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作用
2016-03-03李春秀
李春秀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124-01
1.合理分配小组
科学的分组,应该是人员搭配合理。学生性格多种多样,能力参差不齐,有善于深度思考的,有偏重感性认识的;有富于创造的,有喜欢借鉴学习的;有乐于表达的,有相对腼腆羞涩的。教师在分组时,须对"学生资源"宏观整合,优势互补,让各组都能讨论起来,让人人都能活跃起来。对个别缺乏"火种"的"讨论贫困组",要调动优秀人才进行"援助"。而当前的不少课堂讨论,分组往往顺应座位"天然生成",顺其自然,而编座位时没有考虑到课堂讨论需要。这样,有的小组争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有的小组则群龙无首,冷冷清清,收获寥寥。
2.科学设置问题
2.1问题要能体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想,首先是那些体现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常遇到的那些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最具有讨论价值。如《失街亭》一课,诸葛亮究竟该不该斩马谡?这一类问题对于学生了解诸葛亮性格、深入了解文章内容能产生推动作用。反之,对那些不能突破重难点的问题还提出来"讨论",自然是毫无实际意义,并且使课堂效率低下。例如教学巴金《小狗包弟》时,讨论"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等问题时,就能达到教学目标。从我听课的情况来看,有的老师纯粹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只是活跃课堂气氛,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例如:有的老师来组织学生讨论"小狗被送走后,可能会怎样死",这样的讨论有意义吗?能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吗?
2.2教师应该选取能激发和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些问题一提出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促进他们积极动脑。学生们接到问题后,分析、论证,研究、讨论,思维一下子动起来了,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在讨论中,他们的发言的欲望很高,激情澎湃,思想和思想碰撞,观点与观点交锋,教学目标水到渠成地完成。反之,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需要思考,或者不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学生们勉强"做讨论状",实在没有多少讨论的必要和价值。如一次研究课上,某教师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利用精美的课件、师生一起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本内容后,随即出示问题:烛之武说退了秦军了吗?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解决。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实际上大家早就有了答案,无非一起来表演一下,这样的讨论太低龄化,对高中生自然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2.3问题难易适度。 如果难度太小,学生不思考或略加思索就能得出结论,自然无需讨论。同样,难度大的问题不宜让学生讨论。教师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们虽然勉强讨论,但难以有什么成果,而且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挫伤学生思考、讨论学习的积极性。如有位教师让学生讨论"李白《蜀道难》一文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李商隐《锦瑟》一文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这些目前在学术界尚且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必要全部弄得明明白白,何况学生因为不知道两位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寓意和情感,更没有诗人那种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虽经讨论,仍不知道如何做答。像这样刻意追求讨论问题的难度,反而会因问题的艰深而使学生望而却步、不知所措。
2.4问题数量适量。一堂课中,用于讨论的问题,必须是教师精挑细选的,能激活课堂,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果一堂课中教师对问题不加筛选,过多的抛出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学生自然会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产生厌倦感和思维惰性。于是胡乱地敷衍应付一番,教室里热热闹闹,却没有思考,没有交流,没有对话。
3.恰当选择机会
3.1先思考后讨论。讨论是一种合作交流,它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首先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一定认识和见解的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措手不及,可能出现讨论冷场、中断,或者讨论质量低下。而且,一些学生可能自己不动脑筋,等着别人给他提供现成的答案或结论,久而久之,容易养成学生懒惰、依赖性强的毛病。
3.2讨论应安排在学生产生困惑时。学生大面积产生困惑,都急于想知道结论,这时他们的求知欲望、思考的动机、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很强烈。此时安排他们讨论,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当我们教学完第一课时,学生们已对刘兰芝的美貌和才艺以及修养有了充分了解,对其无辜被休的遭遇也深表同情时,好多学生不解的是:焦母为什么执意要驱遣兰芝?这时,让他们结合文本内容思考,学生困惑时安排他们讨论,能迅速引燃他们思维的火焰,收到很好的效果。
3.3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灵活把握时机。有些问题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挈全课、激活课堂作用的,这样的问题适合放在课首。有的问题需要之前做出大量铺垫式的介绍或引入,学生才能认识到的,这样的问题适合放在课中。还有一些问题,属于对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属于整堂课中心的深化,这样的课宜放在最后。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只有当学生知道时代背景、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原因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有可能去讨论别里科夫有没有值得同情的一面。所以这个讨论只能安排在后半段,不可能安排在前半段或者中间半段。总之课堂讨论的时机是根据教学实际来决定,老师灵活安排。
4.简明准确点评
讨论法固然要充分体现课堂民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毕竟是不够成熟的,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可袖手旁观,不闻不问,而应或点拨,或调控,或总结,对课堂讨论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引领作用。
4.1营造氛围,鼓励放开。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和鼓励学生多维解读,个性化解读,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解、对传统观点质疑甚至挑战。舍弃条条框框,让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放得开。
4.2及时引导,随时调控。鼓励学生相对自由的思考和讨论,并不是漫无边际,信马由缰,放任自流,而是要我们的教师随时对讨论驾驭、调控。当有的学生觉得信心不足,不敢"越雷池一步"时,教师要提出鼓励,激励他们努力超前走;当有的学生过于强势,把自己意见强加于同学、不善于接受别人意见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当有的学生有了讨论成果,或者取得阶段性的进步时,教师要给予赞美或肯定。另外,有时学生讨论偏离了主题,甚至谈论一些与教学内容毫不沾边的东西,这时,教师就要艺术地进行调控,使其回复到该堂课任务上来。
4.3讨论手段多种,形式多样。为了更好地把讨论引向深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讨论。如小组内讨论、辩论,教师点名发言,有时还可以在讨论中间插教师点拨讲解等。
4.4调和"众议",合理作结。小结是课堂讨论这部乐章的曲终休止符。课堂讨论必须要有总结,才可以让讨论给学生留下完整的印象。总结时,对探究深入,表达准确的个人和小组要予以表扬肯定;对于观点虽偏激或不完整,但有可取之处时,对其可取之处要给予肯定;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要委婉而明确地予以否定,但如果他们表现出了乐于思考、的团结协作精神时,对其精神仍应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