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

2016-03-03王会萍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毕达哥拉斯对折报纸

王会萍

(云南省通海县河西中学 云南通海 652700)

小议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

王会萍

(云南省通海县河西中学 云南通海 652700)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改不断深化,问题情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如何设计问题情景,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设置适合学生的问题情景,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下面谈一下常见的设置问题情景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学好数学的目的便是为了服务于生活。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学习环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创设好的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它既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也是各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之一。

一、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中点顺次连结起来,观察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都会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问题,就会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又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课结尾时,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或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根,或没有实根,它们都与b²―4ac的值有关。同学们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吗?请总结出规律。结尾一席话,激起学生施展才华的欲望,急于想知道怎么判定,促使学生课下去探索、研究、总结,为学习下节课――根的判别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贯穿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日常生活中具体事例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

数学的概念或公式有些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而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如,在讲勾股定理应用时,老师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你能用什么方法测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呢?

四、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方面的故事很多学生都没有听说过,而听故事是每个学生喜欢的事情,用数学故事来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继续往下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引入无理数的时候,教师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史上的故事:“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六世纪的时候,希腊有个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崇拜数,认为“万物皆数”,认为数只有整数与分数。后来他们的一个门徒发现了除整数与分数外,还存在着一种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的数。这是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和信念的极大打击,于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极力不让这个秘密泄露出去。但是,据说米太旁登的希帕苏斯还是把这个秘密泄露出去了,于是他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扔进了大海。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数呢?为什么毕达哥拉斯学派如此恐惧,而还有人为了这个数丢了性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无理数。”教师的这段话,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无理数的极大兴趣,都恨不得马上知道无理数是什么样的一种数,后面的教学效果当然可想而知是很好了。

五、利用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很多时候,相较于抽象化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的知识往往更容易让学生信服,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采用动手实践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一张报纸,然后问学生:“你们猜一下,这么大一张报纸可以对折多少次呢?”看到眼前这么一大张的报纸,很多学生都说能够折到几十次,甚至是上百次都没问题。这时候,我就开始动手把手中的报纸进行对折,结果在对折到第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了。这个动手实践的结果令很多学生都大感意外,一些学生对于眼前的事实不敢相信,于是纷纷在下面自己找出了一张纸进行对折,结果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甚至连五次、六次都很难折到。很多学生都对此感到大惑不解,为了解决心中的疑团,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结果学生发现报纸的厚度是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呈等比的方式进行相加的,这样,学生一算,要想把报纸对折九次就相当于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大一张报纸只能对折那么少的次数了。通过这种动手实践的方式,使得原本比较难以理解的有理数乘方就这样直观地、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有了这样的感性知识作为前提,教师再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自然会顺利很多。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时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课堂实际中要灵活掌握,适时应用。它们没有严格的前后顺序,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创设的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②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思维清晰,创设的情境不能脱离课本知识点。 问题情境创设教学对于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的调动,情感和思维的参与,和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的培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使用和开发新教材的过程中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

猜你喜欢

毕达哥拉斯对折报纸
对折十次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毕达哥拉斯
天才毕达哥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