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6-03-03曹卫金博
曹 卫 金 博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曹 卫 金 博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高速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依赖电子产品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浏览不健康视频等,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认知能力,促进良好情绪的建立,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化,其强大的传播功能给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广大高职院校学生不仅饱受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还承受着不良网络信息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从而导致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的含义可以合并为三个维度,即: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体育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及时性等特征,可以在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维度,因此,在体育教学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发展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一、体育教学与认知水平的提高
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1]广义的认知与认识是同一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狭义的认知是指记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被称为再认识,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当前出现时仍能认识。认知亦指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阐释事物的思维方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2]认知也是情绪、情感的基础。认知能力高的学生就能对体育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比赛或游戏中出现的胜负,以及体育活动中所出现的人际关系紧张等做出合理的归因,并加以正确的调节。而认知能力低的学生,由于认知的缺陷,对体育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不能作出合理的归因与疏导,因而持消极情绪者居多。[3]学生体育认知能力是以丰富的体育知识和对体育锻炼目的、意义及功能的认识和对体育锻炼的良好的体验为基础的。[4]Fordyce的研究发现,自主跑轮运动可以改善大鼠海马和大脑皮层胆碱能神经元功能,还可以阻止衰老引起的M型受体密度的下降,同时观察到实验动物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增强[5]。Singh-manoux等对中年被试者进行了体育活动水平和认知功能的相关分析,显示缺乏体育锻炼是认知功能下降,尤其是智力减退的一个危险因素[6]。所以适宜的体育运动有益于脑的认知功能。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它的显著特点是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因此,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增强体育意识,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前提。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是提高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水平,形成于教育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他们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始于小学时期,随着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在初中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按照一般规律,这种认知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由兴趣而逐渐转向理智。体育教学中设置合理的课程目标,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享受成功的情绪体验的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授体育技术和技能,培养体育能力,突出了学生对体育健身强体的生物功能的认知。
二、体育教学与情绪
情绪,是外界刺激经由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器官及内分泌系统作用,通过认知系统整理而呈现出属于个人的特殊情感。心理学家把情绪活动分为两大类:愉快或积极的情绪和不愉快或消极的情绪。当需求得到满足时,其积极的情绪就会升起,如高兴、愉快、得意、兴奋等。相反,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其消极的情绪就会取而代之,如过度焦虑、过度紧张、胆怯与恐惧、逆反与对抗等。
健康幸福感是心理自我良好感觉或感觉良好的现象,它与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联系,研究表明,健康幸福感与体育锻炼有正向相关关系,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感到兴奋、自信和自尊的情绪,较少有消极的情绪。[7]然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表现是复杂多样的。积极的情绪使学生求知欲增强,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不良的情绪会干扰心理活动的内稳定,影响个体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勇于激发、保持、深化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所特有的鲜明、强烈、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中受到熏陶和教育,让学生的思维在极为活跃的状态下,来支配与调节自己的体育知识、技术学习和锻炼身体行为,自觉地发展个性与体育能力。
由于体育课层次多,项目广,从体育课的教学法来讲,包括讲解、示范、练习、比赛、测验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性质,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变换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学比赛等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学中贯彻情绪相关内容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有积极地作用。
三、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
人的社会化就是人主动学习社会交往发展的过程,是人们透过观察、互相交往、进而建立在群体中的地位,并培养合乎社会规范行为的过程。通常经过社会化后,人的思想、行为都会更加切合所属群体或将要加入的群体的期望或要求。人由自然的人 (或者生物的人) 向社会的人 (即人的社会化) 的转化及其必然性,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等问题。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体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 (即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方面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提示体育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即体育可以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1.体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交往功能的实现
参加体育活动能满足人的交往需要,并使人的性格得到改善。
因此,体育教学中可以运用体育的手段来实现人的交往,体育活动具有交往性特点的同时,这种交往活动还具有娱人性、有助于建立人的友谊、满足人的交往需要、消除孤独感、改善人的性格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些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娱心、健心。体育学习过程的集体适应是社会适应与体育教学情景的交汇点,集体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纽带,而集体教育又是学生社会化的媒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着眼于集体教育的环节。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可以成为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互相交往的手段。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始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它强调的是荣辱与共,同舟共济;优势互补,各尽其材;既愿合作,又会合作;师生协力,教学相长。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合作的特性,无论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合作。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将学习目标细化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积极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更多地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学习,就能使学生顺利地达成人与人交往的目标,同时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体育教学过程中社会规则与道德规范的教育
体育活动的角色扮演和规则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法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有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因此,体育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参加体育活动时的角色扮演和规范行为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遵纪守法的关系,启发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更加积极主动地扮演好的角色,遵守体育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由于体育教学中的身体活动是一种非日常性的身体活动,因此,安全问题和过激的行为都比较突出。体育锻炼或比赛伴随着一定的危险性和冲突,有些运动的危险性还比较大,如器械体操、障碍跑、攀爬、游泳、跨栏、球类比赛等。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要有一份特殊的行为规范来规范学生任性、不适当的自由性倾向和散漫的行为。这些规范有些是限制自由活动,有些则是合法不合理的。如在比赛和游戏中必须遵守规则,不能随意离开练习场地,在练习和活动中不得打闹嬉戏,比赛中裁判误判也必须服从等,这些要求与约束,有利于学生进兴奋与抑制的转换,抑制不良的行为,提高自律能力。因此,可以说体育教学对规范行为的要求与约束,是促进学生达成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目标不可缺少的途径。
3.体育教学与社会意志的实现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动参与是促进学生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掌握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学会合理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坚定的信念。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其基本表现形式,教学评价具有即时性和直接性。这种评价几乎是体育课独有的评价,因为它让一些运动能力强、技能好的学生有了展示的机会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会让一些运动能力弱、技能差的学生当众出丑,感受到失败的痛苦与沮丧,这也许是一些学生对体育课喜欢或惧怕的原因之一。因此,正确运用“即时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心理锻炼,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学习与正确评价他人,也有助于建立自信心和克服那种只顾自己表现不顾他人感受的不良行为。
体育教学中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全面的评定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自信心和自尊心、合作精神等。这种评价方法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学生达成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目标找到了连接点。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制定评价方案和内容,通过改变评价方法和内容,使其掌握和理解评价的目的与意义,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可以及时地了解自己的体育学习情况,改进学习中的不足,从而使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不断的提高。
因此,体育教学中在运用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的知识说明问题的同时,应注意引用有关具体实验范例,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道理,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主动适应社会、自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意识。
结语
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可按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这一要求来进行,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教育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实现良好的情绪,实现良好的社会适应,通过这种教育模式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60-363.
[2]张玲等.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指导[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肖建忠, 饶纪乐, 庄弼, 等. 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与身体健康、心理品质的关系[J]. 中国学校体育, 2006, 10: 33-35.
[4]赵洁, 赵青.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基本思路[J]. 中国学校体育, 2004, 6(1): 28.
[5]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6] Singh-Manoux A, Hillsdom M, Brunner E, et al.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middle age: Evidence from the Whitehall II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Am J Public Health, 2005, 94 (12): 2252-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