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性优质民办初中的“四个转型”和“六个引领”
——以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为例
2016-03-03李英
李 英
(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上海 200231)
非营利性优质民办初中的“四个转型”和“六个引领”
——以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为例
李英
(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上海 200231)
摘要:非营利性民办初中对于拓展高质量教育资源、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办学校可以自主选择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政策背景下,对于非营利性优质民办初中来说,需要在办学目标、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四个方面实现转型。要在教育转型综合改革实践中寻找到率先发展、引领发展、创新发展的路径,形成民办非营利试点校的辐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依法规范办学、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变革、教师团队合作、教改实验、多元资源互补的引领。
关键词:非营利性;民办初中;转型;引领
“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因素,一个是发展环境,一个是内部的自身建设。”[1]在发展环境方面,2015年是我国探索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最后一年,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做出修改。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这为民办学校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作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既面临政策环境的利好,也面临着快速转型的压力[2],亟需通过自身的内部建设,借助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这种转型的特点是需要更大的内部推动力,通过优化内部结构、整合资源、精细化管理等举措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非营利性优质民办初中需实现四个转型
2015年的民办教育改革,为民办初中带来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在新的环境下,非营利性的优质民办初中将与公办初中享有同等的政策,面临同样的市场,这是对办学者智慧的一次大考验。面临这一考验,要成为优质民办初中,哪些传统应该坚守,哪些应该变革,如何顺利转型,应该成为每个办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在办学目标上需要转型:坚持立德树人,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民办学校的定位已经与过去不一样,过去主要解决“有书读”,现在需要关注“读好书”,要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只有成为立足于学生可持续、高端发展优质的民办初中,才能成为素质教育的领头羊。一所优质的民办初中需要按照国际最高标准的视野来定位,这样的培养目标才能经得起检验,才是最有成效的。办学目标的转型不容易,特别是高质量的学校转型更不容易。从让学生进入优质高中,转型到对人才的培养上,民办学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具体来说,一是坚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提升思想境界。一所好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应当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应当是有抱负、有思想、有远见、有担当的时代英才。因此,学校要鼓励学生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二是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学生的努力学习不是靠倒逼,而是通过激发动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有了积极进取的动力后,自然而然会提高学习的成绩。三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厚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优质民办初中应该让学生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加强团队精神以及对自然的亲和力,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在实践中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帮助学生打下精神的基础、文化的基础,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办学目标的转型方面,华育中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打开视野,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在立德树人方面,学校坚持抓好初一和初二社团活动,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预初一抓好三天军训,严格训练,培养集体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其他年级从行为规范的遵守,到价值判断的引领、价值观的思考都有一套系统而科学的规范要求:通过实施价值塑造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义卖等活动,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除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之外,学校还强调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在课堂教学中传递人文精神。
2.在课程建设上需要转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显现学校活力
优质民办初中集聚了一批相对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自身素质好,对个性化发展要求高,但是层次差异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如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延伸,探索初中阶段推进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办学活力,是这一类学校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在课程建设上实现转型:首先,打破唯成绩论,重视学生在科技、艺术、人文方面的能力培养。长期以来,学校乃至社会上衡量一个青少年的标准就是成绩,尤其是民办学校,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许更高,而成绩中又以数理化为重,所谓学霸无一不是数理化高手。文科似乎低了一等,更别说传统哲学文化的教育。第二,确保高质量的课程和教学。当所有的学生都为了“学得更好”这一条主线去发展的时候,学校课程就变得纯粹而高难度,学生们对课程的高挑战和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构成了共同的聚焦点,而确保高质量的课程和教学实施则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第三,鼓励家长、大学、知名高中、社会机构参与课程建设和管理。民办学校应该是开放的,既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也要鼓励家长走进课堂,让家长成为学校的监督员、协调员、志愿者。另外,可以充分借用大学、知名高中、社会专业机构的力量来促进课程的多样化,如生涯指导课程、研究型课程建设等。
华育中学在课程转型方面进行了点面结合的尝试:“点”上,关注高端、强尖的学生培养,真正把有天赋、有潜力的学生选拔出来,进行小班教育,如科技兴趣班、数学兴趣班,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面”上,关注日常教学中的学科竞赛内容的渗透,加宽加深课堂教学,课内课外相结合,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展开。在体育、艺术教育方面,学校以艺术节、体育运动会为载体,带动日常的教学工作,通过音乐会、露天音乐节、音乐大师进校园、华育好声音、电声音队、弦乐重奏等活动,在推广高雅艺术的同时,普及流行音乐,营造艺术氛围。学校还充分利用家长、社会和各种协会的资源,主动与上海科学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中福会少年宫、上海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等机构合作,丰富学校课程体系。
3.在教师发展上需要转型: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空间的持续拓宽
对于大部分非营利性民办初中来说,师资都是悬在学校管理者心上的大事。随着民办学校发展环境的逐渐公平,学校要在教师发展观上实现转型,给教师创设更大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促进他们能力、实力的突破,稳固师资力量。首先,尊重教师的兴趣,营造教研的氛围。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不断研究新课,跳出现有的范围去研究初中的教学。第二,提倡简单的人际关系,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育者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真实的人,他们不仅对教育充满激情,而且渴望拥有丰富而美好的生活,有着完整的家庭、幸福的人生。一个学校的氛围好,教师的才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种境界下,才能形成一个能找到幸福感的群体,形成主人翁意识。第三,鼓励教师自主培训,同时提供大量师资培训途径与机会。提倡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可以为自己的发展献计献策。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为教师搭建平台,打造一批“名师”与“精品课程”,真正让教师实现自我发展。
在教师发展转型上,华育中学关注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在推进学科教学特色研讨的同时,重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都建立了“教师成长摘要”,并填写《华育中学教师七年发展规划》,让教师见证自身成长过程。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自主申报1~2节课,邀请同行、分管领导、主任前来听课,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学校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整合与提升,利用暑假或双休日拜师,并通过各种网络向海内外教学名师取经等方式获得更高的专业发展。学校每年评选“最佳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教师找到成功点,助力教师不断成长发展,提升职业幸福感。
4.在学校管理上需要转型:在高效服务中凸现学校环境的魅力
现在很多民办学校还停留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表面上红红火火,但是能够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不多。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优质的民办初中需要转型为精细化、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首先,强化法、理、情相辅相成的管理机制。法,是我们通常讲的“法则、规矩、制度”。理,是我们通常讲的“道理、理论、事理”。情,是我们常常讲的“人情、情感、情谊”。在学校管理与事务处理的过程之中,三者之间,法是第一位,先要把法则、规矩、制度讲清楚,然后在处理事情时再看是否合理,最后看是否合情。第二,招生工作精细化,把握好规模与效益的平衡点。对于民办初中来说,招生是全局工作,相比公办学校,其完全是开放的,完全靠学校的实力与影响来吸引和保持生源。增加宣传力度,规范和精细招生流程,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一流的服务很重要。第三,形成学校现代管理制度,强化部门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与奉献意识。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的灵活性更强,可以用现代管理制度来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第四,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社会资源智库能量。民办学校要充分激活自身内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资源,关注对内对外的协调,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持续、不断地优化,形成“人才共育、资源共生、特色共建”的发展氛围。
在学校管理的转型上,华育中学将“法、理、情”的管理机制灵活运用于全校的各项工作中,凸显了学校管理环境的无限魅力。充分利用校友的资源、家长的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开展招生工作,展示学校的品牌,吸引优秀学生来校就学。学校关注后勤服务人员业务水平与思想境界的提升,树立二线人员为一线服务的奉献精神,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采取多种激励方式,优化组织系统与人员激励的评价系统。在社会资源引入方面,学校作为上海中学初中教学基地,充分借助上中骨干教师与上海中学国际部的国际课程比较研究力量,推进学校支撑外力系统的形成,拓展社会资源智库能量,为学校提供智囊服务。
二、非营利性优质民办初中发展的六个引领
非营利性民办初中要实现上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四个转型,首先要解决的是内部发展动力的问题,这种动力“必须立足于本校,在理念、定位、路径、资源等方面呈现特色化,以全校师生为发展的主体,以本校的课程教学、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外部关系等条件为基础”[3],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内部推动力,并在这种内部推动力的引领下实现转型。
1.学校德育工作引领成人成才融合
学校德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初中阶段应注意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优秀的个人素养以及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从明理着手,通过内化和实践体验,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统一,促进学生成为立志境界高远、品德素养厚实、善合作、敢担当的人。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考虑如下举措:首先,加强学校校本德育课程系统化、序列化建设。推进礼仪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尊重教育等主题教育内容的序列化,强调学校德育课程的系统化。第二,推进价值观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在夯实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努力推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关注地区差异的不平衡,充分考虑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冲击。第三,提炼自身亮点,形成特色德育活动系列,推进校本特色德育教材的形成。第四,锻造高素质、懂服务、善示范的德育教师队伍。让每一位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全员德育的思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以公民道德、生命健康和现代文明教育为基础,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第五,强化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体系建设,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的、共同关注学生心灵健康发展的德育机制,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与特色发展。
在德育工作引领方面,华育中学形成了系列化、衔接性的德育专题和重点。从年级序列上来看,预初一抓学生行为规范、责任意识的教育;初一抓青春期教育,养成健康心理与审美情怀的教育;初二加强诚信教育与立志教育,增强是非观和责任感;初三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以及意志品质、抗挫折能力,养成责任自觉。从内容来看,学校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与上海城市价值取向“公正、包容、诚信、责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渗透,注重深化生命教育、礼仪规范教育、生活自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的特色化提炼,形成了“爱国尚礼、厚德重道、勤学博采、务实创新”的校园文化手册等。学校还充分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与互帮互助活动,关注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重视学校、家庭与社会联合推进学生的情商教育。
2.依法规范办学引领内涵品质提升
民办学校是乘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蓬勃发展起来的,非营利性民办初中在教育转型发展当中应当在依法规范办学的引领下提升内涵品质,其中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人和主体,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校园文化是学校品质提升的标杆和标志。学校内涵品质提升的方法和途径为:将依法规范办学作为学校实现内涵品质提升的基石;把依法规范办学作为引领内涵品质提升的重要导向。在具体的操作层面,首先,持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以人为本、民主管理、政务公开,在探索人性化管理制度上创新思维模式。坚持符合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实践发展的学科改革和课堂教学变革探索,一线的教师为学生、二线的管理人员为师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并努力形成规范性的管理制度。第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打造育人特色品牌。民办学校办学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学校文化是否有生命力。民办学校要取得持续发展,需结合自身特点,立足学校基础,发掘学校精神资源,提炼学校精神。让师生员工能够感受到学校独有的文化气息,并以自己置身于这种文化包围中为傲。这是学校的办学软实力,是形成学校品牌效应的基础。[3]
在内涵品质提升方面,华育中学作为上海市上海中学的初中办学基地,汲取上中传统优秀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韵味。学校传承“守纪·尊重·感恩”这一校园文化的主题,形成“守纪是体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尊重是体现彼此理解、团队合作;感恩是体现服务社会、责任担当的”独特的华育人的精神风貌。在这种校园文化的指引下,师生员工之间形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共同体,共同组成了“华育人”这个和谐的团队。
3.校本课程建设引领个性多元智慧
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本资源,而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是现代民办学校的核心资源。建立学校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是促进、引领学生个性健康和多元智慧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发挥示范与品牌效益优势的所在。具体来说,首先,努力建设阶梯式课程设置,全面满足所有学生高质量的基础性学习和重点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提高性深造。在完成正常学历教育所需要的国家课程之外,增设培养学生学科兴趣的选修课,开设以院士和高校教授为智库人选的拓展课,以及旨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特色活动课程、辅修课程等。第二,推进校本化课程教学标准的完善与提升。随着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学校的校本化课程教学标准也要不断修改、完善、提升,使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同时可以加强与知名高中在推进学生基础素养、创新意识、学科潜能等方面的衔接。第三,借鉴国际课程,促进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世界主流课程体系中有许多优质元素可以挖掘、借鉴,学校如果能够发动骨干教师力量,开展系统化的国际课程比较研究,对于丰富自身的优势学科教育内容与特色校本课程的建构,以及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具有积极的作用。第四,推进学校课程实施的多元匹配。充分利用市级、区级的优质教育资源、校友资源,知名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实施的资源匹配。
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华育中学基于上海市课程标准,推进课程选择,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需要开设一至三门不同类型的学校课程科目、模块以供学生选择学习。在课程形式上包括小型、微型,讲座或主题报告等,同时对学生认知水平从“记忆水平”“解释性水平”“探究性理解水平”等不同层次上进一步细化,推进学生在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育上融为一体。在多元实施匹配方面,学校建立了以市级博物馆、科技馆等以及徐汇区和上海中学优秀人文优质资源相结合的阶梯式课程设置,例如,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立足于创新、创造和创意企业家为主的多样化选择性课程。同时,学校借助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的力量,促进教师开展初中阶段国际课程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到有价值的元素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4.课堂教学变革引领学生潜能开发
教育的转型发展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引发课堂教学的变革,而课堂变革的重要目的便是进一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民办初中要抓住民办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契机,走在课堂教学变革的前沿。首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变革,促进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开展颠覆性课堂的特征探索,挑战传统的师生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让学生不断进行挑战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建构研究性学习模式。第二,形成并逐步强化基于数字技术的颠覆性课堂。在课堂教学外,通过建立学习交流微信群、QQ群、微博、论坛、学校FTP等资源平台,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挑战精神。促进学生基于数字技术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甚至是超限学习、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等与国际接轨的学习模式。第三,整体推进初中课堂创意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教师对课堂进行创意性设计,推进德智有机交融、无痕交融,加强各年级、各学科德智交融的规律性元素的探索,让创意教学逐渐成为教师的自在、自觉的追求。
在课堂教学变革方面,华育中学既强调学科的“基色”,又强调拓展的“多色”,推进“挑战性学习、颠覆性课堂、创意性教学和研究型教育”的课堂教学变革,不断推进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特色与教学特色的形成。学校在原有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紧跟科技、社会发展步伐,重新审视与变革学科内容结构,将大量反映学科领域最新发展的内容融入教学过程。学校发动各学科教师,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炼自身鲜明的学科特色,并围绕此特色开展一系列的研讨课、公开课,进一步拓展了特色的内外认可度。
5.教师团队合作引领专业发展境界
一流优质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也是难题。构建一支充满活力,在区、市各个学科有一定话语权,对学科教学改革能够提出独特见解的一流师资队伍,对于提升民办初中的生源吸引力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首先需要做的是把好教师入口关,推进新教师的校本化培训。让教师认识到现代化教学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第二,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推进骨干教师基于实践的特色化培养以及高端教师教学风格与教学个性成长的培育,强化教师的学科功力与对外影响力。第三,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努力推进教师开展中外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促进教师参与国际交流,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了解世界知名初中的教学经验与改革举措。第四,推进教研组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科教学质量提升规律的研究。在弘扬教师教学个性的同时,注重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推进教研组文化建设,强调教师要加强学科教学质量的自身规律研究,鼓励教师撰写学术专著和论文。
华育中学关注教师“一专多能”与“四基(人文基本功、学科基本功、信息基本功与英语基本功)一特(特长与专长)”的发展,强调教师基于绿色指标与综合评价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的树立。学校还建立了初中理科国际课程教材研究团队,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多元平台,推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使得教师教育教学的国际视野与学校特色得到良好融合。
6.教改实验经验引领义务教育发展
在民办教育转型发展的推动下,大力推进教改实验,取得能为非营利性民办初中发展借鉴的经验,是学校走向引领的关键衡量指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推进初中与知名高中在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衔接上的实验研究。将有潜质学生的教育与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关注不同阶段教育的早期衔接。第二,推进初中生多元个性保持与综合素养提升的一体化实验研究。强化学生学业提升与以学生德育为核心的思想维度,以可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创新性发展为导向的智能维度,以体验为特征的行为方式维度开展全面拓展的深化研究。第三,推进基于国际视野、实践智慧的教师专业发展实验研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促进教师在实践比较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尤其是加强对学生兴趣激活、潜能开发的学习指导能力,推进教师育德能力,增强教师的学科功力,提升教师人文修养与信息素养。第四,推进高选择性课程建设与创意性教学特色创建的整合实验研究。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推进特色学科、创意性教学特色创建与现代技术平台的整合探索,促进教师、学生基于数字平台的教学方式革新,包括网络学科教学平台、教学资料库建立与教学管理系统等,促进学生具有数字化生存、发展与创新的素养基础。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华育中学以课题引领与项目驱动为抓手,坚持先行先试、联动超前、注重衔接、深化内涵的方针,积极探索由高校专家学者、市级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上中教师参与指导的,在“人才培育衔接、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校课程系统、学生学习指导、托管体制深化、学科特色平台创建”等方面的教改实验。同时推进教师充分利用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这一平台进行国际课程比较研究,并将国际主流课程中的优质元素融合进课程教学中。
非营利性的民办优质初中,要敢于在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做个弄潮儿,勇于担当,同时要知快守慢,既要认识事业的紧迫性,又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善于抓住机遇,在转型发展中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陶西平.民办教育的发展要知快守慢[N].中国教育报,2011-03-28(2).
[2]单大圣.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困境与出路[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 (12): 68-71.
[3]张勇.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内生发展的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78-82.
“Four Transitions” and “Six Leads” of High Quality Non-profit Private Middle Schools——Takeing Shanghai Hua Yu Private Junior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LI Ying
(Shanghai HuaYu Private Junior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0231)
Abstract:Non-profit private junior middle schools take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expanding resources of high quality education and reflecting public welfare of education. Considering the policy that private junior middle schools can choose freely to be profit or non-profit, so these high quality Non-profit private junior middle schools are supposed to have transitions in four aspects: school running targe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school management. Find solutions to be the first ,excellent and creative one in the comprehensive revolution of education transition, and the non-profit private pilot schools form the radiation effect they need to play the leader role i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 manage school legally,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teacher team cooper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multiple resources complementary.
Key words:non-profit, private junior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lead
作者简介:李英,上海市人,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民办教育与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