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预习批注,优化语文教学
2016-03-03叶小路
◎叶小路
利用预习批注,优化语文教学
◎叶小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之前的自主学习活动,课前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听课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成果,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运用各种批注方法,对文中的字词、插图、疑问以及文章的“留白”处进行批注圈点,使课前预习变得更扎实、更有效、更高效,以期对语文教学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
批注在中国古已有之,唐代就出现了对诗的评点,金圣叹、李贽、张竹坡、胭脂斋等人可谓是“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批注式阅读”的突出特点是“意随文生”,即批注随文本而生,在语文教学中即以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领悟为出发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的自主学习活动,课前预习的效果是影响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方法进行课前预习。批注方法主要分为符号式批注和文字式批注。符号式批注主要是通过各种符号在文中作出标注,文字式批注即通过精炼的文字在文章中作出批注,主要包括体验式批注和赏析式批注。学生正处于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的时期,更需要教师讲授合适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应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批注方法,力求发现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为学习新课文扫清障碍。学生预习得好,才能使学生和教师“学得愉快,教得轻松”。
一、对文中字词进行批注
作家在写作时十分讲究“炼字”,唐代诗人卢延让有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字”、“两句”皆是神来之笔,传神地勾勒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批注时,要抓住重点字词,勾画圈点,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外之意。
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腼腆”是连绵词,因此,这堂课的预习作业之一可以设置成:借助字典弄懂“腼腆”一词的特点,并积累五个结构相同的词语,将这些词语批注在文章右侧的空白处。这样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积累字词的特点,同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又如《榜样》一文中,多次出现“榜样”一词,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语境,所以课前预习作业可以设置为:找到文中出现的几次“榜样”并分析其含义,批注在词语的旁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不同感情。这样的设置把握了文章的主线,使得学生在批注时能够以点带面,把握全局。
二、对文中插图进行批注
语文课本中除了有生动形象的文字,还有引人入胜的插图,这些插图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情景交融中进一步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江苏盐城市实验高级教师陈珊在讲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之前,利用文章配的插图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并批注在插图的旁边。学生面对司马迁在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发愤写《史记》,不由得心生敬佩。又如《灯光》一课的插图包含了很多信息,课前预习批注可以这样设置:通过文中的插图,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结合插图和文章内容思考,八路军战士为什么要点火柴看书?将自己的想法批注在插图的旁边。通过这样的课前批注,学生能从插图中看出八路军战士对知识的渴求,即便战火纷飞也无法阻挡年轻人的学习热情,两位战士都露出了开心的神色,这与战士为革命牺牲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对学生的情感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进而使他们产生珍惜学习机会以及敬佩革命战士的强烈情感。
如果只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进行赏析评价,对于学生而言就会稍显枯燥,但结合文中的插图,就会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由一幅幅插图来进行想象批注,还原文中的情节,用自己的话将文章的情节表述出来,这种“生动”的预习,训练了学生理解文意和复述文章的能力,感中有悟,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三、对文中疑问进行批注
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疑问的过程,学贵有疑,质疑本身就是对文本的探索和挑战。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运用批注法发现疑问,并以此为切入口展开有针对性地教学,就能打开阅读和教学的新思路,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批注的意识,最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花林语文教师李利玲在指导学生自主批注《金色的鱼钩》时,全班有接近86%的学生对最后一句“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提出了质疑:明明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怎么还会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样的表述是不是病句?前后是否有矛盾?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学生渐渐明白了,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凸显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此时李老师引导学生对最后一句展开专题批注:“同学们,此时此刻,看着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把它写在插图旁边。”又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针对文中的最后一句“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老师可以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引导学生批注:青蛙为什么睡着啦?是因为他贪睡吗?还是太冷了?请批注在文章的末尾处。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地理解文意。
四、对文中“留白”进行批注
接受美学重要理论家,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空白点”、“未定点”、“隐含的读者”等几个非常著名的接受美学概念,他认为,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都需要由学生充当“隐含的读者”,由学生的阅读活动来还原空缺的意义,同时赋予崭新的意义。这就像中国画传统技法中的“虚实相生”理论,“虚”即“空白点”,就是作品之外的东西。对于阅读文本来说,阅读者就应通过文本中的“空白点”读出文本之外的,甚至连作者都没有预料到的意义。很多作家在写作时常会设置悬念,或者在结尾处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未尽”,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这种“留白”使得文章具有别样的吸引力,引人深思。正所谓“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鱼游到了纸上》,文中插图正是众人围观赞赏青年画画的场景,画中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文中重点描写了小女孩的赞叹,对其他人只用了“大家纷纷称赞”一笔带过。因此,在批注时,就可以于插图上,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想象他是如何夸赞青年的。把这些批注在插图的旁边,就是补白法批注。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是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奠定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落实素质教育践行语文新课标的关键之一。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前预习作业时,要注意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批注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批注式阅读能力。只有学生真正地掌握了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说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扎实、有效、高效的语文教学。
(叶小路浙江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