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016-03-03孙淑媛

关键词:解决问题意识思维

孙淑媛

(大连市金州区大魏家街道中心小学 辽宁大连 116110)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孙淑媛

(大连市金州区大魏家街道中心小学辽宁大连1161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基于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有了问题,就不得不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教师要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以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并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也就是说,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转入活跃状态。喜欢质疑问难的学生会更愿意思考、愿意发现问题,他们的知识视野也会更广阔。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因此,学生内心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将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学中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最可靠的。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以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对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东拉西扯,甚至离题千里,笔者也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耐心的提示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的主动提问。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3的倍数都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问题直接提出来,有想法就大胆说出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学困生只要有需要更要给予提问的机会,当一位学生说:“一个数是3的倍数与个位有关。”“真的与个位有关吗?”“与个位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会大胆质疑,并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激活,问题才得以发现。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教师必须创造出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情绪氛围,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白板出示一组得数是“1”的口算题,口算后让学生观察特点,得出这一组口算题得数都是1,而后教师引入新课并板书“倒数的认识”,同时让学生看课题并结合口算题提出问题:“什么是倒数?怎样求出倒数?”等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问题。但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注意的是,在学生的问题面前,应有选择性、灵活性:对于比较简单的或是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的老问题,可以让学生自问自答或相互问答,一点即过;对于突出本节课重点、要点、难点的新问题,要把它板书出来,需要在自学教材时解决。这样处理层次清楚,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而且既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同时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心理上获得满足。也使学生意识到怎样的问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诱导学生想问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更例题的呈现形式,围绕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材料,以激发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时,我联系本班同学各项表现积分评比活动,让学生根据每位同学的得分情况来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如:“姜云龙同学得的积分是单志新的几倍?”、“王吉明得的积分是张静文的几分之几?”……学生所提出问题,是这节课重点,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决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下研究,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必须的,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他们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在活动中,学生亲历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适时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精神而不可忽视的一环。利用自学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并指导提问方法,培养学生会问。1.模仿法,对于提问能力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教师或同学的提问方法,如模仿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同学的提问。学会模仿后,再指导他们自主提出问题。2.比较法,即让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3.观察法,即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提出问题,提高思维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4.联想法,即训练学生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指导学生会问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有实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主动去学习。设计较好的课堂提问,有时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提问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