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高中语文之教学
2016-03-03王应陶
王应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95-01
语文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高中生的语文素质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成长道路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1.培养正确的书写和查工具书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虽然现在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但是我们的书法也不容忽视。在高考中,学生是用笔来书写答卷的,所以,教师平时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尤其给阅卷教师一种欣赏的感觉。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这时就要翻阅工具书,不要凭自己的主观猜测,也不要囫囵吞枣,要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让这些工具书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在学生查阅这些工具书的时候,可能会无意间看到一些其他词汇或成语的意思,也会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注重字词句章的学习
语文课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语文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要发挥好学科的工具作用,在字、词、句、篇四个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掌握汉字的读音、意思,要求学生把每个需要掌握的汉字放到不同的语境中所表现的意思都要弄明白。第二,从"词"的学习上来说,语文中的这些词就像是一块一块砖,只有把这些砖垒砌好了,一座高楼大厦就会很坚固。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或是诵读文章的时候要关注词的诵读和记忆。第三,从"句"的学习上来说,"句"犹如一个机器的零件,只有这些微小的零件能很好地配合,这个机器才可以顺畅地运作起来。所以,学生平时要多记一些好的句子,能背诵一些名言名句,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第四,从"章"的学习上来说,学生最开始学习写一些东西都是从模仿一些小的文章开始的,慢慢地,他们才会写出一些有深度的文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小文章,反复体味,最终有所创造,写出一篇得分高的作文。
3.促进迁移的教学
迁移在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在学生头脑中,而是能否准确有效地提取相关经验来分析应对现实的问题情境,这实践上就是一个迁移问题,也就是能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发生,帮助他们实现习得经验的概括化和系统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好、更快,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应用学得的知识经验。
3.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注意在各个教学单元相对独立的前提下,体现出各个单元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合理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材料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迁移。具体来说,教学内容的编排要符合以下三条原则:结构化原则、一体化原则和网络化原则。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一体化是指在组织教材内容时,既要防止教材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扰或简单重复,要使各个构成要素能整合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有利于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网络化是指教材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要明确,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3.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其迁移的价值较大。教学事实证明,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典型代表性的事例,并阐明适用的条件,有助于迁移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总结,提高其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基础知识进行迁移。
4.开展合作学习,完善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新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分组和学习目标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有各个阶段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组内任务,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置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比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提出问题"文章中的人物分为哪几类?""贯穿文章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让学生进行讨论,继而细致的提出问题,比如作者思路突然转向"庸人"一面的原因,能否把第二节去掉等问题。
5.合理安排时间,构建节约型课堂
课堂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能否充分利用这四十五分钟对高效课堂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想好要讲什么,讲多少的问题。课堂上讲什么就是要确定好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又非常多,如果不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就会使知识讲解蜻蜓点水,无法面面俱到。讲多少就是要求教师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探求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尽量少讲精讲,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完全自学,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是很大的,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教师点拨应该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控制在二十五分钟作用,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大约占十分钟左右,教师先要对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在学生讨论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比如在学习《阿Q正传》时,针对阿Q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利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个讨论组进行讨论,由学生各抒己见。
6.引进开放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语言权的开放,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思维权的开放。课堂上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取消语言霸权,使学生有机会发言,有权利提出不同意见,平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正是开放式教学过程的特点之所在。教师应当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应当过分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按部就班,而应以学生乐于探究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学习语文是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多维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用现成的固定答案去限制、束缚,甚至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思维亮点。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证的理解和分析问题。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认知理解上的不同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体价值的体现。
7.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部分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我在高二一个班上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六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我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学生,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学生,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综上所述,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