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次分组”:提升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探微

2016-03-03吴文杰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组员分组探究

吴文杰

(浦江县实验小学,浙江浦江322200)

“二次分组”:提升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探微

吴文杰

(浦江县实验小学,浙江浦江322200)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活动是最常见的学习组织形式。在日常教学中,一次探究活动中通常会进行“一次分组”,此后分组固定。由于小学生在分组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成熟、跟风现象比较普遍,一次分组定型的小组活动往往会影响实践活动的进程及其成果。“二次分组”是在一次分组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一次分组后出现的系列问题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谐组内人际关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平衡组内成员的力量,使小组活动的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综合实践;分组形式;二次分组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小组活动”是学生开展探究的最常见学习形式,基本上“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分成互补型学习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1]。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通常由四人以上八人以下的学生组成,围绕本小组的既定目标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达成活动目标,完成对研究主题的探索。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日常的组织教学中,一个探究活动一般会进行一次分组。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见的两种分组形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分组活动可以在选题之前完成,也可以在选题之后进行,由此产生两种不同的分组形式:一是学生个体先选定研究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选定队友组成合作小组,即选题→分组;二是先组成合作小组,再根据小组共同意愿选定研究主题,即分组→选题。

图1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见的三种分组方法

在分组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或多或少会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过程中去,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建议、分组方法。最常采取的是以下几种方法:

1.兴趣分组。这是相对比较宽松、自主的分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加入到相应的小组中去。这种分组方式能最大化保存学生的探究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动力,个体主动性较强。

2.能力分组。能力分组以“均衡学生力量”为出发点,目的是调控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合理搭配学生资源,优化合作小组,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服务主题探究活动。能力分组一般在教师的指导干预下进行,能均衡班级各小组间的能力指数,使各组间的差异性降到最低,容易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竞争气氛,有利于提升整个班级的活动品质。

3.亲疏分组。这是小组活动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分组形式。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造成小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把握不准确。他们的兴趣往往更容易受情感支配,能力也往往因为“过于自信”缺乏准确,分组更是常常会受到“和谁比较好”的因素影响,平时常常玩在一块儿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同一小组,很容易造成组与组之间人数的不均衡、小组之间学生能力的不均衡。一旦出现“弱势小组”,则这些小组学生极易产生消极情绪,丧失探究兴趣和动力。然而,假如教师干涉,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笔者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发现这样的分组会令小组之间的活动产生较大差距。

三、“一次分组”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学生的分组存在较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则可能是教师简单干预造成的,如“教师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这样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学生的分工。”[2]有些问题是关于探究活动本身的,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另外的探究点,希望改变一下研究方向;或是发觉对另外小组的探究活动准备更充分、兴趣更浓;或是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掌握有比其他小组更优、更全的资料等等;或是关于学生本身的,如小组内部分歧较大,意见不统一,与组员不合群,发生矛盾……这些问题会使小组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图2

另外,小组分工的随意性和不合理同样会造成小组活动成效大幅度降低。“学生在合作中需要形成适当的分工与结构,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只有当小组是有结构的,学生理解人们期望他们做什么,期望他们如何在一起工作时,合作学习的潜力才会最大程度地被开发。”[3]教学活动中常见的小组分工结构大致是这样的:XX同学负责上网查资料,XX等两位同学负责汇总分析资料,XX同学负责汇报PPT,XX同学负责调查等。看似有序的分工,实际上却把复杂的、有机联系的研究活动过程肢解、割裂。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查找资料、设计问卷、汇总资料、成果汇报等活动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笔者以本校五年级442位学生为样本对综合实践活动分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得到以下数据(见图1、图2、图3)。从调查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一次成型”分组方式“不满意”占8.4%,“一般,说不来”为举棋不定者,占30.1%,可见学生对“一次分组”是有不满的心理,而这种心理会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降低,或者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进程。为此,在“一次成型”的基础上开展“二次分组”,能有效降低“非学习因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干扰,能有效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图3

四、“二次分组”的实现策略1.“二次分组”的进行时机

“二次分组”就是在“一次分组”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人员调整,或重新打乱再次分组。“二次分组”一般发生在第一次实践活动之后。在“第一次分组”的实践交流之后,学生能更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能较理性地看待同组学习活动。“二次分组”开展太迟会使分组活动失去意义,也会造成组员对本组活动的前后陌生。例如,在笔者开展《浦阳江水环境调查》综合实践活动中,采用“分组→选题”的形式,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意愿进行分组,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选题。各小组在开展第一次调查实践之后,许多学生的调查意向发生了改变。原先“调查浦阳江支流”的小组在找到一张“浦阳江水文图”后认为本小组完成了调查任务,小组整理完善资料后解散,组员们各自加入其它调查小组;“调查浦阳江污染物”的几个组员因在调查中发现较多排污口而转向“调查排污口”的小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不及时调整学生的分组是会打击其调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

所以,当学生对调查对象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提出“要求调动小组”的要求时是要给予支持和帮助的,这就是进行“二次分组”的最佳时机,学生对调查对象的了解与想法是进行“二次分组”的必要前提。

2.“二次分组”的实现

“二次分组”的实现需要重视以下环节:

(1)学生自我思考。活动进行之初,学生应对调查对象(活动对象)有必要的了解,并且有多个有价值调查方向。根据调查欲望的强烈程度排列先后区别主次。如在《城区停车难现象的调查》活动中,学生小潘对该调查活动的思考是:汽车数量过多导致停车太难;随意停车现象普遍;停车位不够导致停车难;没人管,导致乱停车、停车难。根据问题强烈程度排序,在分组时,小潘以此为据,首先寻找“汽车数量多导致停车难”的小组,以此类推。

(2)权衡自身条件。在选择小组时,建议学生权衡自身特点选择小组。如要引导学生考虑自身特长,不建议与其他组员重复;再如考虑自身与小组其他组员关系是否融洽;更要考虑小组内组员的能力均衡。

(3)落实第一次调查实践是重中之重。要较好地实现“二次分组”并将“二次分组”的效益最大化,就要十分重视第一次调查实践。在经过“开题论证”“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这几步常规动作之后,学生对自己要调查的对象应该有较多的了解,然后开展第一次调查实践。学生在调查中发现更多意料之外的收获,在第一次全班性调查结果交流中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从而改变自己的调查意向,从而引出“二次分组”的恰当发生。

3.“二次分组”的实现过程

图4 二次分组示意图

二次分组的流程可用图4表示。在教学实践中,“二次分组”有利于学生对初次目标的调整,更好地投入到后续活动中去。“二次分组”后的调整目标也是初次目标(兴趣目标)在经过活动检验、交流提炼过后的有效延续。相比较初次目标而言,调整目标更理性、更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精神。

“二次分组”是在传统的“分小组”形式中提升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一次分组后出现的系列问题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谐组内人际关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平衡组内成员的力量,使小组活动的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1]索桂芳,任学印.新课程体系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6(8).

[2]张德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2(2).

[3]万伟.从“合坐”走向合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小组合作问题浅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4(6).

G626

A

1673-9884(2016)12-0095-03

2016-12-06

吴文杰(1980-),男,浙江浦江人,浦江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组员分组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小组落幕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