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障儿童音乐智能开发的策略与方法

2016-03-03张怡

现代特殊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多元智能

●张怡



智障儿童音乐智能开发的策略与方法

●张怡

摘要:针对智障儿童特点,通过智能整合策略、学科渗透策略、层次提升策略,以及体态律动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可促进智障儿童音乐智能的发展与有效开发。

关键词:多元智能;音乐智能;音乐教学法

智障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相对而言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低、速度慢、水平低,他们的感知觉、言语、思维等认知水平是在较低的基础上发展的,发展的过程也较为缓慢,达到某一阶段时的水平也低。这就需要以多元智能为背景,将智障儿童理解为多项智能领域里具备完整能力的个体,并通过各种途径替代、改善或恢复受损伤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实施教育康复。

加德纳认为,音乐智能包括个体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音乐智能的核心能力是对音调、节奏、旋律和音色敏锐地感知、辨别和表达的能力[1]。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不仅体现在开发与培养个体的音乐智能,同样也体现在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开发和培养与之相关的其他多种智能。在音乐学习中,不能完全脱离身体的运动,可以锻炼身体相应部位的肌肉、骨骼和韧带,提高协调能力。音乐教育活动对语言智能发展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一首歌曲的练习往往也是语言智能训练的过程。同理,音乐和数学也有相似的结构模式,唱歌及音乐欣赏等活动可以促进逻辑智能的发展。音乐活动还能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满足人的交往需要,并在交往中感受自己的活动状态,通过他人的评价反省自身的行为,从而促进交往智能和反省智能的发展[2]。

一、音乐智能开发的策略

智障儿童的音乐课主要包括音乐教学、音乐游戏和律动训练,即通过音乐课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能力,矫正学生的感知觉障碍和动作不协调,培养健康的情趣,开启智力,发展思维,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智障儿童教学实践过程中,可采用智能整合策略、学科渗透策略以及层次提升策略。

(一)智能整合策略

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歌唱、乐器演奏、欣赏、律动活动和音乐游戏等,各部分内容有听、唱、动、奏等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由于智障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的音乐智能的训练上,因此可以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整合多种智能,开发其音乐智能。例如,教师可以在歌唱中整合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在乐器演奏中整合空间智能、运动智能和音乐智能,在欣赏中整合逻辑智能、自省智能和音乐智能,在律动活动中整合运动智能和音乐智能,在音乐游戏中整合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音乐智能。通过多元智能的整合,实现音乐智能的开发与发展。

(二)学科渗透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间的渗透是必然的。由于智障儿童的概括能力长期停滞在具体、直观、形象的阶段,既不善于透过音乐活动看到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本质,也不善于把音乐智能从具体的音乐活动中抽取出来,难以概括出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3]。因而,可以将音乐智能渗透到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学科中,实现音乐智能与语言智能、逻辑智能、交往智能等其他智能的统合,以便在教学中帮助智障儿童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提升音乐智能。

(三)层次提升策略

音乐欣赏能力是音乐智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智能开发的较高水平。受智力影响,智力障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较弱。教师可以将音乐欣赏分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创造音乐等三个层次,通过音乐智能与逻辑智能、自省智能的结合,在静态的聆听中完成音乐欣赏与感受的过程;再通过音乐智能与运动智能、语言智能和空间智能的结合,借助身体的动作完成乐器演奏、歌唱、律动等动态的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过程;最后通过音乐智能与交往智能、自然智能的结合,在音乐游戏中完成理解和创编音乐的过程。从而实现从感受音乐到用身体、语言或乐器表现音乐,再到理解和创编音乐的三个层次的提升,发展理解和创造音乐的能力[4]。例如,在欣赏《过新年》这首歌曲时,先通过看过年录像,了解穿新衣、吃团圆饭、放鞭炮等活动,再进行过新年送祝福等情境活动,让孩子走进“新年”,最后鼓励学生通过演唱、表演、敲鼓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新年的理解。

四、音乐智能开发的方法

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一般包括唱歌、音乐知识和音乐欣赏等内容,音乐教学多以唱、听、讲等形式进行。在智障儿童音乐智能开发过程中,可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

人体是连接我们思想感情和感觉的最直接的媒介,人本身的动作具有节奏性,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将整个身体作为乐器,并根据音乐的速度、节奏、力度和情绪等变化,有控制地做出各种幅度和力度的动作,这就是体态律动教学法。体态律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少讲,学生多做,一般从较为缓慢的速度开始,让学生按照规定的速度走路或摇摆,然后再加上喜、怒、哀、乐等感情,因而可以充分调动智障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统合其视觉、听觉、触觉,使其音乐智能、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等全面发展,从而获得完整的音乐体验。

例如:在教学生唱准do—do′C大调音阶的过程中,采用唱do蹲下、re拍小腿、mi拍大腿、fa双手叉腰、sol两手拍肩、la双手拍头、si双手高举、do′踮起脚尖站立的方式进行。用这样简单并且形象的身体动作帮助学生学习音阶,让学生将音高与身体活动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控制和运动的同时积极地掌握音高、音准的概念。

(二)奥尔夫教学法

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每个孩子都有音乐感受力和表达音乐的才能。智障儿童因为感知觉和思维发展的滞后,难以适应一般的音乐教育方法,即先教乐理、识谱和视唱,再讲解歌词,最后学会唱歌。奥尔夫所采用的不是先讲述后唱歌的方法,而是通过音乐游戏、即兴演奏和配合音乐的即兴动作,让学生自然地表露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从而开发音乐智能[5]。这种方法或者利用身体做打击乐器,通过拍手、跺脚、捻指和拍腿等四种形式表现动感的节奏,或者通过演奏铃鼓、木琴、双响筒等操作简便、不需要复杂技术、节奏感强的乐器,使孩子们学会体验音乐的结构。这种教学法更有利于智障儿童从做中学,从玩中学,有利于将音乐智能的发展与语言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等进行完美的整合,从而促进音乐智能的提升。

比如教学音的强弱时,可以把一个孩子的眼睛蒙上,让另一个孩子藏在一个角落里。然后教师敲鼓,当蒙眼睛的孩子离寻找的同伴近时,鼓声响(强),离得越近,敲得越响(渐强),如果离得远了,鼓声变轻(弱),离得越远就越轻(渐弱)。这样,孩子用耳朵来辨别和判断声音的强弱,学习音的强弱变得既有趣又有效。总之,对智障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能助推智障孩子智能的发展,能让智障孩子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美,在音乐互动中增强交往能力,在活泼的律动中发展肢体协调能力,在音乐表演中发展想象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康复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琳达·坎贝尔,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李江霞.音乐智能在国外教育领域中的运用[J].中国音乐教育,2011,(6).

[5]李俊.在多元智能中发展音乐智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中图分类号:G764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315010)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法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ARCS动机理论在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教专业舞蹈教学《节奏训练》中的运用
如何提升音乐教学能力的实践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借鉴合唱训练方法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能力
微格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法中的实践和思考
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