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的河南美丽乡村建设路径初探
——以许昌市为例
2016-03-03师连枝高尔旆
师连枝,高尔旆
(1.许昌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许昌 461000;2.华中师范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基于生态文明的河南美丽乡村建设路径初探
——以许昌市为例
师连枝1,高尔旆2
(1.许昌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许昌 461000;2.华中师范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生态文明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河南美丽乡村建设需以生态文明为依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宣传;科学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以规划引领,项目推进,步骤保障,目标落实;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以及项目资金使用的整合和监管;明确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深度改造乡村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产业作支撑,发展和经营乡村;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与活力;以生态文明大型专项工程促推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河南省;许昌市
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是现代化、城市化的根基,是我们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着传统农业日趋衰微、乡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乡土文明逐渐衰弱、村庄日益凋敝等问题,长此以往,不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受阻,而且我们民族的根脉将难以延续,我们灵魂深处的乡情、乡愁将无所维系。因此建设美丽乡村,承载着广大农民乃至全体中华儿女的殷切期待,寄托着我们整个民族的希望。而河南作为中原农业大省,一直延续着中华乡土文明的根脉,其乡村建设在我国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角,以许昌市为例,结合我省实际,借鉴其他地区经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探索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及体制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完善提供参考,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一、生态文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和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在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起着基础和保障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依托。第一,生态文明孕育自然生态之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田园牧歌是乡村原本特有的自然人文风貌,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条件。第二,生态文明铸就科学发展之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益于加快农村科技创新进步和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生态文明造就人居环境之美。良好的生态,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利于打造农村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第四,生态文明凝练人文行为之美。优美整洁的环境有助于人们环保理念的提升和文明习惯的养成,从而达到乡村“物、景、人、事” “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第五,生态文明涵养生活幸福之美,使农民安居乐业,尽享自在、富足、有品质的美好生活。第六,生态文明催生治理秩序之美,能够推动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把生态文明置于核心地位,融入和贯穿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使美丽乡村建设真正达到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的动态永久的和谐的效果。
许昌作为地处中原之中的内陆城市,其地理气候条件不佳,生态文明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河南西高东低,许昌居中,处于丘陵向平原过渡的缓坡带,很难存水,历史上几条过境河流都是季节性的,平时干涸,夏季行洪。由于径流少水,周边既无大型水库,域内也少有蓄水湖塘,致使许昌历史上旱涝灾害频发,“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进入21 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气候条件的变化,许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带来的严峻挑战,特别是水资源极为紧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人均量的1/10,不足河南人均量的一半,而且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农村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村落破败脏乱等问题突出。这样的生态环境如何承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又怎能建设环境优美、百业兴旺、社会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鉴于此,许昌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构建美丽乡村的整体和谐之美、动态永续之美。
二、许昌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3年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许昌市迅速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积极参加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申报、我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竞争立项以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水美乡村等申报,获省级以上立项30多个,在全市着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美乡村”建设、“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一体化等,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宣传不力,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对美丽乡村建设,有些地方仅停留在“清清田野、搞搞卫生、做做盆景、刷刷院墙、贴贴标语”的浅层认识上。农民没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对美丽乡村建设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生产生活中尚未形成自然、文明、健康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二)生产污染与生活污染叠加,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1],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头号难题。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且管护缺失,损毁严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四)缺乏顶层设计,缺少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行动计划,建设目标、步骤、标准不明确,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普遍。
(五)牵头和管理部门不统一,部门间缺乏组织协调,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出现“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困局,而且监督检查不到位,执行不力。
(六)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缺少内生动力,影响其持续性和长期效果。
(七)体制机制不够配套和完善。与美丽乡村建设密切相关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和管理机制、粮食生产风险共担机制、种植养殖协调机制等还未真正建立和协调起来。
此外,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未及时出台,美丽乡村建设缺少法律支撑和保障。
三、以生态文明为依托,建设河南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我省特别是许昌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借鉴其他省区的成功做法,本文谨对河南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达到各方认同、上下重视、深入人心、付诸行动
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和组织实地考察、经验交流学习等活动,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人与自然相依共存的必然性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唤醒人们的生态责任意识,培养其热爱自然的生态道德情感和习惯,进而形成群体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以此树立和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将其贯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以生态环保理念凝聚发展共识,以生态文明创建优化区域环境,以生态资源优势做足山水田园文章,要强化对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认识,尊重自然环境价值和生态规律,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要适度,充分考量生态因素,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
政府要正确处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美化村容村貌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农村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消费、节约消费、循环消费,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繁荣和富裕。同时要对农民有计划地进行生态意识、环保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引导和帮助农民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公共和个人卫生习惯,提升其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能力,鼓励农民选择以崇尚简朴、自然、环保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如减少塑料薄膜的使用、秸秆还田或制备沼气、选择小排量的机动车和环保农用地膜、生物杀虫、机械或人工除草等,在各个方面发扬农民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培养农民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2],培育农村生态文化。美丽乡村建设人是关键因素,必须在“人美”上下足功夫。需要强调的是,不只是在农村,在全国上上下下都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改善生态、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行动,唯此我们的乡村才会变为净土、灵土、美土和乐土!
(二)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推进,步骤保障,目标落实,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造化,更是人类建设的结果。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持续发展和整体提升,美丽乡村,美在环境、美在民风、美在制度、美在富裕、美在幸福、美在和谐、美在发展。这就要求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在此基础上以统筹规划为先导,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由一个个步骤的实施为其提供切实保障,并通过目标体系的构建和实现,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调查中我们发现,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的地方,往往都很重视规划的制订,且规划引领作用发挥得比较好。
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一要统筹兼顾、城乡一体。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要综合考虑中原农村的自然生态条件、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旅游开发等因素,结合当地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生态建设规划、农民培训规划等,做到“城乡一盘棋”。二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领。重点培育建设美丽宜居小镇、中心村及特色村。要将有一定产业基础、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生态环境较好、人口集聚规模较大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以及列入全国重点镇和传统文化村落,且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将要实施的项目,全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库,并优先从项目库中选择和确定申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努力参与全省竞争立项,尽可能获得更多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三要因地制宜。各村镇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编制镇域规划,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进行村庄风貌设计。四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经过“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群众公开评议”和“书面决议公开、执行结果公开”的程序,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符合群众意愿。五要注重可操作性。规划要宏观高远,目标和步骤要具体明确,措施要完备和切实可行。
(三)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以及项目资金使用的整合和监管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全省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好牵头作用,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工作思路,搞好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以各级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建设为平台,做到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定在哪里,相关资金就整合、配套到哪里,着力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交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异地搬迁、农村文化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并且要在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农民、村集体和社会各方面资金共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以扩大财政奖补资金的规模效应。同时要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及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资金管理规定和地方财政投资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督促项目单位履行评审制、招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等相关制度,对上报项目方案涉及的工程概(预)算实行同级财政投资评审,切实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四)明确政府和农民的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农民是乡村的主人,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事务要由农民做主和发挥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切忌包办代替、强迫命令,更不能加重农民负担。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专家论证、村民议事的美丽乡村建设上下结合决策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要根据农民意愿和农村实际扎实推进,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或“涂脂抹粉”,不搞形象工程,也不能仅仅把乡村变为城里人旅游休闲的快乐 “驿站”,而是要建成广大农民赖以生存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3]。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全方位、全过程都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从而使政府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与农民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通过民主参与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切实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整合资源,深度改造乡村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改善民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改善民生要着力开展“治脏”“去乱”和“提升”工作,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深度整治改造乡村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一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建设,最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二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使公路加快向村庄、农民社区、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延伸。三要改善农村电力条件,建成安全、先进、节能、环保、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四要加快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通村到户建设。五要推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均衡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发展,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六要扎实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七要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八要提高农村低保、新农合等筹资和保障水平。
(六)以产业作支撑,发展和经营乡村
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石,而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恒久支撑。首先要集中力量,着力打造凸显中原农业特色的“以粮为主、多业并存、生态环保、安全优质”的农业名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其次要利用农村田园风光、山水景观、森林资源、乡土文化、民族特色等,大力开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加快形成以生态系统为依托、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格局。再次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庄园,鼓励农民开办家庭农场。最后要不断深化细化农产品加工,以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制药、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为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与活力
1.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也不能单靠财政资金打造“盆景”。否则,不可持续。因此,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其中。其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酬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解决资金供给问题。其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日常事务,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要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其三,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探索建立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格局。
2.强化改革导向作用,激发内在活力
第一,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第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第三,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审慎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四,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等。通过系统配套的改革,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活力。
3.优化生态文明行为奖惩机制
奖励和惩罚与行为之间有着很大关联。建立和优化生态文明行为奖惩机制,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办法,能够规范农民的日常行为,促使农民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促进其摒弃陋俗,养成生态文明素质和习惯,有利于形成维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民风。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通过奖惩机制在社会中传递生态文明的正能量,激发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强化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动员农民共同保护和建设美丽家园。
对于已立项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要进一步加大绩效考核奖惩力度,对绩效考评优秀的给予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并给予所在县乡(镇)增加先建资金和申报指标的奖励,以调动各地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另外,还要加快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八)以生态文明大型专项工程促推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良好生态基础,对于自然条件欠佳、生态环境普遍恶化的河南农村而言,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任务异常艰巨,可以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大型专项工程,推动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在这方面,许昌市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2013年7月,许昌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4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同年,许昌市启动了以水生态文明城市、水系连通、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等三大水利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水生态建设综合工程[4]。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行动指南,在尊重水系自然条件,维持水系健康生命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水系保护与综合利用的关系,科学引导水系功能,开展水生态修复,高效调配水资源,积极建设水利项目,完善水文化景观体系,建设“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最终要形成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河湖水网体系,呈现林水相依、水文共荣、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景观体系。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对于许昌人民来说,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空气湿润、水土涵养等是这项生态工程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这也给许昌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带来了快速推进的契机。依托和借力水生态工程,通过从城市到郊区、从郊区到农村河流疏通、洁净、美化等小流域生态综合整治,进而从小流域到大流域,围绕河流、湖塘、水库、湿地等实施的清洁和生态治理,加快了许昌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规模、水平和品位。如:在从市区延伸至郊区再到乡村的学院河、清潩河、清泥河沿岸,在处于城郊地带的北海、鹿鸣湖、芙蓉湖、灞陵湖周围,在四个生态林带,在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涉及的长葛市、许昌县的乡镇行政村,按照“源于自然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理念,建设了美丽乡村景观带,再现了田园风光野趣。在业已初步建成“自然修复、有机调节、健康成长”的河湖、湿地等水生态系统,通过水资源保护体系、水生态与水资源配置体系、防洪保安体系、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5]的建设和运行,推动了农村观念、习俗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生态维护和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农民自觉的行动,促进了污水、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从而将农村引上生态良好、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提升了乡村宜居指数,提高了农民生活品质,增强了农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1] 师连枝.当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与对策[J].许昌学院学报,2015(1):122-127.
[2] 陈新颖,张健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途径研究 [J].林业经济,2015(4):110-113.
[3]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6.
[4] 龚金星,王汉超. 解水之痛 脱水之困 兴水之梦 —— 许昌:道道河闸开 盈盈清水来[N].人民日报,2015-10-12(1).
[5] 许昌市人民政府.许昌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EB/OL].http://www.xuchang.gov.cn/sitegroup/root/html/4aef14082d7203a5012d7bba24fd1077/20140506104179620.html.
责任编辑:郑国瑞
Building Beautiful Villages in Henan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 Case Study of Xuchang City
SHI Lian-zh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needs to rely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pagand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eautiful villages; to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mong departments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project funds; to clarify the role orient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government’s leading role and the main role of farmers; to deepen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and stimulate thepower and vitality of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ndpromot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withlarge special projec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Henan province; Xuchang city
2016-09-01
2015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2015BSH015)。
师连枝(1963—),女,河南漯河人,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高尔旆(1990—),女,河南许昌人,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
C912.82
A
1671-9824(2016)06-0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