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2016-03-03张发友
张发友
(江苏省盐南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盐城 224041)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张发友
(江苏省盐南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盐城 224041)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为我国培养输送大量的职业技能人才,在当今社会尖端的人才紧缺的情况下,中职教育更加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文章主要分析了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现状 渗透策略
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思想尚处于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在面对挫折或者比较棘手的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而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教师不仅承担着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重任,而且需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
一、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了解学生心理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做到为学生全面讲解心理健康知识。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手段,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理现状,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亲切交谈,使得教师能够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对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案例进行想法阐述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然后以建议的方式阐述教师个人的想法,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自我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个人经历不同,自然想法也就不同,教师应该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针对性的提出建议,而不是强制性地要求学生认同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强制性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和行为约束,这样做只会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恶化师生关系,破坏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2]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最近发生的新闻,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关注社会事件,培养公民责任意识,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勇敢阐述自己的观点,是教师了解学生想法的重要方法。“最近上海地铁上发生了这样的一幕。一名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为抱着孩子的妇女让座,引起乘客的不满,甚至有人拿起手机开始录像。该男子在拍掉了围观群众录像的手机后,仍然拒绝让座,愤愤不平。”这个事件很明显是一个道德绑架事件,围观群众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由,强制该男子为妇女和孩子让座,并没有顾及该男子的意愿,这本身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为弱势群体让座确实是一种美德的传承,但应该是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有工作太累想休息的时候,座位并不是为弱势群体专设的,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会事件,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学习榜样事迹,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不同,家庭教育不同,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就不同,这就造成了每个学生在细节之处的差异,这是个性的发扬,教师应该予以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教师和学生应该有统一的意见和观点,这不仅仅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同时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是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需要。我们的民族应该有自己的信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公民不仅仅应该受道德观的约束,更应该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自己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只有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才能够彰显我国的国家文化,加强我国综合实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榜样事迹,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全国道德模范的颁奖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和学习颁奖词以及获奖感言,领略道德模范人物的风采,了解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鼓励学生向其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中共党员李明素在洪水来临之际,组织一家三口进行抢险救灾,成功帮助32名群众安全转移,大公无私,将自己的儿子安排在了最后。同时安慰受灾群众,要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一定可以共度难关。”这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形象直观的特点,加强课堂教学感染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3]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分不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人才教育的骨架和灵魂。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随之增加。中职院校作为我国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更应该加强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人才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张丽.试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就业教育[J]. 时代教育.2017(09)
[2]杨胜香.论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 文教资料.2013(23)
[3]戴良山.以学生为本,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J]. 语文学刊.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