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2016-03-03

关键词:现实生活品德儿童

李 丹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龙嘉德阳中心学校 吉林长春 130504)

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李 丹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龙嘉德阳中心学校 吉林长春 130504)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或可称为是定型期。人的品德是根植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品德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品德教育自然不可能建立在远离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为了提升小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主动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品德教学的内容必须要源于儿童的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学中应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品德教育 回归生活 小学

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往往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上,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苦口婆心地讲了一遍又一遍,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不如创设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环境,启发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生活为土壤,让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一、教学资源——源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品社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

如在《平安回家》这课中,我特意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播放一段学生放学回家的录像,录像中行走过程中几人并排走、看书聊天、不按规定路线行走等等,是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课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可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概括、提炼,并播放正确回家行走的方式,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升他们的认知经验。我想,这几个镜头,将会在这个班级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会极力避免这种危险的发生。即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教学资源。

二、课堂活动——贴近生活

1.选取典型,深度体验

品社新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现在生活的教育价值,往往选取他们当前的典型生活事件作为教学活动范例。但是,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学生来说,这些“生活事件”又是固定的、静止的和虚化的,只为我们设计教学提供了思路。而要设计学生可以亲历亲为的学习活动,还应该回归现实生活,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

如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时,我发现尽管水就在学生的身边,但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水不会太在意。于是我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水污染现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说:“听我们爸爸妈妈说,小时候河里的水可干净了,可以淘米洗菜,甚至可以直接饮用呢!可现在太脏了,有些饭店总是把一些食物垃圾和污水倒在河里。”有的学生说:“我常常发现我们家小区后面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环保工人一直在打捞。”还有的说:“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因为吃了河里的鱼而中毒了呢!”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激起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忧患意识,知道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

2.创设环境,自主学习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达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自主学习能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各种不同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如:在教学《家人的爱》时,以爱作为主线,组织几个贴近生活的活动;“呵护小鸡蛋”、“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名字的故事”、“无私的爱”等。 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恩情,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提供让学生自由思考、相互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学以致用——引导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帮助学生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如在教学《我们的社区》这一课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周围的居住环境,说一说社区中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垃圾乱扔、破坏公物)。建议学生回家后先和家长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社区提小建议或者宣传画,或者给社区领导提意见,共同搞好社区卫生,杜绝不文明的行为。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都向我们道出了同样一种心声,教育必须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同时更要服务于生活。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所以我们更要及时捕捉时代信息,踏着时代的脉搏,积极把新鲜血液融入到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去,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独特价值的存在,感受到了心灵成长的愉悦。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品德儿童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假期归来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