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宅”: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6-03-03李冲
李冲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大学生的“宅”: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李冲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当今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宅”现象相当普遍,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大学生“宅”现象的出现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学业的发展及高校舆情引导带来不利的影响。“宅”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学生缺少合理的学习生活规划和大学生生活经历的不良影响等三个方面。高校应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观等措施积极应对,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宅”现象生活方式规划网络观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6.009
近年来,“宅”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普遍的一种生活状态,它给新时期尤其是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带来许多挑战。如何正确看待并科学引导高校中的“宅男”、“宅女”们健康地学习生活,是当前高校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
“宅”是“御宅(族)”的简称。该词源自日本,最早是指过度沉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而足不出户的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宅”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发生了某些变化,逐渐成为网络时代流行生活的一种代名词。大学生的“宅”,主要是指学生除处理一些必要事务外,其他时间则呆在宿舍,并以上网、玩游戏、看电影、读书、绣十字绣、睡觉等方式打发时间,而不愿出门参加社交活动的一种生活状态。
据调查,国内一些高校多达84.8%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多少有点“宅”[1]。“宅”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但现实生活中“宅”对大学生的影响却是弊大于利。因为大部分大学生“宅”得并不健康,他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缺乏身体锻炼和社会实践,不愿与人交往,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宅”现象引发的一些问题
(一)影响了大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而大学生经常“宅”在宿舍远离运动,势必对自身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据《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介绍,当前大学生的体质还不如中学生。大学生的耐力素质在持续下降,在每年的耐力测试项目中都会有许多大学生晕厥在场地上。由于经常“宅”在宿舍,缺少体育锻炼,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不仅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甚至会产生一些疾病。例如,长期久坐会产生鼠标手、肥胖、腰椎和颈椎病等疾病;毫无规律的作息习惯,易导致生物钟混乱,引发神经衰弱;长期饮食不规律,饿了吃泡面或者叫外卖,会引起营养不良,而不卫生的饭菜则会导致肠胃疾病。长久盯着电脑、手机屏幕看网页、视频或玩游戏,视力和听力则会遭到损伤。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 妨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
长期将自己“宅”起来是不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除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外,“宅”在宿舍的大学生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尽管他们有交往行为,但他们的交往也是一种网络虚拟空间上的交往,而与现实社会沟通交流的机会逐渐减少,现实世界中的交际能力逐渐遭到削弱,从而导致社交能力退化,产生社交恐惧和交流障碍,变得不愿甚至害怕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空间,慢慢成为社交缺失人群。另外,大学里的“宅男宅女”们的生命是和网络息息相关的,他们一直泡在网上,频繁使用的也是网络用语和网络符号标识。尽管在网上常常侃侃而谈,而一旦到了现实中却不善言辞,因为他们疏于日常交往中的语言,从而出现现实沟通和交流的语言障碍。长此以往,会导致诸多心理或精神问题,比如人际交往障碍、自闭等,这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阻碍了大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在一些大学,逃课已成为校园里的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成为一部分大学生追捧的“新时尚”。学生之间流传着“没有恋爱和逃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的“信条”。逃课的原因有很多,而“宅”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这些大学里的“宅男宅女”们习惯于窝在宿舍,仅仅是为了看完一部连续剧或打完一局游戏。久而久之,“宅”带来的“懒惰”成为了一种习惯,逃课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难怪有的大学生说“只要胆子大,每天都没课”。尽管有时候这些“宅男宅女”们会去教室上课,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以另外一种形式把自己“宅”在手机里上网。大学生正值汲取知识的最佳年龄,大学里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所传授的知识都是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求生之道,如果大学生因为“宅”而不能及时有效地学习到这些知识,那么岂不是重蹈了“包氏父子”的旧辙。
(四)加大了高校舆情引导的难度
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观测点。因此,高校的宣传部门都肩负者大学生舆情分析、监控和引导的责任。大学生因为“宅”而经常将自己封闭在虚拟的世界里,很少参与学习和学校活动,这就会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宣传部门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的难度。另外,“宅”现象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尤其是网络上的自我意识极大地增强,他们往往是网络上的主人,面对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和事件积极发声、踊跃跟风,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社会意识却变得相对淡薄,有时还会以讹传讹,不分青红皂白妄加评论。这对高校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不能通过网络评论知道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也就不能有效地加强舆情引导。
二、大学生“宅”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无可否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是大学生“宅”生活现象发生的重要基础。现代网络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各种丰富的资源,极大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还避免了因接触不必要的人或处理额外的事情所造成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作为信息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时机,在许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上网是他们的首选与必备功课,网上购物、网上交友聊天、网上订餐、网上影院……。可以说,丰富的网络资源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带来了很多乐趣,但同时也使一部分主动性差、生活较懒惰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网络依赖”心理,在他们看来,既然一切可以网上解决,那又何必出门呢?于是,“宅”在宿舍就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与此同时,由行业细化所带来的物流业及校园服务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在有限的封闭空间内生活成为了可能。“顺丰”、“中通”、“申通”等快递公司校园业务的开拓使快递成为许多大学生购物的代步工具;“肯德基宅急送”等餐饮外卖业务的开展为大学生的一日三餐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其他如校园洗衣房、水果摊等也为大学生提供近距离甚至上门服务。于是,在有电话有网络的时代,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几乎可以获得任何自己需要的生活物资与服务,这一切都为他们“宅”在宿舍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缺少合理的学习生活规划
虽然网络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大学生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它们同样也需要花费时间成本:网络不可能自动搜索出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快递上门送货亦需要在相应的时间段内有人接洽,而大学生这一群体恰恰拥有大把空闲时间,并可以长时间在固定地点(宿舍或家中)上网或等待快递。究其原因,在于当前很多学生生活上规划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课余生活单调,时间使用效率低,从而为“宅”生活提供了“时间保障”。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到自由度相对较高的大学后,大学生猛然跨入一个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在这里,没有排的满满的课程表,老师也经常会在考前划出范围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复习,这对一些大学生来说,一大把时间是空闲的。同时,自小就受应试教育培养的他们,很多人没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即便是在刚入学时参加一些学生社团及活动,但在大学兴奋期与新鲜感过后就失去了继续参与的动力,因此,大学生常因学习压力与动力不足而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课余时间也因规划不当而无所事事、生活散漫,故而“宅”在宿舍上网或做其他事情就成为他们打发时间的“最佳选择”。
(三)生活经历的不良影响
当下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是家庭的核心,过于优越的生活环境,养成了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的个性。“懒”是他们普遍具有的缺点,在家时,日常的生活琐事基本由父母包办代理;而到了大学,在生活习惯惯性作用下,便倾向于采用处理日常事务的“便捷”方式,例如把脏衣服交给洗衣房,一日三餐直接叫外卖,日常生活用品直接在网上购买,从而能够使他们“宅”在宿舍。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们“从小到大在家都是一个人玩,养成了自娱自乐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更加偏爱一个人的安静氛围”[2]。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虽然也有与人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但或是因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或是过于单纯而对人际交往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抑或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与方法,他们都会多多少少地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受挫能力不高的他们面对这些问题时下意识地选择“逃避”,很多人就开始将现实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交给了虚拟的网络,于是,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或网站就成为满足他们社交需求的重要阵地。当然,也有很多“宅男宅女”,并不是因为交际障碍,而是因自己向往一种简单、独立地生活方式而选择了“宅”。
三、大学生“宅”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观
解决大学生“宅”的问题,首先应当帮助大学里的“宅男宅女”们树立科学合理的网络观。一是帮助他们理性地看待网络,不仅要让他们看到网络在获取知识、生活服务等方面的便利,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过分依赖网络的一些危害;二是帮助他们看清网络世界的虚拟本质。要让他们明白网络仅仅是虚拟世界,很多东西都是虚幻的,与现实世界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沦为网络的奴隶,则会被虚拟世界所异化,逐渐脱离生活,甚至被边缘化。
(二)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生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宅”现象的产生很多源于学生人生缺少规划,自我控制能力差,从而产生过一天算一天的混日子心态,宁愿窝在宿舍打发时间,逃避现实生活。因此,大学首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有奋斗的目标,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奋斗的动力。其次,大学要提高学生运用网络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控制网络,而不是受网络的控制。培养学生辨别网络信息和抵制虚拟世界不良诱惑的能力,努力做到在网络世界里来去自如,成为网络的主人。再次,大学要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大学要让学生意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这些“宅男宅女”们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提升自我约束的能力,实行自我监督,合理规划时间,逐步将闲散的宅居时间调整转化为高效集中的学习时间,进一步引导他们选择和养成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学风、教风建设,培育浓厚的学习氛围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是其方式较中小学更为自由,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可以让学生了解大学阶段所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让大学生对其须学课程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理性认识,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紧迫感,进而形成学习的动力,这样能督促他们有效、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规划大学生活。“学风的基础是教风,没有良好的教风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风”[3]。老师的教学风格及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关系,“很多同学认为,老师讲课没意思、很乏味是‘宅’现象的主要原因”[4]。可以说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同时也是能否激起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加强教风建设,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也应成为当前高校的当务之急。
(四)丰富高校课外活动,调动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课外生活单调也是导致大学生选择“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校园活动大多呈现出形式化、程序化的特点,致使很多大学生因缺乏兴致而产生“参与倦怠”。因此,大学课外活动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学生展开,并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创新,以多样化、多元化的特色吸引学生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5],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为大学生提供与人进行交往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将其从家庭中的“核心”身份转变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改变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故而,各大学应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宿舍、走出校园,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使之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开拓思维,充实生活。
(五)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
宿舍是“宅男宅女”们的主要“根据地”。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群体形成优良学风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大学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宿舍文化建设应该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高校首先应当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将建立平等、友爱的舍友(同学)关系作为大学新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形成“宿舍共同体”的概念,以促进舍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防止大学生因逃避与他人交往而过分依赖网络带来的虚拟世界。同时,学校也可以宿舍联谊、竞赛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将课外活动搬到宿舍(区)举行,以加强宿舍间的了解与合作。例如,针对很多女生之间流行绣十字绣的现象,学校相关部门可以据此组织学生展开十字绣竞赛、十字绣展览等活动以活跃宿舍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六)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引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宅男宅女”们过度依赖网络的特点,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对学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以校园论坛为例,它因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心声等特点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大学生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的重要网络平台,对其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宅男”“宅女”来说,校园论坛更适合其生活方式,因而也就比其他教育形式更易为他们所接受,其效果也更为明显。具体来讲,校园论坛主管可以设计一些程序,对那些登陆时间过长的学生提出警告,使其产生心理暗示;也可以经常组织、撰写一些引导学习、生活的帖子;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论坛上展开对“宅”现象的讨论,使之在各抒己见的争论中对“宅”的利弊形成全面、理性的认识。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有效工具,发挥其舆情引导的功能,指引学生形成正确、合理地生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面对现代生活方式对学生管理带来的种种冲击,面对大学生“宅”现象这一既成事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既要看到是形势所趋,更应该积极应对,努力转变管理理念,探索管理新方式,形成新思路,引导学生摆脱消极因素的影响,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
[1]沈燎,张益斌,楼仁功.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7):50-52.
[2] 约85%大学生寒假“宅”在家里,部分升级被窝男[N].中国青年报,2010-2-5.
[3] 杨礼香,江月玲,王正询试论专业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2010(3):91-93.
[4] 大学里的“宅”一族[N]. 每日新报,2009-10-29.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25.
(责任编辑:刘新才)
On the Problems,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the “Residenc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Chong
(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China)
Nowadays on campus, the “Residence” phenomenon is so universal that it has become an issue tha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to face in dealing with work related to their students. The “residenc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bring adverse effect to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Residence” phenomenon li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festyle, students’ lack of planning their study and lif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ir life experiences etc. In this ca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hould take positive actions such as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set up scientific view of network and so on to lead their students to grow in a healthy way.
“residence” phenomenon of student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way of life; plan;network view
2016-03-03
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舆情引导视角下大学生政治信仰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376)
李冲(1982—),男,山东单县人,历史学硕士,江苏师范大学研工部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455
A
1005-5843(2016)06-0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