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前五分钟的有效性
2016-03-03田华
田华
摘要:短短四十分钟课堂如何把开始的前五分钟充分利用好,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前五分钟没有把学生的思维打开,那么整节课的效果就很不理想,包括与前五分钟连贯性也达不到好的效果,所以,要想把整个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课前的前五分钟就显得非常珍贵,非常重要。
关键词:课前五分钟;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187-02
从教十余载,一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由开始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轻车熟路,对解题方法由半啃半问,到现在信手拈来,无不是这些年积攒下来的精神财富和宝藏,更离不开与老师及学生们共同成长的经历,使得我在教学中不断在探索,短短四十分钟课堂如何把开始的前五分钟充分利用好,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前五分钟没有把学生的思维打开,那么整节课的效果就很不理想,包括与前五分钟连贯性也达不到好的效果,所以,要想把整个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课前的前五分钟就显得非常珍贵,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利用这五分钟呢?
1.课前五分钟的形式多样化
1.1课前提问式。大多数教师在课前五分钟往往能够通过提问课前知识,学生个体回答或班级集体回答方式进行课前五分钟。这也是最传统的形式,当然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形式,同过提问有效的问题,从而也使得相关知识与新内容充分做好衔接与过度。
1.2课前阅读式。阅读可以是阅读旧知识,熟悉所学过的内容,为新知识做铺垫;阅读还可以是阅读将要学的新内容,老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前将问题摆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寻找和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1.3课前自测式。自测题型可以是与上节课旧知有关或者与将要讲到的新知有关的概念、公式、及常规基础的小题,全班集体进行五分钟自测,营造考试氛围,让学生们的思维争先恐后地活跃着,通过五分钟自测,不但能很快进入课堂状态,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对五分钟的自测,在教师趁热打铁给予讲解后,更能使得学生理解易懂、印象深刻,也为新内容的开展坐下铺垫。
1.4课前情景式。创设好的情景模式,可以让学生感觉引人入胜。情景模式的创设可以是问题型、材料型、故事型、游戏型,可以讲寓言、猜谜语等等,只要与新知有关,就可以想不同法子,充分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不等式中要证明这样两个分式的大小关系,已知 都是正实数,并且 ,求证: 这是一道真分数型不等式,如果直接去证明,单调枯燥。如果设置情境: 有糖 克放入水中得 克糖水,糖水的质量分数是又问: 糖加 克,此时糖水质量分数又是多少? 学生毫不犹豫地答是 笔者又问: 变甜还是变淡了? 学生很自然地回答: 变甜了。于是得到了这个不等式 实践证明,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以数学的意识、方法、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2.课前五分钟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由于高中数学课堂不比初中教学课堂,一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相对较多,对学生的要求相对也较高,所以哪怕是一分钟都会显得很珍贵,那么这课前五分钟,就必定要用有所值。首先,要有针对性、目的性,无论是以上几种形式哪一种,都要有目的性,要与课堂内容有关,而且要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而不能漫无目的,随意离开话题,这样便是无效课堂,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就失去了兴趣,这个教学就等于失败,所以,作为教师,更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不失原则充分把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真正建立起数学思维。其次,要有计划性,计划好如何利用这五分钟,以什么方式进行,预期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等,包括时间设置,要提前备好学生将会用多长时间完成前奏,而不影响后期的进度,所以同时将各环节计划好,做到有序开展进入课堂,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所学的教学内容中。
3.课前五分钟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如果教师在上课时,一进教室就板着脸,愁眉苦展带心事或带情绪的样子,无论是什么原因,学生看到教师这副摸样上课,那整堂课也将达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在课前的这五分钟,教师要保持积极饱满而又热情的态度,开好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则要求教师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尤其,在课堂中,肯定会让学生思考或者课堂做题等,在学生有回答及解答有不妥的地方,教师更应该积极引导,不能因为一点点的学生失误而将课堂变成"批斗课"无形之中也使其他学生对这堂课、对这门课甚至对老师有所想法,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要充分利用好课前五分钟,将数学课堂在这短短的五分钟时间里变得有活力,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还要达到预期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真正实现高中数学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方法等,让学生主动思考、认真探索、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也是教师个人的一种自我实现,在完美的追求过程中可以使教学获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汤光明.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总结——设疑的作用[J].学苑教育, 2010 (12),39.
[2]柳在兵.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新课程,2010( 6)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