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2016-03-03黄梅
黄梅
摘要:人的学习离不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积累和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篇文章主要从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意义以及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升每一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关键词:学习迁移理论;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200-01
学习迁移(Transferoflearning)理论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迁移理论被广泛的应该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当中,并具有良好的效果。迁移是学生对知识的继续学习,是不断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重要保障。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进行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够对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1.“为迁移而教”的学习迁移理论
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伴随着学习活动的产生始终为教育心理学界所关注,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者从迁移的本质、发生过程、产生条件及其作用等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学习迁移进行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并提出了观点各异的学习迁移理论。如詹姆士与武德沃斯提出的"相同要素说",贾德提出的"经验泛化说",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提出的"关系转化说",莱文提出的"迁移假设理论"。而当代认知心理学对人类学习和认知加工过程进行的科学研究,不仅阐明了学习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而且更加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研究,加强促进学生有效迁移的策略研究,使"为迁移而教"的追求成为当前学习迁移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学习迁移能力是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以及一些高级心理加工过程、发明和艺术创造等所必需的核心能力,学习迁移是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期望出现的现象。在学生的课程中、课堂教学中和学习环境中都会发生迁移,学生学习的成效不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还在于应用已有经验去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产生预期的行为变化,教师必须充分应用迁移规律,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2.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学习迁移理论的意义
2.1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并不是教师把智力"移植"、"传送"给学生。智力是不能从一个主体直接传递给另一个主体的。智力的发展是学习主体借助于语言工具和非语言符号等物质载体,经过一定的脑力锻炼而实现的。例,S=1+2+3+?+n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实例的算法,绘制流程图,当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了要素后,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算法。如求100之内的偶数和等。通过学习迁移,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成就归因四个方面。信息素养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应用学习迁移理论,可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打造自主学习的平台。例如,在讲授利用Internet获取信息时,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向学生介绍Baidu、Google等常用的搜索引擎,提示学生输入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回忆、巩固所学内容的同时,获取更多新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布置关于家乡、奥运、奔月等话题,让学生根据搜索到的相关资料生成一份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一方面提高学生信息搜索、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另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Word软件的掌握程度。
3.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通过灵活设计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内在关联以及注重实践指导中的思维引导等方式来开展。
3.1灵活设计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灵活的设计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更好的融会贯通,真正发挥学习迁移理论的价值和作用。在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行科学的教学内容涉及。在教学内容涉及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展现出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与知识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在结构。
3.2重实践指导中的思维引导。在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实践指导,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得到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适当延伸和扩展,真正展现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4.学习迁移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由于学生所学知识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学习迁移理论呢?
4.1适合的教学内容及师生互动内容。教材和参考资料后,合理组织编排教学内容就成为下一个重要任务。编排得当的教学内容,能够保证其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在教学中省时省力。安排合适的师生互动内容会促使这一过程更加顺利。相反,如果教学内容和师生互动内容编排得都不合理,学习迁移起到的作用就会比较小。
教学目标具有把教学要求系统化、具体化的功能,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定向控制的作用。要保证迁移的方向明确、具体、科学,首先要研究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在整本教材乃至整套教材中的位置。如果教师在授课前有了这个全局性的把握,就能明确各章节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的前后联系,在授课前就会自觉地做好新知识的学习迁移,并为学生的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信息技术教材采用"模块化"的编排方式,教师就要认真研究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前后衔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
4.2了解学生,注重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情感要求"。因而,主动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风格,既是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培养信息社会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将影响他们能否把知识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如果他们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今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会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应安排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上机操作,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教学活动具有指导、启发等作用,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理念下,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学习体验。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推动教学的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伟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
[2]吴双.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理导航,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