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清季东北均势外交的流产
——以锦瑷铁路借款为例

2016-03-03张忠广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均势清政府借款

张忠广

(铜陵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61)

略论清季东北均势外交的流产
——以锦瑷铁路借款为例

张忠广

(铜陵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61)

均势外交是晚清不少有识人士积极提倡的外交策略。清末东北情势异常艰危,为防止日俄分割南北,一些当权者希望联合西方加以制衡。以铁路外债为核心的“厚积洋债,以均势力”的均势外交则成为他们的现实策略。锦瑷铁路借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出,然而它浓厚的政治色彩注定其最终只能无疾而终。均势外交策略虽用心良苦但终成画饼。

清季;均势外交;锦瑷铁路

均势外交理论①滥觞于欧洲,是近代欧洲外交思想的灵魂。它的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国际政治中形成实力均衡的结构体系;二是保持国际社会的相对稳定。均势作为一种外交思想,与国家实力紧密相关。鸦片战争以后,不少有识人士积极倡导清廷对外实行均势外交策略,伍廷芳、熊希龄、徐世昌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本文拟以锦瑷铁路借款为例,剖析清季东北均势外交的特质。

一、锦瑷铁路借款的提出与清末东北均势外交的尝试

清季东北局势动荡不安,特别是日俄战争后,胜出的日本企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在东北的特殊利益。其时日本以南满铁路为中间线向沿线地区进行疯狂的渗透,以期让这一地区成为它的势力范围。沙俄以中东铁路公司为据点攫取侵略利益,以图弥补日俄战争造成的损失。对此第一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曾感慨到“一抵东北,境界气象迥然有中外之殊”,“明明我之境内,而俯仰周旋如适异国”。[1]清政府对这种情况也十分忧虑,为经略东北边陲,抵制日俄的侵略扩张,一些当权者期盼引入西方势力加以制衡。其中以铁路外债为核心的“厚积洋债,以均势力”则成为他们的现实策略。1907年8月17日徐世昌应召入觐时强调“三省路权,皆在日、俄掌握,交通不便,几同绝地。非另辟一路,断不能以资策应,故修新(新民)齐(齐齐哈尔)铁路,为补救全局之要著”。[2]他计划分三段修筑新齐铁路,这三段分别为新民府至法库门段、法库门至洮南段及洮南至齐齐哈尔段。其后继者锡良对在东北修筑铁路挽救危亡也深表赞同,他指出为今之计“非于两国路线之外,别筑一路,不足以救危亡”。[3]同时锡良在徐世昌的铁路计划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增加了齐齐哈尔至瑷珲段,连同徐世昌的三段即形成了锦瑷铁路。出于资金紧张的窘境及实行均势外交的需要,二任东三省总督均主张向西方借款,尤其是倾向向美国借款。徐世昌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思想核心即是“必集合各国之财产生命,日谋发达三省之实业,则各国势力均,财产重,而两强之狡谋戢,将易兵战而同谋商货之利益,则我之疆土保,主权固而京师东北之屏藩巩固,关以内方可无忧矣”。[4]锡良则进一步强调了锦瑷铁路借款的外交作用“是借款者,乃兼借其势力,彼以势力还我利权,我即借其势力以巩疆圉”。[5]清廷原则上对二任东三省总督的主张表示支持,但要求东北地方当局自借自还。1907年9月,东北当局代表唐绍仪与美国驻奉天总领事司戴德达成一份备忘录,由美国出资2000万美元作为银行资金成立东三省银行。该银行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稳定东北金融,二为兴建新民屯至法库门铁路(锦瑷铁路的一部分)。在日本的强烈反对下,这项计划未实施。此后,东北地方当局继续与美英进行磋商。1909年10月2日,第二任东三省总督锡良与美国银行团代表司戴德及英国的宝林公司订立了《锦瑷铁路借款草合同》。1910年1月20日清廷外交部、邮传部和度支部三部联合批准了锡良的锦瑷铁路计划,同时对《锦瑷铁路借款草合同》损权失利的条款进行指明,要求锡良取益防损继续加以改订。此后锡良派员与司戴德进一步会谈,不久达成《锦瑷铁路借款正式合同草稿》,这份草稿的主要内容如下:

1.美国银行团出名筹借资本之数,至多不过其总数十分之四。

2.宣统元年八月十九日所签借款草合同如有与本合同不相同之处,自应作废,而以本次详细合同代之。

3.东三省向美国银行团借款四千万美元,用以分段建造锦州至瑷珲的铁路,即由锦州至洮南一段路线、由洮南至齐齐哈尔一段路线、由齐齐哈尔至瑷珲一段路线,购买地基在内;并与铁路之进款不足以抵偿其经费之期限内,用以办理行车事务;以及于建造干路之时所有彼此视为合宜需修筑之支路;并所有彼此视为合宜需推广的其他经营。

4.借款分两次拨付,第一次拨款两千万美元。

5.借款以30年为期,由签此合同之日起。

6.借款以东三省盐课、旧盐斤加价、新盐加价作保。

7.中国政府将锦瑷铁路及其附属一切产业作为借款抵押。

8.在借款期内,如此路有必须由外洋购买之各种铁路需用物品,应用投标办法;惟遇物品优美而价值相同,先尽美国所造之物品购买。

9.该路支路由中国政府自行建造,如须用外国资本,则先与美国银行团商办。[6]

《锦瑷铁路借款正式合同草稿》的迅速订立既体现了清政府在东北的“厚集洋债,以均势力”的外交方针,也是清季均势外交在东北的尝试。

二、日俄的反对与锦瑷铁路修筑计划搁浅

围绕《锦瑷铁路借款草合同》和《锦瑷铁路借款正式合同草稿》的订立,各方反应不一。国内舆论虽对美国提出的东北铁路中立化的“诺克斯计划”②不感兴趣,但对锦瑷铁路借款有关的两个合同却赞许有加。在《锦瑷铁路借款草合同》还未订立时,国内舆论催促速定的呼声就已颇高,留日学生更是致电清政府声称“锦瑷借款不定,则各国阴谋未已”。[7]清政府对这份能够真正削弱日俄在东北势力的合同虽表示认可,但也有一些顾虑。清外交部和邮传部曾一度对草合同的部分内容有异议③,认为这对国家权利有所侵犯,应加以修改。总体而言,清政府对于锦瑷铁路修建的态度是变动不居的,大致经历了支持—谨慎支持—无奈放弃这样的一个过程。为经略东北,清政府于1907年4月20日谕令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随时分驻三省行台,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此后清政府多次宣召东三省总督共同商讨东北地方事宜。因此围绕《锦瑷铁路借款草合同》和《锦瑷铁路借款正式合同草稿》的谈判与订立,虽是东北地方政府所主持,实际上却得到清廷的支持和默许。但后期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变化,究其原因则是外部形势的变化造成的。《锦瑷铁路借款正式合同草稿》只是议定并未签字,主要原因就在于日俄的反对。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大力推行大陆政策。其中吞并满蒙是其实施大陆政策六步中的第三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东北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为了保持在东北的优势地位,日本十分重视保护业已取得的成果。沙俄则希望通过在中国东北攫取侵略利益以弥补日俄战争造成的创伤,也反对其他外来势力的介入。早在东北当局与美国驻奉天总领事司戴德商谈借款之初,日本即表示反对。日本认为锦瑷铁路“仍在南满平行线之列”,“清国倘如实行该项计划,则不仅在军事上和经济上对我有重大关系,而且对我经营南满洲亦有直接影响”。[8]此后日本进一步向清政府提出警告“此路若未经日本认可,亦万难率行动工,致多阻碍,闻东省拟借外款,奉借奉还,若有此举,亟宜从缓办理,免至面面为难”。[9]在发出警告的同时,日本内阁也专门针对可能修建的锦瑷铁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1909年7月13日日本内阁提出了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个方案是阻止清政府修建锦瑷铁路;第二个方案是不反对清政府向英美借款筑路,但日本也要参与其中。日本政府考虑到锦瑷铁路虽与南满铁路平行,但距离甚远,其最近距离仍超过一百英里,缺乏排斥修建的正当理由,另一方面担心列强的干预,因此最终选择了第二个方案。此后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重新与清廷进行交涉,他要求“无论中国政府作何主见,应先听本国(日本)的核准”,后进一步对清政府进行战争恐吓,声称如清政府对日本的主张不加以考虑,“则两国邦交之险,实在令人难以预算”。[10]其后随着美国抛出的“诺克斯计划”,清政府态度曾一度强硬,日本则有所软化。然而面对美国等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介入,日俄两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相互勾结在一起。从1905年至1910年,日俄先后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第一次《日俄密约》和第二次《日俄密约》。《朴茨茅斯和约》正文共十五条,附约两条,自此中国东北成为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该和约的签订标志着东北地区出现了从一国独占变为两国分居南北的局面。第一次《日俄密约》则将东三省划分为南满和北满两个部分,分属日本和俄国的势力范围。其附款进一步明确了南北满的分界线,即西北段起俄朝边界,分别以直线连接珲春、镜泊湖北端和秀水甸子,再沿松花江至嫩江口、溯嫩江至洮儿河上游与东经122度交点止。第二次《日俄密约》又进一步确认和巩固第一次的密约,且打上了军事同盟的烙印。因此面对锦瑷铁路借款相关合同的订立,日本与俄国公使分别于1910年1月31日和1910年2月2日先后照会清外交部要求其在达成正式协议前先应咨商该两国。日本政府向清政府明确提出参与锦瑷铁路修建的两个前提条件:“1.日本欲于锦瑷铁路借款、雇佣工程师、购买材料、建筑工程,悉与份其事。2.中国政府应从锦瑷铁路某车站间造一支路,接连南满洲铁路南段车站”。[11]俄国也认为自己在东北苦心经营的利益受到侵犯,声称“此路若成,非但接连北满铁路之南端,并且在瑷珲实于俄国边界相接,直使军务、警务大受影响”,并警告清政府“倘使俄人不知其详,万不可行”。[12]此后俄国进一步要求清政府放弃锦瑷铁路,改为修建张家口至恰克图的铁路。应该说无论是日本的提议还是俄国的改建方案,都不符合清政府的利益诉求,也违背清政府在东北实行均势外交的策略。最终,清政府在日俄的反对下无奈放弃锦瑷铁路的修建。

三、清末东北均势外交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锦瑷铁路未能修建折射出清政府及东北地方当局难以兼顾经济发展与主权完整的艰难处境,也宣告以铁路外债为核心的“厚积洋债,以均势力”清季东北均势外交策略的失败。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成也美国,败也美国。清季东北内外交困,主权深受日俄的挑战。鉴于欧洲主要大国除德国外其他均已成为日俄盟友这种局面,加上恰逢美国在远东推行门户开放与金元外交政策,因此当时的有识之士及公共舆论都寄希望于联合美国以制衡日俄。唐绍仪即是其中之一,他认为联美原因在于“除德国外,欧洲列强都公开地牺牲我们,而予日本以种种好处,与日本签订了对我们有害的协定。唯有美国,在远东继续推行一项独立于欧洲外交的外交政策”。[13]此时美国也有意通过门户开放等政策打开中国市场,让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地。正是以铁路外债为核心的“厚积洋债,以均势力”均势外交策略与美国的支持双重作用下,锦瑷铁路计划应运而生。其后在日俄的反对下,清政府及东北地方当局进退失据,美国仍曾一度支持清政府“谓中国地位尚无难处,此时应坚持宗旨勿为动摇”。[14]因此没有美国的支持,锦瑷铁路计划也许就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也早就在日俄的反对下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锦瑷铁路计划成也美国。然而此时美国的远东政策仍将日本摆在优先位置,加上日俄的反对、英德法的不支持,美国对于清政府锦瑷铁路借款的支持流于形式化。清政府在得不到美国实质支持下,无奈放弃锦瑷铁路计划。可见,锦瑷铁路计划失败,美国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二,清政府与东北当局自身的局限性。相较于外部原因,清政府及东北地方当局自身的局限性则是造成锦瑷铁路未能修筑的主要原因。当时的清廷高层如摄政王载沣优柔寡断,一方面希望引进欧美资本牵制日俄,另一方面担心引起日俄反对招致报复。东北当局相比清政府态度则较为强硬,但也操之过急,操作上也有一些欠妥之处。如在日俄的反对下,锡良仍于1909年12月12日上奏清廷《密陈借款修筑锦瑷铁路片》,继续派员与英美商谈借款。其爱国之心虽应给予赞誉,但在操作上明显过急。这也导致日俄迅速聚拢,达成具有军事同盟色彩的第二次日俄密约。日俄为维护在东北的既得利益,共同反对清政府和美国,这也直接导致了《锦瑷铁路借款正式合同草稿》双方未能签字。

清季东北实行均势外交,是以弱国外交为前提,以引进欧美资本在东北达到某种均衡为手段,来维持一种现状,目的在于争取时间进行改革。美国人韩德在其著作《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国与中国》就对清政府的均势外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避免失地,因而侧重使用临时平衡列强在华势力的策略来避免新的入侵,消除已存在的入侵,争取时间实行改革”。[15]应该说清末以铁路外债为核心的“厚积洋债,以均势力”均势外交策略与洋务运动时期“以夷制夷”的策略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以夷制夷”策略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甲午以来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先后试过引俄制日、联日制俄,再到联美以制日俄,但无一例外全以失败而告终。引俄制日反而使得日本势力进一步渗透到东北地区,联日制俄则造成日本一家独大,联美以制日俄非但不能制日俄反而更严重地受制于日俄。均势外交执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此前设想大相径庭,关键在于清政府无法掌控局面,也反映出弱国外交的无奈。这充分地说明了均势外交是强国的游戏规则,并不适用于弱国,只是弱国一种无奈的选择。

注释:

①均势外交在古代国家关系中即已存在,斯巴达雅典的对峙、战国七雄的诸国关系、三国时代的国家外交等均为事实上的均势外交。但均势外交理论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却形成于近代欧洲。其中威斯特伐利亚均势外交、维也纳均势外交和雅尔塔均势外交则是其中的典范。

②又称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1909年11月6日美国国务卿诺克斯率先向英国提交一份照会也即《诺克斯备忘录》,此后相继向日、俄、法、德、中五国提交这份备忘录。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各国借款给中国,让中国赎回东北地区所有铁路,承认中国对这些铁路的所有权。但在借款期间,铁路管理权归债权国;二、如第一点做不到,则相关国家先投资锦瑷铁路,后推及商业发展所需要的其他线路,最后达到铁路中立化或国际化。这就是所谓的“诺克斯计划”。

③《锦瑷铁路借款草合同》主要内容有八点,其中清外交部和邮传部主要对中美英三国联络成立铁路公司主管路政及提余利百分之十等内容有异议。

[1]康沛竹.锡良与锦瑷铁路计划[J].黑河学刊,1989(3):81.

[2]马陵合.略论清季东北铁路外债的超经济特质—以均势外交为中心 [J].历史教学,2003,10(479):22.

[3]康沛竹.锡良与锦瑷铁路计划[J].黑河学刊,1989(3):82.

[4]马陵合:从“开门通商”到“厚集洋债,以均势力“—徐世昌与东北外交策略的变化[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4(2):39.

[5]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锡良遗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9:1008.

[6]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3:621-627.

[7]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3:1249.

[8]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3:628-629.

[9]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M].北京:三联书店,1980:251.

[10]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算第三所.锡良遗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9:1009.

[11]王彦威.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卷十二[M].北京:外交史料编纂处,1933:47.

[12]王彦威.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卷十二[M].北京:外交史料编纂处,1933:48.

[13]马陵合.公共舆论与晚清联美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10,34(1):109.

[14]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3:1233.

[15](美)韩德.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国与中国[M].项立岭,林勇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75.

责任编辑:徐海斌

An Initia lStudy about the Equilibrium Diplomacy Abortion of Northeast during Qing Era——As Jin Ai Railway Loan an Example

ZHANG Zhong-guang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244061,China)

Equilibrium Diplomacy is a strategy which many people of insight actively advocat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Northeast China's situation is very difficult.To prevent Japan and Russia separating North and South,Some authorities hope to joint Western countries to counter balance them."thick plot foreign debt to balanced strength"of the Equilibrium Diplomacy which is as RailwayForeign Debts the core then becomes their realistic strategy.Jin Ai railwayloan was proposed preciselyin this context.However,its strong political overtones destines it which can onlydie a natural death at last.Although the Equilibrium Diplomacystrategyis well-intentioned,but it becomes tosatisfyone's hunger with picture cakes.

Lastyears ofthe Qingdgnasty;Balance ofpower diplomacg;Jin Ai railway

1009—0673(2016)02—0018—05

K25

A

2016—01—20

张忠广(1987—),男,庐江人,铜陵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猜你喜欢

均势清政府借款
微信上小额借款 请务必通话确认
中东铁路与三喇嘛借款
调停与求霸:从日俄战争看美国均势战略的设计与进路
西方的缺失:北约内部裂痕如何标志着全球新均势
简析“均势理论”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确定之我见
综述均势理论的功能与意义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