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2016-03-03马国杰
马国杰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学区 甘肃天水 741506)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马国杰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学区 甘肃天水 74150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文章基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感 教学策略
小学教学主要是基础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基础而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数感。这不仅是要让学生具备学习数学的专业能力,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更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科情感,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并有能力进行计算。以下本文将具体阐述其教学培养策略。[1]
一、猜想假设——估算教学
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数有较强的敏感程度,要形成一定的认知概念。教师要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阶段性规律,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由已知到未知阶段的转化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一定的猜想和假设,那么在这个阶段,教师就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和积极性。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估算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面对未知问题心里先有一个预计的范围,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数感,更能够成为以后数学问题的一个检验方法,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2]
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克与千克》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让学生们对它们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可以先向学生阐明这两者的换算关系,然后举出一些比较直观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一支粉笔的重量大约是15g、一瓶普通矿泉水的重量大概是550g……这样就能让学生对这样的重量单位有一个概念了,让后告诉学生“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g=1000g。让我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估计正常人体的体重、课桌的重量……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自主地去学习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数感。
二、实践探究——实践教学
学生在逐渐形成数感的过程中,还必须要主动地去进行实践学习,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在这一方面,则可以采用一种特别的教学策略----生活化教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加之,小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概念或问题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很容易地将抽象问题简单化,学生根据对生活问题的认知就能够很轻松地理解数学上的问题了,并能够更好地形成数感,反过来学生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大数的认识》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形成对大数的概念认知,数字本身是一个相对较为抽象的概念,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这样一种新概念,可以利用日常化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中国的人口数量、人每日接触的微生物的数量……将这些庞大的数字与学生日常所接触到的简单数字做对比,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直观地利用生活来理解数学问题了。再例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面积》的学习中,学习了计算各种面积问题,那么学生就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比如,家庭装修中计算房子的粉刷面积进而能够为购买油漆材料提供数量上的参考依据。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数感,更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进而产生对数学的热爱。
三、交流分享——合作学习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有效的教学沟通,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交流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必定是十分多样丰富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是开放活跃的,学生能够相互地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看法,进行思想碰撞,不断拓宽思维的广度,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开展合作式学习,学生分小组完成一些教学任务,教师对其进行客观地评价,并适当地进行鼓励,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圆柱与圆锥》的学习中,主要要学习的有两个内容,就是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那么,采用合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准备或者制作圆柱和圆锥,让各小组讨论求解面积和体积的方法,探讨圆柱的体积和同底圆锥的体积的数量关系。学生就可以参考之前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再根据自己制作圆柱圆锥的过程,通过讨论,思考推导出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通过多组计算,学生也不难发现这二者之间体积的关系了。[3]
四、反思质疑——激励学习
小学生虽然接受知识的能力还不太强,但他们对知识的新奇感非常强,所涉及到的知识领域也相对不那么广泛,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如果遇到他们认为的相互矛盾的地方,他们会马上提出疑问和表示质疑,这就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课后的反思和质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感。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简易方程》的学习中,学习方程与实际问题,学生在设置未知数的时候可以有多种设法,因此,可能所列的方程会有所不同,学生如果发现彼此对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有偏差,则可以提出质疑,根据自己的数感做一定的估算,找出问题之所在。这也是一种增强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该多为学生创造增强数感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增强经验,进而形成对数学的学科情感。
[1] 饶建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探析[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11)
[2] 闫久兰.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02)
[3] 沙海华.课堂内外学数感 启蒙开智促发展——浅谈小学数学学生数感培养策略[J]. 华夏教师.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