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活化地理教学
2016-03-03范平菊
■范平菊
(作者单位:平原县第三中学,山东德州 253100)
浅议生活化地理教学
■范平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人类自开始进行生产活动以来,就注意观察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自身活动的关系。地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认识此地不同于彼地,此时不同于彼时?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到生活中去检验地理知识。
一、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有助于激发兴趣
地理课程和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自然景观的变化之美蕴含着较深的地理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巧妙联系生活场景、生活问题可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聚焦在学习环境中,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领学生进入地理的天地。例如,在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前,我以“爸爸去哪儿”为背景音乐,结合学生刚刚过完国庆节返回,我问同学们:“大家都去哪儿了?在出行前最想了解什么问题?有没有带回导游图?打开地图的钥匙你找到了吗?”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纷纷回答,并展示着自己的导游图,在问答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地图的三要素自然显现出来。
二、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揭示地理原理
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往往是地理课程设计的重点,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搭建生活与地理知识的天桥,走向地理的金字塔。例如,在学习《气温》一节时我引导学生探讨:“家乡冬天为什么冷,夏天为什么热?”这会使学生考虑到太阳光照射角度大小与地面热量多少的关系,白昼长短的变化。然后进一步探讨影响气温的因素:“大家能解释下列问题的原因或蕴含的地理原理吗?冬季我国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草长莺飞,百花盛开。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旧知,不难回答冬季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大是纬度差异造成的气温差别。这样,学生对纬度位置、地形、海陆差异等影响气温主要因素的了解比较深刻、透彻。
三、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有助于突破难点
七年级上册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涉及大量地理规律和分布特点。对于感性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来说,逻辑思维的严密推理很是阻碍学生们学习地理的脚步,短短一学期会让很多学生困在一两个难点上,从而丧失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会化难为易。如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前,我总会给学生布置任务: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记录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记录开学后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教学楼楼道里窗户影子长短的变化。学生想象不出地球的自转,就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简单实验探究,先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再联系坐车时看到车外路两旁的树木、村庄在飞速地往后运动。我们的地球就相当于运动的汽车,太阳相当于不动的树木,由于我们地球的自转,所以看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由生活情景链接到地球自转,学生们很容易由此及彼,明白其中的地理原理了。再看一看自己记录的作息时间,正是人们为适应昼夜的交替而进行的学习、工作等活动的安排,是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表现。公转就更难理解了,非常的抽象。从身边的日出日落开始,暑假开学后白天在逐渐缩短,提出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里天黑的时间越来越早了,早晨天亮的时间越来越晚了,这说明我们的白昼和黑夜的长短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引起学生们的思考:“白昼在缩短,黑夜在增长。”“我们头顶的太阳你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我的一个学生这样描述了他感觉中的太阳的变化。他说:“从炎热的夏季走向凉爽的秋季,太阳有明显的变化。在夏季感到太阳又低又炙热;来到秋季太阳似乎离我们远点了,变得不那么炎热了,看起来温暖了。”由此过渡到太阳光照射角大小问题上来,得出地球公转导致了太阳光照射角大小的变化,造成了获得热量多少的变化。老师引导学生对平时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思考、观察,把看不见的地理现象形象化,将活生生的体验与抽象的地球运动联系结合起来,学生自然而然明白其中的原理,就会对地理感兴趣了。
四、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只有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探索未知的世界。学生在形成了观察生活中的地理习惯后,再进一步思考,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锻炼成长。这也是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
生活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地理的学习更是离不开生活,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地理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大自然的规律,与生命活动的本质,与学习的目的有机统一在一起,使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和能力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的美,感受到学习地理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切身生活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发现地理,运用地理,塑造更美好的明天吧!
(作者单位:平原县第三中学,山东德州253100)
(责任编辑:甄鸿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