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
——以老舍《济南的冬天》为例
2016-03-03敖欣欣
◎敖欣欣
网络环境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
——以老舍《济南的冬天》为例
◎敖欣欣
如今,网络早已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出路,借助网络环境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本文将以老舍《济南的冬天》为例,浅析网络环境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过程,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的课文。为老舍先生于1931年初所作。本文,笔者将尝试用网络环境的优势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分析该篇课文的教学实践。具体如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朱自清眼中,江南的春天,朝气蓬勃,多姿多彩,花木争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郦道元的笔下,三峡的四季,色彩鲜明,动静相宜,欢快明朗,令人感同身受。那么,老舍先生眼中济南的冬天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他曾在《济南的秋天》中说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看上帝赐给了济南怎样绝妙的景致,竟令作者那样心醉神迷。
展示:PPT展示朱自清《春》、郦道元《三峡》两篇文章中有季节特色的文句。
二、检查预习
(一)了解作者
展示:链接关于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等的网页(先由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自己在网上所查到的相关情况,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在PPT中展示部分重点内容)
(二)整体感知
1.展示:PPT展示冬景图,让学生对冬天先产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2.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①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PPT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在学生自由朗读结束后展示)。
②教师范读,共同体会朗读的情感把握。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朗读本课的方法:语速较缓、语调温和、读出喜爱之情等。
③学生展示读,可采用自由竞争或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展示:在多形式朗读环节,链接一曲班得瑞的钢琴曲《初雪》贯穿整个环节。通过这段音频的播放和欣赏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加深学生对冬天的视听感受。
3.整体把握,理清全文脉络
要求学生默读,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A.可从不同角度,简要描述对全文的总体印象。
B.你认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征是怎样的?
C.文中具体描绘的景物有哪些?
参考: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文章先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个画面:阳光下的济南、雪后的山景、济南冬天的水。(以上问题学生可自由发挥,有自己见解即可)
教师小结: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知,我们可明确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深入文本
(一)赏析精彩片断
1.再次听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写法的独特
展示:链接优秀朗读范文音频,学生跟读。
问题: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展示:PPT上放映济南冬天的山、水、城、雪等图片,在学生欣赏图片的基础上使其明确自己的见解,喜欢的理由尽可能详细且对自己喜欢的段落需要熟读成诵。
2.品读感受,揣摩作者优美、平实的语言特点及其独特的抒情方式
教师示范:
①“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明确:该句有与老天爷商量的口气,表面写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则是赞美小雪过后济南小山的秀美。“太”字,则使赞美之情完全流露。
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紧扣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万里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湛蓝湛蓝的,才像块“蓝水晶”。
(教师范结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自己喜爱的语句,每组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在热烈的讨论中品味文本。)
3.教师小结
作者在描绘济南冬景时,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喜爱与赞美,那山、那水、那雪、那阳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整片作品带有一种悠长、绵远的味道。
四、拓展延伸
展示:PPT展示多幅最切合济南冬天的雪景图,以及师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冬天的诗文。
通过图片展示让整个课堂充溢着冬天的气息,从视觉及文学的角度使学生再次形象生动地感受济南冬景的美妙。
环境:播放班得瑞的钢琴曲《初雪》或《雪之梦》。
通过音频调动学生的感官。此情此景,学生更易进入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和口语表达的结合。(进行多方位,多感官的刺激,创设恰当的学习环境,这正是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
内容:布置作业——当导游。
师: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根据整堂课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要给从未到过济南的人介绍济南冬天的特点,你准备怎样解说?请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文本大胆尝试。
(该环节重在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备的写景散文。笔者尝试摆脱教材作为唯一教学内容的限制,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等),将其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以期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但在此强调,笔者并未完全否定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没有完全肯定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依靠视觉、听觉获取的知识占知识总获取率的94%,视觉组合使用的效率远远大于单项媒体的运用,单一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疲劳,而多种方式交替刺激有利于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1]因此,笔者认为,恰当的将网络贯穿于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本文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来完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敖欣欣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