戏箱打火一次,也有的戏班,对戏箱看得很重,一年要打两次火,另一次是在冬天,春节前夕演出之日段(戏班大都演到腊月廿四,才停演回家过春节),将戏箱再打火一次。

乐平民间戏曲、戏凤戏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乐平享有两大美誉:一是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二是中国戏曲之乡。乐平拥有418座古戏台建筑;千百年来,乐平民间戏曲长盛不衰,是赣剧的发源地之一,戏班林立,历史上曾形成独特的乐平唱腔。在历史的长河里,历经百代,乐平人为戏痴、为戏狂;在戏曲里享受,在戏曲中受教育。因此形成的戏俗风情充满了浓烈的乐平味,值得后人们去品味和传承。

徐 进,女,教授、硕士生导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张晓颜,女,讲师,单位: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10-04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戏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