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词“一同”的由来和发展

2016-03-03□王

现代语文 2016年27期
关键词:副词状语短语

□王 静

副词“一同”的由来和发展

□王 静

从历史上来看,现代汉语表限制性的时间副词“一同”最初的源结构应该是一个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一”修饰“同”,既然“一同”是由偏正短语演化而来的,那么“一同”作副词使用是从何时开始的?又是怎样从偏正短语发展而来?本文主要就此进行考察并探讨相关问题。

“一同” 副词化 隐喻

汉语中的每个词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从历史上来看,现代汉语表限制性的时间副词“一同”最初的源结构应该是一个状中关系的偏正短语,“一”修饰“同”,既然“一同”是由偏正短语演化而来的,那么“一同”作副词使用是从何时开始的?又是怎样从偏正短语发展而来?本文主要考察“一同”如何由短语演变为复合词,如何由词汇成分演变为语法成分这一现象并探讨相关问题。

一、“一”和“同”的语义衍生

《说文》:“一,惟初大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段玉裁注:“《汉书》:‘元元本本,数一之形。’于六书为指事。”“一”,其本义是“最小的正整数”。虚词“一”表“全部”是引申义,可用作副词。先秦已可见,后沿用。

《说文》:“同,合会也,从冃从口。”《说文通训定声》:“《广雅·释诂三》:‘同,皆也。’《虞书》:‘同律度量衡。’王注:齐也。《诗·七月》:‘同我妇子。’笺:犹俱也。《左文十六传》:‘振廪同食。’注:上下五异馔也。”本义是“会聚在一起”(《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如:

(1)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诗经·小雅·吉日》)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郑玄笺:“同,犹聚也。”漆沮:古代二水名,在今陕西境内。例(1)全句意为“庚午吉日的美好时光,精心挑选出一匹匹良马。群兽惊慌地会聚在一起,眼前到处都是雄鹿、雌鹿。把野兽驱赶到漆沮,这儿是天子会猎的场所。”例(2)可以理解为“在祭祀祖宗或者诸侯聚会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个小小的司仪。”

“聚集在一起”是一种群体性行为,群体性行为必定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因此“同”由本义“聚集在一起”又可以引申为“相同,一样”。如:

(3)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周易·泰天地泰坤上乾下》)

“同”由本义还可以引申为“皆”“齐”“俱”等义,先秦时即可作副词和介词使用,后沿用至今,但其介词用例不多见。

二、“一同”的历时演变

(一)“一同”的最初来源

从我们所考察的语料来看,“一同”连用最初作为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来使用。如:

(4)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春秋左氏传·襄公》)

(5)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备一同,而至于有畿田,以属诸侯,至于今为令君。(《国语》卷第十七)

(6)明乎民之无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而天下乱也。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墨子》卷三)

(7)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篇》第四)

例(4)杜预注:“一同,方百里。”“一同”与“一圻”相对举。“圻”,杜预注:“方千里为圻”,义为“方圆千里之地”,“一同”在此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一个方圆百里的地方”,例(5)同解。这并不是“一同”发展为副词的源结构,所以仅在此举例,下文不再加以讨论。例(6)中“一同天下之义”即“使天下之义一同”,“一”修饰“同”,可以释为“一统、统一”。关于例(7)“凡人有所一同”,“所”在汉语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词,在先秦时期的主要作用是位于谓词性成分前,与谓词性成分相结合,使它转化为名词性成分。朱德熙(1983)明确将这类用法的“所”字看作名词化标记,“有所一同”即“有统一之处”,也就是下句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汉语大词典》(2.0版)释为“全同、一样”。“一同”从“一统、统一”发展为“全同,一样”,经历了一个语义抽象化的过程,二者是相通的。

(二)“一同”的历时演化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表“全同,一样”义的“一同”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在句中一般用作谓语来陈述事实,随着“一同”在线性顺序上紧邻共现,“一同”的短语特性逐渐弱化,由短语向复合词发生演变。如:

(8)伏寻御服文惠太子期内不奏乐,诸王虽本服期,而储皇正体宗庙,服者一同,释服,奏乐姻娶,便应并通。(《南齐书》卷一〇)

(9)敬通雄才冠世,志刚金石;余虽不及之,而节亮慷慨,此一同也。(《梁书》卷五〇)

(10)前后二方。同是一法。用一同。亦主痈疽甚效。(《备急千金药方》卷第二十二)

(11)以外戚为河内太守,进爵任城侯,威仪一同刺史。(《魏书》卷八九)

(12)其种柳作之者,一尺一树,初即斜插,插时即编。其种榆荚者,一同酸枣。(《齐民要术》卷第四)

(13)又见甘凉瓜肃,雉堞雕残,居人与蕃丑齐肩,衣著岂忘于左衽。独有沙洲一郡,人物风华,一同内地。(《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五)

上述各例中,“一同”已经基本形容词化了,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其动词用法的留存,如例(11)~例(13)。例(12)中的“一同”指的是“种榆荚的方法与种酸枣”相同,“一同”可以理解为“与……相同,与……一样”。

同期,“一同”仍然可以作及物动词,后面带体词性成分。如:

(14)既而为将麻秋所鸩,临死,谓健曰:“关中周汉旧都,形胜之国,进可以一同天下,退不失保全秦雍,吾死之后,便可鼓行而西。”健从之。(《魏书》卷九五)

(15)吾少离荼毒,百艰备尝。于丧乱之际,遂为此方所推,才弱智浅,不能一同河右。(《晋书》卷八七)

例(14)和例(15)中,“一同”之后分别带宾语“天下”“河右”,“河右”是“河西”的别称,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一同”在此义为“统一”。

实词发生副词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进入状语位置,据相关史料记载的语言事实看,“一同”自魏晋六朝起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可以出现在谓词性成分前。如:

(16)宜从荡宥,许以自新,可一同放遣,还复民籍。(《南齐书》卷四)

(17)于是大开赏募,投身赴义者,一同登京城之科。(《宋书》卷一)

(18)可曲赦湘、巴二州,凡厥为贼所逼制,预在凶党,悉皆不问,其贼主帅节相,并许开恩出首,一同旷荡。(《陈书》卷二〇)

(19)金刃重,速剪马牛毛。二件一同烧作末,敷之血止自然消,皮血便坚牢。(《全唐五代词》卷二)

例(16)和例(17)中的“一同”分别对动词“放遣”和动词短语“登京城之科”起时间限制作用,《汉语大词典》(2.0版)援引了例(17),释为“一齐;一起。表示同时”,我们对魏晋南北朝的语料进行了检索,仅发现这2例。例(18)、例(19)是隋唐五代的用例,例(18)中,联系前后文,“其贼主帅节相,并许开恩出首,一同旷荡”大概的意思是“对其统帅将领,一并开恩,同时宽宥”,“一同”修饰光杆动词“旷荡”。例(19)阐述的是在“金刃重”的情况下的处置方法,“如果为兵器所伤很重的话,立刻剪下马和牛的毛,将二者一齐烧成粉末,然后外敷止血,这样皮血就坚牢了”,“一同”修饰述补短语“烧成末”。可见,从魏晋开始,“一同”出现在句中状语位置,但一直到隋唐,“一同”的副词用例极少,占强势地位的是“一同”的形容词用法。

宋代,副词“一同”的用例有所增加。如:

(20)对柳鸣琴,凭花制锦,小试一同谈笑。(《全宋词·陈著》)

(21)一同笑,饮千钟。兴何穷。功成名遂,富足年康,祝寿如松。(《全宋词·晏殊》)

(22)回到河中府,有一长者姓王,平生好善,年三十一,先丧一妻,后又娶孟氏。前妻一子,名曰痴那;孟氏又生一子,名曰居那。长者一日思念考妣之恩,又忆前妻之分;广修功果,以荐亡魂。又与孟氏商议:“我今欲往外国经商,汝且小心为吾看望痴那。此子幼小失母,未有可知,千万一同看惜。”(《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3)臣昨日尝具奏札子,千冒圣聪,欲乞先次般妻男云一房来行在,臣今欲乞尽数勘契一同来行在居住。(《奏乞般家属札子》)

以上各例中,“一同”均置于动词或动词短语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同时性。例(22)的大意是“王姓长者与妻子孟氏商议在他离家经商期间,要对痴那(前妻所生之子)和居那(孟氏所生之子)两个儿子一齐好好看护照料”。例(23)是岳飞写于拜枢密副史之后,也就是罢兵权以后乞搬家的札子,“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即当时的临安府,札子的大意是“他头一天刚上了札子,请求让妻子和岳云一房搬来临安,第二天他再次上札子,希望把全家老小尽数都搬来临安居住”,显示了岳飞当时一种无奈的心态。至此,“一同”已经是典型的时间副词了。

到元代,副词“一同”开始大量运用,其后的谓词性成分趋于复杂。如:

(24)把这厮拿住,一壁等三兄弟来,俺一同的问这厮。(《全元杂剧·无名氏·刘玄德醉走黄鹤楼》)

(25)念小生贫寒之际,以荆钗为聘,遂结姻亲。临行又蒙岳丈接取母亲妻子一同居住,仍赠盘缠赴京,得了头名状元。(《全元南戏·柯丹邱·荆钗记》)

(26)院子,请太婆,叫春儿请三娘,一同出来赏玩。(《全元南戏·刘唐卿·白兔记》)

(27)主公请坐,待众将来全了时,一同庆功饮酒。(《全元杂剧·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

(28)大哥、二哥,咱一同接孩儿去来。(《全元杂剧·关汉卿·状元堂陈母救子》)

例(24)是副词“一同”的有标用法,我们在元代的语料中共发现这样的用例4则;例(26)~例(28)中,“一同”分别修饰连动短语、动词性的联合短语及兼语短语。随着“一同”在句法环境中经常处于状语位置,句法功能趋于充当状语,语义不断虚化,“一同”的副词用法逐渐稳定,形容词用法减少。

与此同时,“一同”的另一个义项“偕同、连同”义也在同期的语料中出现:

(29)今日俺夫人大慈寺中烧香去,左右,收拾轿马,一同小姐随侍夫人走一遭去来。(《全元杂剧·李唐宾·李云英风送梧桐叶》)

“一同小姐随侍夫人走一遭去来”指的是“在旁伺候的人偕同小姐跟随夫人去大慈寺烧香”,“同”在此作介词使用。据《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介词“同”和它的宾语一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所旁及的对象,可译为“与”“和”“跟”,或仍作“同”。“一同”的这一义项在明清有所见,但与“一同”的副词义相比,使用频率较低。

(30)胡大郎便对小道人道:“只差半子,却算是小师父输了。小师父莫怪!”忙忙收起了利物,一同众人哄了女棋师妙观到肆中,将利物交付,各自散去。(《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31)袭人只得唤起两个丫鬟来,一同宝钗出怡红院,自往凤姐这里来。(《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明清以后,“一同”的副词用法得以巩固。如:

(32)当下王伦叫小喽罗一面安排酒食,整理筵宴,请林冲赴席。众好汉一同吃酒。(《水浒传》第十一回)

(33)张都管走出门外,叫了兴儿一同进去见郑指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

(34)白脸儿狼说:“你老万安!这点事儿了不了,不用说了。”说着,二人一同出了店门,顺着大路就奔了那岔道的小路而来。(《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35)苟观察带了大少爷到杭州就亲。喜期过后,回门、会亲,诸事停当,便带了大少爷、少奶奶,一同回了南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七回)

“一同”的副词用法沿用至现代汉语中。如:

(36)旅葡华侨华人多为浙江人,他们为能在春节前夕看到来自家乡亲人的表演万分高兴,有的华人家庭几代人一同前来观看,纷纷赞扬艺术家们的表演带来了家乡的亲情和祖国的关怀。

(37)1月13日,两姐妹及其嫂子因患呼吸系统疾病一同住院治疗。两姐妹的兄长在她们住院治疗前不久死亡。

三、结语

副词“一同”的演变在句法上表现为:“一同”从先秦开始连用出现是谓词性短语作谓语,随着使用频率的上升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一同”由短语演变为复合词。自魏晋南北朝起,其句法功能发生变化,“一同”开始出现在谓词性成分之前作状语。经唐宋至元代,“一同”的副词地位得以稳固,以作状语为主,作谓语极少。语义上,“一同”由“一统,统一”隐喻引申为表“全同,一样”,进而发展为表示“同时(做某事)”,实词的性质不断弱化,由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言成分逐渐演化成一个意义较虚的语言成分。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陆俭明,马真.关于时间副词[A].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朱德熙.自指和转指[J].方言,1983,(1).

(王静 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 200135)

猜你喜欢

副词状语短语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状语从句热点透视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
《健民短语》一则
状语从句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