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2016-03-03张雪段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创造型深刻性课文

张雪段

(石家庄桥西区东良厢小学 河北石家庄 050091)

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张雪段

(石家庄桥西区东良厢小学 河北石家庄 050091)

当今,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极大地冲击和影响着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往那种只知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呆板的“书橱”式的秀才,远不能适应知识爆炸时代,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按照“三个面向”的指标,培养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创造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即他们的思维应具有深刻条理、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等特点。这是因为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创造型人才应必备的条件之一。不能设想,一个创造型的人才,他的思维会是肤浅、混乱迟钝呆板的;也不能设想,一个思维混乱、迟钝、呆板的人能成为创造型的人才。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造就创造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阅读训练中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思维的调理性是各种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没有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就无从谈起,因此阅读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思维的调理性放在重要位置上。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阅读教学中抓整体联系的训练,于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养成大有益处。

1.从标题入手,抓整体联系的训练

文章的标题是其精华所在,它的作业归纳起来,大致为点出体裁形式点出题材内容,点出中心思想,蕴含疑问引起思考类型。教学中从标题入手,能为学生揣摩、把握文章的整体联系提供了条件。

2.从开头入手,抓整体联系训练

文章的开头往往具有领全文的作用,关系着文章结构的全面。因此,阅读时如能细细分析开头,就能尽得其中妙处精神,从而把握住课文的整体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调理性。

3.从初读课文入手,抓整体联系训练

有的文章从标题和开头都不适宜抓整体联系,就可以从初读课文入手,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所叙述的事物,再按照事物联系的方式即可得到分析课文结构的依据。

二、阅读训练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学习语文而言,是指对语文指数为的内部联系的清楚认识,对语言文字的透彻理解,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深刻领会。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在加强各种能力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如《东北大森林》一文的教学,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开头第一段,使学生用思维感受东北大森林的神奇,接着教师讲授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加强把握关键词句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顾名思义,关键词句是指课文中那些至关紧要,举足重轻的词和句子,它在文章中有的能统领全篇,有的则深刻反映主题,教学中加强把握关键词句的训练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三、阅读训练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的多角度、多层次。任何事物都不会是一个圆球,从每一个角度看去都是一种形状,没有变化;任何事物也不会是一张白纸,看上去永远是一个平面没有层次。复杂的生活,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即多角度、多层次的灵活思维。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大多数课文,读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文章的效果之所以如此强烈正是因为作者对于他所记叙和描述的人物、景象等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抓住教材描写,教学中训练学生多角度探求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

四、阅读训练中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学生思维中智慧的火花,作为人们智力活动的精华,是人们智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教学中应着力培养的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小学,我们提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所要求于学生的并非是目前要他们就去发现前人尚未知晓的知识,去创造世界上海没有的新事物,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增强观察、存疑、判断、推理、假设、实验等方面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知识,进行创作性的学习。如果现在就具备了这种思维能力,那么对于将来他们成为创作型人才,就奠定了思维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维品质,他就有了打开创造之门的金钥匙,将终生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招一式之效,只有在每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依据教材的特点扎扎实实地加以训练,才能得以形成。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阅读教学中,我们每位教师都来注意从训练入手,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吧。

猜你喜欢

创造型深刻性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中职机械教学中创造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利用问题导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背课文
让经典不再遥远
现代教学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