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6-03-03

许昌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 五 钢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1000)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张 五 钢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1000)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既关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前途命运,又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合力作用下,在一些意识形态性强的学科体系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应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性和阐释力。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挑战;困境;对策

近年来,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呈现出被边缘化的迹象。如何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强化其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命运,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因而,探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当下所遭遇的挑战和因此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遭遇的挑战

(一)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挑战

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马克思主义的天然优势是其科学性,但这并不能必然地使马克思主义取得话语权。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是成正比的,一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张力。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文化成了一些人盲目崇拜的对象,也使不少的人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西方一些国家打着淡化意识形态的幌子干着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勾当,其反马克思主义的嘴脸暴露无遗。“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看,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确实内在地包含一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还无力从理论上给予它们釜底抽薪式的颠覆和否定”[1]。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张立波在《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中说:“尽管年长一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后现代主义予以批判,尽管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试图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及其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但从思想文化争论的总体面貌来看,马克思被游离于思想之外,被搁置起来了。”[2]这是由于在中国,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后现代注重边缘、消解中心和权威,所以它不会也不愿关注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寻求自我情欲的任性畅游,自然就排斥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试图在传统中寻找赖以自足的思想资料,对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也要加以抵制。同时,也由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革命学说在“文革”十年浩劫中被极端化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成为暴力理论的代码,使那些饱经“文革”浩劫的人们形成了排拒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倾向。而且,由于苏俄模式的马克思主义长期显扬国家学说和经济学说,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里面对人类全面解放的终极关怀的生态维度、价值维度等潜隐不显,这也使得“生态主义者”从马可思主义中只看到人对自然的征服,而看不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论指向,使得“人文主义者”看不见马克思主义人文价值的一面,在附会“人学空场”的言论中尖锐地批判其斗争学说。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否定与拒斥的具体表现。

新的社会环境,新的时代背景,使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语境发生了变化,而所谓的“普世价值”成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宝,在这个“法宝”面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遭受到了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无疑面临着适应时代变化而重建话语权的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互联网传播和网络扩展延伸的考验

在传统媒体时代,国家牢牢地掌握着舆论工具,人们的思想能够保持高度一致。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作为一个通向世界的文化传播平台,其特性就是世界的、开放的、隐蔽的。互联网使西方国家的“信息强势”得以显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呈现出日益强烈之势。与之相比,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传播大为削弱,舆论控制难度加大,把握舆论导向越发困难,整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难度越来越大,互联网中多元的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冲击和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二、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面临的困境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尚不深入

出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挑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局面与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力量薄弱、缺乏深入性有一定关系。“能否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对现实中马克思主义面对的挑战和冲击作出有力回应,是解答和消除人们思想中的各种疑惑,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3]154。这些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总是浅尝辄止,没有大的进展。没有发展,就没有坚持,发展是理论之树常青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要直面当下中国的现实,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这里还要指出的是,不加辨别地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必然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误读或曲解。

在研究方法上,一些专家学者也不能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时,一些学者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的道理,他们往往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特有的质疑、批判的品格,即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品格,而对马克思主义持本本主义的教条主义的态度,这是不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手段落后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方式严重滞后,落伍于时代,这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效果。

一是传播手段简单、呆板。采取呆板生硬的直接灌输的手段,不顾及接受对象的意愿和能力,教育形式化严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往往被裁剪成一些抽象的、片面的、标语口号化的政治概念”[4]。这种方式将“教条化”的外衣披在了马克思主义身上,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更不能有效地教育群众。二是片面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非此即彼” “唯我独尊”的逻辑思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这种做法意在强化马克思主义,实则使马克思主义失却了应有的理论生态环境,引起了不应有的排斥。三是传播方式的滞后性。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式复杂多样,参与方、话题内容以及话语形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而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方式却没有及时跟进。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

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分化,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号召力、说服力和整合力。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谋取利益的目标提出了质疑,尽管诸如贫富分化等结果不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造成的,但是有些人往往会将其归咎于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起强烈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前那些剥削阶级固有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沉渣泛起,导致一些人厌倦政治、厌倦理论,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排挤和被边缘化。

三、强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应对策略

面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力挑战,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有利于展现我国的大国形象,也有助于向世界传播我们的声音,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参与到世界治理的实践之中。针对当前的具体问题,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重新强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

(一)毫不动摇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是把这些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这是取得马克思主义“真经”的前提。不仅如此,还要全面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其精神实质。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当前,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中之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第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从中国的经验、实践中来,更要能够阐释、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共产党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为不断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出努力。

第三,要善于分辨是非,勇于揭露、批判各种反动思想倾向。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敢于向歪曲党史国史、丑化党的领袖、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思潮亮剑,以此来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5]。与此同时,还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工作就要紧跟一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6]要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必须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毫不动摇的立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首先,要在西方思想史视域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对近代西方著名思想家批判的基础上的,马克思的思想也启迪着后世的思想家,并且成为西方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的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对此,不应该只是去抽象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而应该回到19世纪西方思想发展的具体场域,询问那个时代思想发展的主题,厘清马克思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思想家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思想之门向我们自然敞开。

其次,从新唯物主义语境中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马克思主义是在反对形而上学和旧唯物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形而上学有一种误解:把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与哲学基础理论的形而上学混淆起来。这样,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时,这些人只会片面地重视认识论、方法论的思维框架,而把形而上学问题仅仅还原为一个思维上的方法问题,并且“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最抽象的存在早已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了。

最后,在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中诠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思想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就使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在一起,并且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读经典,与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交流,显然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底色。例如,陈独秀曾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序文中,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决定”理解为“创造”,他以为经济是父母,其他政治、教育、道德、哲学、美术等是子女。其实,“决定”一词,是必要条件;“创造”一词,是充分必要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指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会随之改变,而并不是说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法律、道德等现象,都是经济所创造的。陈独秀的误读,源于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减轻面对西方时的自卑感,而把“决定”误读为“创造”,以此使得中国改变极度贫弱成为可能,满足了他们“中国与西方平等化”的渴望。因此,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既要学会使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又要避免泥古不化,用机械的直觉的方式去思考和解读马克思主义。

(三)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要坚持道路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催人奋进的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阐述。中国共产党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随心所欲和一厢情愿,它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党和人民九十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经验,必须倍加珍惜”[7]4。实践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制度,是能够充分反映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制度,是可以保证中国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目标,进而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百年来的伟大复兴梦想的唯一正确选择。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发展研究

加强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发展研究,有利于优化社会利益关系并朝着共享的目标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产力的不发达且发展不平衡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现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同时,转型期社会在市场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社会分配机制、社会流动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方面缺乏合理的公正的制度安排,不利于人民群众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此外,立法缺失、趋利性执法、不当执法以及“零和博弈”的利益观都阻碍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实现。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82利益共享体现了马克思共享思想的根本实质,共享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正义。利益共享,其现实根据是我国现阶段多样化的就业方式和多样化的利益主体,也是与我国现阶段多样化的所有制形式、经济组织和经营形式相互照应的。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共享观所强调的是各种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及其利益关系的合理性,因而具有优化社会利益关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力量。加强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发展研究,让普通的工人和农民都能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意义十分重大。

(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国家文化治理的现代化

我们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国家治理现代化各个维度的不平衡越来越逼近该领域的红线,文化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的发展目标。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2的重大战略任务。2013年,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成为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理论依据,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寻找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可行性路径已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首先,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国家文化安全配置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关系着国家的意识形态定向、理想信念稳固和价值体系构建。陈占元认为:“在综合国力竞争的背景中,一个国家就是一个文化生态场。”[10]41在国家文化建设层面,思想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共同决定着国家文化治理的高度和深度。根据文化发展的“堕距理论”,我国目前的文化治理能力已滞后于经济治理能力,如不尽快改变,势必会影响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国家文化治理中的体制模式、责任机制、形态发展等重大问题亟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融入改造,并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其次,搭建现代文化市场平台,开拓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业产品支持,更体现在对“社会人”的潜意识影响上,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手抓,将社会效益放在文化改革的重要位置。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享有者,国家文化治理模式的构建也必须依靠全体人民,使人民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者。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政府和市场在文化治理现代化中的角色和作用,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国家文化治理体系。

最后,建立公民文化权利治理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人对需求满足的层次性决定着不同阶段人的价值追求。在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首先要科学把握中西方文化治理模式的界限,汲取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精华,吸收西方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有益成分,摆正一元治理和多元参与的关系,在尊重、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激发人们在文化治理体系中的创造活力。

(六)理论话题设置的超前性和话语体系的科学性

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话语的前置性和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话语的预设性方面,应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发展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当今社会。要达到这个目标,抢占话语先机,需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引领话语潮流,用巨大的勇气去进行理论创新。而进行理论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科学地把握现实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我们今天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斗争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因为理论的彻底性决定了理论的科学性。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1]。宣传工作的导向必须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必须“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1]。

总之,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应当在上述应对策略上下好功夫,直面来自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成功,我们的中国梦才会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也才会逐渐增强。

[1]袁铎.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J].长白学刊, 2006(3):10-12.

[2]张立波.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J].哲学动态,1999(8):13-15.

[3]吴怀友.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5):65-68

[5]梅荣政.不辱使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J].红旗文稿,2016(11):26-28.

[6]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求是.2016(9):3-13.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陈占元.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责任编辑:师连枝

2016-07-13

2015 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 2015BKS015)。

张五钢( 1958—) ,男,河南开封人,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D641

A

1671-9824(2016)06-0103-04

猜你喜欢

话语权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