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的特点研究与思考

2016-03-03孙炜康

新课程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文性语文教育系统性

□孙炜康



语文教育的特点研究与思考

□孙炜康

【摘要】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实施者,笔者认为,我们无法要求那些讨论语文教育的人们该如何去做,而只能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去思考该如何进行语文的教育教学。一件事该如何去做?我们首先要去了解这件事的特点,明白做这件事的目的,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去做这件事,语文教育亦是如此。本文分别从语文教育的实践性、人文性、系统性以及开放性的角度入手,对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育;实践性;人文性;系统性;开放性

语文教育历来被人重视又为人所诟病。为什么会这样可从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一是参与讨论语文教育的人们是否了解语文,二是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是否明白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实施者,笔者认为,我们无法要求那些讨论语文教育的人们该如何去做,而只能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去思考该如何进行语文的教育教学。一件事该如何去做?我们首先要去了解这件事的特点,明白做这件事的目的,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去做这件事,语文教育亦是如此。下文就是笔者针对语文教育特点的研究和思考。

一、语文教育的实践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简单来讲,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

那么,语文实践能力包括哪些?实践的过程又应该如何操作呢?

1.语文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境,可以确认“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含义为:主语应该是学生,讲的是学生的状态;涵盖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5个领域;内涵是“良好的语感”,含字感、文感等;“良好”既是质的规定,又是量的指标。量体现为水平的程度,是一种事实性描述;质规划语文课程中听说读写的特定取向,体现了价值判断。本次语文课程改革所规划的听说读写取向,大致可以概括为“感受性阅读”(个性化阅读)“自主写作”(真实表达)“日常的口语交际”。也就是说,学生腔的“朗读”、应试的造假“作文”、书面化口头作文式的“讲话”、归纳“唯一正确”中心思想的“阅读”等,均排除在“良好的语感”定义之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弄清“途径”的含义,首先需要确定这句话的主语。因为不同的主语,“途径”的含义就会有所不同,也会连带着引起“语文实践”含义的变动。

按文本语境,这句话的主语可能有几种情况,下面分别展开讨论。

(1)主语是学生

强调学习内容:学生拥有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而不是语文知识学习——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强调学习方法:学生拥有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而不是听老师讲结论——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上述两条的区别在于对“语文实践”的理解不同。当强调“学习内容”时,语文实践主要是指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比如:培养“感受性阅读”这一语文实践能力,相应的语文实践就是感受性阅读;培养“日常的口语交际”这一语文实践能力,相应的语文实践就是日常的口语交际。而当强调“学习方法”时,语文实践与所要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就不一定严格对应,比如:培养“感受性阅读”这一语文实践能力,可以采用表演或游戏活动;培养“日常的口语交际”这一语文实践能力,在课堂中也可以是书面材料的分类活动。

如果主语是学生,那么无论强调学习内容还是强调学习方法,在我们所设定的问题边界(语文课程)中,“主要途径”均指在课堂教学中占据大部分或绝大部分时间。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应该占据大部分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对所要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实践活动,应该占据大部分时间。

(2)主语是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该是语文实践,而不是语文知识教育——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句话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在不同的层面,“语文课程”这一主语将被更具体的所指替代,因而“途径”这个词的含义也会起相应的变化。

语文课程层面:语文课程内容应该主要是语文实践,而不是语文知识——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途径”在这里可以解释为达到目标的途径,即对“教什么”的回答。语文课程内容,应该主要是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比如:培养“感受性阅读”这一语文实践能力,相应的课程内容就是感受性阅读活动,实际上是提供适合于感受性阅读的选文;培养“日常的口语交际”这一语文实践能力,相应的课程内容就是日常的口语交际活动,即在课堂上进行日常口语交际的模拟,如说文明礼貌用语、介绍家乡。

语文教材层面:语文教材内容应该主要是语文实践,而不是语文知识的讲解、要学生苦做的习题——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途径”在这里可以解释为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即对“用什么去教”的回答。语文教材内容,主要应该是对所要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实践活动。可以是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实践,这样教材内容便与上面所说的那种课程内容重合;也可以与所要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对应,比如培养日常的口语交际这一语文实践能力,教材内容是引导学生做书面材料的分类活动。

语文教学层面:A.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主要是语文实践,而不是语文知识——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B.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主要是语文实践,而不是讲解知识、灌输结论——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层面,这句话的主语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包含两个方面,即语文课程内容选择和语文教材内容重构。如果语文课程专家提供了足够的课程内容,并且语文教材专家所设计的教材内容足够使用,那么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是选择和重构。如果语文课程专家没能提供足够的课程内容,或者竟然没有提供,而语文教材专家所编制的教材不足以使用,或者竟然没有提供“用什么去教”的建议,那么作为语文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进而充任语文课程专家和语文教材专家的角色,承担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材编制的工作。若是后一种情况,那么上述A、B两条将改变如下。

语文教学层面的备课阶段:C.教学内容应该主要是语文实践,而不是语文知识——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D.教学内容呈现应该主要是语文实践,而不是讲解知识、灌输结论——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如何有效实施其“实践过程”

(1)家庭学校资源的利用。家庭实践活动资源包括家庭藏书、电视网络等,学校实践活动资源则包括语文教师、文学社、图书馆、校园文化氛围,等等。

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通过实践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讲故事、演讲、辩论、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鼓动性和敏捷性;口头评讲作文、小先生课堂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汉字听写大赛,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手抄报、课本剧则可以展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家庭和学校的资源,很多地方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2)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自然、社会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文化艺术设施,等等。

①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机会。对于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领域都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渴望自己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限的遐想。在这种情况之下,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悟社会,养成写日记抒情感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思,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学写研究报告。这些活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领下,他们才会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就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②服务社会用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学了而不去用等于没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寻找错别字大赛,不要把范围仅仅限制于学校黑板,而应该扩大到更好的社会范围。

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人文性”则是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本身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了工具性思维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育教学片面强调方法,过分强调教材的作用,导致了语文教学重方法轻积累,重分析轻感悟,使得语文教育教学既费时低效又造成了人文资源的白白丢失。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特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其中特别强调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不能仅靠教师空泛的讲解,而是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强调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换言之,语文教育具有的情感性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感悟。

于漪在文章中曾提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她的这种观点是出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现状的显著特点是应试教育,它带来了种种弊端,最根本的是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我们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而有用的文化科学知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不仅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就是文化科学知识也会限于窄、死、残破的囹圄,对人的塑造极为不利。应试教育使教育工作走入歧途,根本不能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赞成应试教育,并不是一概反对考试,考试不失为检查成绩、选拔人才的一种一定程度上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语文教育中的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此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语文课就是语文课,须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三、语文教育的系统性

2001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各地掀起了学习的热潮,语文学界的教改浪潮此起彼伏,然而,语文教育的现状并不如设想的那么美好,这与课程标准制定者的初衷是有一定差距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也侧面反映了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个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教育特点时有不同的两段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可以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001版)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度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011版)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删去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一句。揣摩制定者的意图,一个可能就是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意见。一段时间里,一线教师不再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考试对此也不再作为重点。考试不考了,老师也就不讲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教学,影响了语言运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删除是针对前面一段时间的教学现状的,是明智的。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光让学生去感知感悟,更多地应该在系统性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环节让学生去感知感悟。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会更加专业化,更加科学化,语文教育才不会为人所诟病。

四、语文教育的开放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社会交际活动,而语文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就必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也就是说,要实现大语文教育观。尤其是在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进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需要具备开放、竞争、合作、创新等意识的人才,因此,语文课更应该沟通课堂内外,联系各门学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开放而有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它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即生活”则告诉我们,生活是自由的、自主的、生动的、开放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自由的、自主的、生动的、开放的,因而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运行体系,必须注重开放。

传统的语文课堂充斥着师道尊严,教师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为学生安排一切教学内容,自身满足于已有的水平,因循守旧。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自己讲了多少,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根本不考虑学生学懂了多少,更谈不上创新。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才有可能具备灵活的驾驭能力,这无疑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这可以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入手进行改变。以往课堂的教学内容往往以老师的认知为出发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多的则是想当然。在现在这个开放时代,我们应该打破这种状况,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从专家的视角切入,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具广度,也才更有深度。

(编辑:胡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7-0063-03

作者简介:孙炜康,山东省青岛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青岛市高考研究中心组成员,平度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就职于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

猜你喜欢

人文性语文教育系统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