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回民话的现状、价值与保护策略
2016-03-03□白洁
□白 洁
西安回民话的现状、价值与保护策略
□白 洁
摘 要:西安市境内现有回族约六万余人。其中,西安本地回民约四万余人,主要集中在莲湖、新城、碑林等城三区内。文章在描述西安回民话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研究保护西安回民话的价值意义,并提出一些保护策略。
关键词:西安回民话 现状 价值 保护策略
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现有回族约六万余人,主要集中在莲湖、新城、碑林等城三区内。我们平日所说的“坊上人”指的是西安本地回民,大约四万余人,他们大多数以从商为主,主要集中在莲湖区北院门街道办事处地域,麻家什字、大麦市街、大皮院、西羊市街、麦苋街、广济街、大学习巷、庙后街等地都是“坊上人”的聚居区。西安回民话兼具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是了解我国西北地区回族历史文化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一大环境下,西安回民话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文章将着重描述西安回民话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保护西安回民话的价值意义,最后提出保护策略,希望对西安回民话的保护工作有所裨益。
一、西安回民话的现状
文章研究的西安回民话系老派回民话,又称“坊上话”。西安回民话与汉民西安方言的差别不大,语音上主要差别体现在西安回民将“朱出”等字读作[tf tfh]声母,而汉民读成[pf pfh],语法上也无太大的差异。他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别体现在词汇上,其中亲属称谓最具典型,例如:回民把祖父叫“把把”,汉民称之为“爷”;回民把祖母叫“拿拿”,汉民称之为“奶”,回民的称谓均来自维吾尔语。此外,西安回民话中还有大量词语多与宗教有关。
来自阿拉伯语的,如:抹民(伊斯兰教的信徒);穆斯林(伊斯兰教教民)。
来自波斯语的,如:板呆(真主的奴仆,忠实的信徒);邦克(宣礼,宣礼词,呼礼词);多灾黑(地狱)。
来自蒙古语的,如:吉麻眼(糟糕);卡扎(碗)。
此外,还有一些用汉语表达的专用语,也多与宗教有关。例如:先知(穆罕默德);主命(真主的命令);五功(念、礼、斋、课、朝五件功修)等。
随着近几十年来普通话的普及,西安回民话逐渐式微,使用的人数逐渐减少。一般的情况是:40岁至45岁以上的人群较多使用西安回民话,而该年龄段以下的人群,集中在6岁至25岁左右,基本上使用普通话作为日常交际工具。但是,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在选择使用哪种交际工具时也有差异。据调查,即便是年轻人,甚至包括学龄前儿童,在家庭环境中,与父母长辈交流时有少数人还能使用西安回民话。年轻人如果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主要在回访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商业活动,则较多使用方言。
然而,总体来看,西安回民话的使用人群还是在逐步减少,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普通话的普及对方言的冲击。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汉语授课的各级学校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西安莲湖区的回民小学和回民中学完全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学生在校使用方言的机会几乎没有。同时,作为学生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说好普通话,他们认为这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回坊年轻人走出回坊,他们为了自己的职业前景,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子,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基本使用普通话作为交际工具。3.随着回坊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回坊体验回坊美食、回坊文化,这就要求回坊相关从业人员在语言上能更好的为游客服务。我们发现,这些从业人员在会说回坊话的同时基本可以说流利的普通话,甚至有些人可以说简单的英语。可以说,这些因素都极大地挤压了西安回民话的使用空间。
二、西安回民话的价值
在西安回民话日益式微的今天,保护西安回民话具有极大的价值。
(一)对汉语史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回民有“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因此回民话较为保守,现在的“坊上话”有不少成分保留了古汉语的说法。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语还经常出现在回民日常的交流中,而汉民已经很少说了。
1.蒸饭
在回民话中“蒸饭”指的是“米饭”,他们也把“蒸米饭”叫作“蒸蒸饭”。“蒸饭”一词可见于袁枚《随园食单·饭粥单》中:“古人亦吃蒸饭。”
2.果子
“果子”泛指各类糕点,这种说法保存在一些历代典籍之中。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市食》中记载:“果子,皂儿膏宜利少……诸色糖蜜煎。”《水浒传》第五十一回:“朱仝抱了小衙内,出府衙前来,买些细糖果子与他吃;转了一遭,再抱入府里来。”
3.扁食
“扁食”指的是“饺子”。《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二回:“银匠说是卖扁食的王二。”清·王誉昌《崇祯宫词汇》:“翊坤宫近侍刘某,善治扁食,进御者必其手造。”除了西安回民话,陕西商州、安康、延安和绥德等地也有这种说法。
4.殁咧(殁了)、亡故
这两个词都指人去世,是委婉的说法,“殁咧”多用在口语中,而“亡故”的书面语色彩重。《水浒传》第三十四回:“今已殁了,只是星夜赶归去。教兄弟们自上山则个。”《三刻拍案惊奇》第三回:“不料隆庆年间,他父亲病殁了。”《红楼梦》第二回:“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可惜上月其母竟亡故了。”除了西安回民话有“殁咧”的说法,陕北及关中西部的宝鸡一带也有类似的说法。
5.饥咧(饥了)
“饥咧(饥了)”的意思是饥饿。《冯玉兰夜月泣江舟》第一折:“奶奶敢肚饥了,且住一会儿,等我买几个波波来吃咱。”《西游记》第五十回:“三藏道,既不可入,我却着实饥了。”
6.金铺子
“金铺子”指的是金店。可见于《廿载繁华梦》第二回:“或串同几家大大的金铺子,瞒却价钱,加高一两换不等。”这种把商店叫铺子的现象很多,例如,把卖菜的商店叫“菜铺子”,把茶叶店叫“茶叶铺子”。
7.缘法
“缘法”的意思是缘分,可见于古代典籍之中。《秋胡戏妻》第二折:“这也是你李家大户无缘法、非关是我女儿忒煞会粧么。”《金瓶梅》第二十六回:“主子爱你,也是缘法相投,你如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守着主子,强如守着奴才。”《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九回:“一花一草之微,或水或山之处,与人都有一定的缘法,丝毫不得勉强。”
8.光什汉
“光什汉”指的是单身汉,其实回民话中“光什汉”就是“光身汉”,“身”弱化变成了“什”。这种说法也较古老,可见于(《金瓶梅》第六十四回中:“你我一个光身汉、老内相,要他做甚么?”以及清嘉庆乙丑年《密县志》:“男无妻曰光身汉。”
9.腔子
“腔子”指的是胸腔、胸脯,可见于一些近代小说中。《西游记》第四十六回:“行者腔子中更不出血,只听得肚里叫声:‘头来!’”《红楼梦》第六十七回:“再有一句虚言,你先默摸你腔子上几个脑袋瓜子!”
10.陪房
“陪房”指的是嫁妆。元无名氏《符金锭》第三折:“我将这绣球儿抛下,准备着齐整的陪房。”现在生活在中亚的东干人仍把嫁妆叫“陪房”。
(二)对了解自唐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回族的形成历史具有借鉴价值
西安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方之一。据史料记载,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始,大食国就遣使朝贡,两国正式建交。当时,从阿拉伯、波斯来中国经商的穆斯林商人众多,他们沿丝绸之路到甘肃河西地区及陕西长安、河南开封。蒙古军西征和元朝建立后,大批中亚和西亚的工匠、商人、军士和文人进入中国,这些人统称为“色目人”,现在西安回民话中保留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维吾尔语、蒙古语借词就是证明。
清王朝建立后,推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省爆发了著名的回民起义。据左宗棠奏报,同治年间的回民起义结束后,陕西回民仅省城西安尚有二三万人,其余西行。甘肃幸存的陕西回民大约有六万余口。此外,尚有两千余口回民随白彦虎逃往中亚境内,这就形成了今日中亚的东干族。
西安现有回族约六万余人,主要集中在莲湖、新城、碑林等城三区内。“坊上人”指的是西安本地回民,大约四万余人,大多数以从商为主,他们既保持着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又与其他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文明进步,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西安回民话保护策略
根据上文的分析,保护西安回民话刻不容缓,具体的保护策略主要如下:
(一)国家从政策上明确普通话和方言的地位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明确方言使用的场合,加大宣传方言价值的力度。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不是要消灭方言,普通话有普通话的使用场合,而方言在不少场合也具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这两者的使用是不矛盾的。这就需要国家尽快在语言政策中明确方言的作用和地位,制定有关汉语方言的政策。
(二)努力拓展方言的生存空间
我们可在西安的回民小学和回民中学尝试进行双语教学。西安回民话中有不少俗语、俚语、谚语和儿歌,还有回民街街名的由来,回民形成的历史故事等,我们可将这些内容编入教材,作为选修课程在学校进行推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西安回民学龄儿童的方言意识。同时,家长也要正确引导,如果家庭中坚持使用方言,孩子就会对方言产生兴趣,从而保证方言的传承。
(三)利用现代化手段保护方言,加强方言文化的传播
对于西安回民话的研究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层面,研究成果不胜枚举。杨春霖发表在《西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的《陕西方言内部分区概说》一文提到西安回民将“朱出”等字读作[tf tfh]声母。王军虎编纂,1996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安方言词典》收录了一些回民所用的汉语方言词条,同时又对回汉词汇作了一些比较。张崇先生主编,2007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的《陕西方言词汇集》也收录了不少西安回民话词条。近十年来,陕西高校的一些方言专家,如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张崇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邢向东教授等多次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深入西安回坊,收录整理了大量的方言资料,这对保护回坊话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方言研究成果推广和转换工作尚不到位,这些成果的社会效应和普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现在,我们可做以下考虑:一方面,在记录西安回民话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资料的同时,还应注重记录回坊语言文化现象的完整性,记录“坊上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大量特色表达方式,言语情境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研究成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传统的方言调查方法多是采用文字和国际音标记录,最多采用录音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在调查方言时还可采用其他方法,比如,使用高像素专业相机对调查条目表示的实物或活动进行拍照。对涉及到西安回民文化现象本身(例如婚礼、葬礼、各种节日等),在获得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摄像等。对所获取的资料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保存,再通过互联网、单机软件等方式向社会公开,供大众无偿使用。
四、结语
文章研究了西安回民话的使用现状,西安回民话和其他方言一样,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处于日益式微的境地,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势在必行。保护西安回民话不仅是外界大环境的驱使,其自身的学术价值也吸引着我们,一方面它对汉语史研究极具价值,另一方面它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回族形成历史的一面镜子。
参考文献:
[1]曹志耘.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2]郭龙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生活、语言规划与语言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黄涛.语言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与保护策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孙立新.陕西方言漫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6]张崇主编.陕西方言词汇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白洁 陕西西安 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7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