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大策略让教材与教学“不失联”

2016-03-03吴宝席

新课程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失联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

□吴宝席



四大策略让教材与教学“不失联”

□吴宝席

【摘要】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无论教材编写者考虑得多么周全,呈现于师生眼前的材料多么丰富,设计得多么完美,教材的滞后性、静态性、单调性都是客观的、现实的。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教材”存在错误的认识和解读,从而造成机械、固执、按部就班地死教教材,致使教材与教学相“失联”,课堂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机活力和魅力。如何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使教学载体丰富、鲜活、灵动起来,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和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教师;学生;失联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凭借和抓手,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但新课程的教材观指出,教材只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和学的材料,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是为师生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一种课程资源。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师生借助教材“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交往,在互动交往中,创造新经验,建构新意义。所以,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就必须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处理教材,保证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学习,有益于学生发展。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却死抱教材不放,教死书,死教书,书教死,教材与教学“失联”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而造成教学似一潭死水,枯燥而乏味。如何让静态的教材与开放的课堂“不失联”,是广大教师亟待解决和探索的课题。

策略一:增添——让教材与社会 “不失联”

教材不只是课本,课本只是教材的核心部分。社会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一本永不过时的“活教材”,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虽然力图使教材与社会发展相贴近,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把社会发展中的信息、知识、事件等融入到教材中,但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热点、焦点事件瞬间更替,无论教材编写者考虑得多么周全,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材料多么丰富,教材的滞后性、静态性、单调性都是客观的、不可否认的,任何版本的教材也不可能适应所有地区、所有学生学习。其实,大多教材内容永远都是已经发生了的社会历史。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知识不断增加和丰富,能力不断增强和提高,这就决定了教材永远都是“过时”了的课程资源。相对固定的教材与发展着的社会永远都是“失联”的,只有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添、补充、丰实,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单调性,教学也才能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和可信度。

在课程实施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教育资源,都可称作课程资源,都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都应该为教学所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改造,善于打破教材的局限,重视教材外延的拓展,跳出教材的狭隘视阈,从思维定势的“此山中”走出来,来到“外面的世界”,或者说从更高的学术平台俯瞰教材,思考问题,发现教材中可补充和利用的空间,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尽可能让一些更能说明问题、更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性资源成为“教材”的必要补充,服务于教学,使教学更有说服力,更具时代性和真实感。教师只有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善于把“大社会”引入“小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学才能高效。

社会处处是教材,教师要留意社会发展中的点点滴滴,整合社会资源,将新鲜材料、新近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乡土资源等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去,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教育基地、文化遗产等各种丰富的自然、历史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学习制作、设计各种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等等,实现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拓宽文本内容,让教材变得丰富、厚重和鲜活起来,既丰富教材的主旨,又统一文本的内涵,使知识超越教材,使教学超越课堂,让教学更能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和收获,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丰厚和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否则,就本论本、就教材而教教材的课堂教学必然会死气沉沉、干瘪无味。只有善于对教材进行合理、合情的增添,才能走出“死教教材、教死教材”的藩篱,让教材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让教学变得精彩,从而赢得学生的喝彩。

策略二:重组——让教材与学情 “不失联”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所谓“教教材”就是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忠实地、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地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这种“教教材”的行为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确切地说是“传递”,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反映的是“以本为本”的教学观,很少考虑教材知识和逻辑是否周延,结构体系是否科学,内容呈现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等。“教教材”是泛化的学科观反映,是对教材功能的错误定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化、模糊化处理。所谓“用教材教”则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借助教材载体,灵活地处理课程与教学,把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加以利用的教学行为,是一种忠实于实现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其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关注的是教学的规律与有效性。教材是相对不变的,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却是千差万别,所以,教师必须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因材施教。

教材不是圣经,而是体现课程标准的一种载体,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服务的一种材料,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教学载体。而各地区、各学校、各班级的学生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现实、生活经验现实和思维发展现实,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组织合适的教学内容,安排合适的教学活动,优化配置教学资源,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流程。教师不能把教材当圣旨,不要过于崇拜教材,而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调整教材,“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主要参考资料,但它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的作用是为课程实施服务的,是落实课程标准所编写的参考资料。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在认真研究教材和调研学情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可以把下一单元、下一章节的内容调到上一单元和章节中,把这一教学主题调整到另一节课上进行教学。先讲哪一部分,后讲哪一部分,先是感性认识还是先是理性认识等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设计,重组教材内容,从构教材体系,善于打破教材顺序和固定安排,使教学更适合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对教材有个宏观的把握,对一册教材的内容、目标、体系进行研究,明白如何如何承上启下,要善于“转化”教材,即要易化、深化、活化教材。因为,文本教材仅是“范例”,只是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凭借,其本身在反馈、调整等功能设计上是有缺陷的,要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讲授技巧,使教材上所讲的知识变得更系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就是“易化”。课本,通常面向全国或全省选用,体现了“一般性”,却难以照顾“特殊性”,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标要求和自己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对教材进行调整,优化组合,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化”和“活化”,使教材与学情“不失联”。

当然,对教材进行重组,对内容“前”与“后”的联系,要科学合理,要在充分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要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相适应,不能跨越学生不能承受的生理或心理基础及当时的教学实际,更不能为了盲目节省教学时间或者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压缩教学内容,否则也是贻害无穷的。

策略三:创生——让教材与生成 “不失联”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不仅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过程的适时调控和对学生学习方向的正确引领上,更表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自如驾驭和创造性举措上。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真实、不精彩的课堂。生成是课堂教学的本然和本味,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是对预设的超越和发展。预设体现尊重文本,而生成体现尊重学生,面向实际;预设反映教师功底,而生成反映教师智慧和学生需要;预设精湛有助于方便教师施教,是生成式教学的前提条件,而生成更有利于学生学,有利于满足学生需要,是教学的本质回归。课堂是师生心灵碰撞的阵地,是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场所,是师生之间生命对话的舞台,真实性、生活化、生成性才是它最理想的境界。课堂不是教堂,教学不是念经,教学是教师课前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碰撞、对话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心中时刻装着学生,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机智应对课堂生成,使教学资源与课堂生成“不失联”。

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绝对服从、屈从于教材的要求和安排,而是定位于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教材无论编制得多么出色,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创生的载体。课本是教材,学生的真实想法、课堂上随时出现的“节外生枝”也是教材。新教材使教学过程中可支配和延展的因素增多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了,这给教师以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教材是静态的,而课堂是动态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中的即时性信息加以处理,创生教学资源,使教学更有创意地、更有实效地呈现学科课程内容,更有效地呈现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崇拜教材、迷信教参,而应以“新课标”为依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动态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创生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因而教学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增多了,会随时生成超越教材内容、教学预设的丰富性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使教学既基于预设,又超越预设,把种种“即时性信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和运用,抓住并经营好那些“生成性资源”,在有限的时空里开拓无限的时空,让教材变得鲜活,使课堂教学体现动态生成的形态。

然而,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紧抱预设不放,不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不善于对自己的课堂预设大胆地“破”,当然也就没有对课堂生成大胆地“立”,错失了一个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机会,使许多鲜活的资源被搁置、被浪费了,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由教师来灵活调整,出现新的、超出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多样性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生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动态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必须摒弃过多、过死的预设,要根据现实的教学实际,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善于把握生成的契机,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使课堂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策略四:勾连——让教材与生活 “不失联”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无论怎样处理文本教材,都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相对接,与学生正在过着的生活相勾连,使教学与生活“不失联”。否则,教材和教学就失去了信度、效度和生命活力。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为开发生活资源以及倡导“生活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内容与鲜活的学生生活、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带入社区,带入工厂等,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体验、感悟的客体,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自主的发展。

所以,课堂教学应从现实生活出发,开发和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他们生活世界进行不断的感悟、理解,关注学生知识的丰厚、能力的提升、态度的生成、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建构他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可以盘活课堂,课堂也应该精彩生活。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真实生活的课堂教学,才会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教学才能精致、精彩。无论哪一门学科,若把课程局限在校园的围墙内,把学生规定在刻板的课堂中,把内容限定在滞后的教材里,学生的课程空间便会过于狭窄,课堂教学也就会丧失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也因此会成为脱离生活的乌托邦教育。新课程的开放性,既包括教材内容上的开放,又包括课堂时空上的开放,也包括教学主体的开放;既包括勾连课外社会生活资源,又包括勾连学生现实的生活资源。这样,才能使教材鲜活而富有时代气息,才能让课堂教学漾起闪光的情感涟漪,提高了教学的可信度和有用性。这就需要我们敞开课堂,勾连生活,把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学生中发生的正反面事件等适时地融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味、感知、分析,使教学有人性、有灵性、有魅力。

增添——让教材变得厚重;重组——让教材变得科学;创生——让教材变得鲜活;勾连——让教材与生活链接。教师要正确地解读和使用教材,恰到好处地开发教材,使教学和教材不“失联”。但对教材的增添、重组、创生、勾连要坚持科学性原则、辅助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不仅要依据课标要求,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流程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不能画蛇添足,要防止教学内容定位的“虚化”,教学内容选择的“泛化”,教学内容组织的“浮化”,教学内容延伸的“表面化”。

(编辑:胡璐)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7-0091-03

作者简介:吴宝席,江苏省徐州市,中学高级教师,徐州市学科带头人,现就职于江苏省沛县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失联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
怀念一台机器人:2月12日,“机遇号”火星探测器被宣布永久失联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欧俄探测器抵达火星,着陆器失联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
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形象的偏构:以女大学生遇害失联的报道为例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