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式教学与诗词教学相结合的尝试
2016-03-03许建南
许建南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56-02
本节课是学校公开课的一堂教学实录。教师尝试用质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通过该法的运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的发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导入新课)请大家思考一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妇孺皆知的话是谁说的?
生1:北宋范仲淹说的。
师:对。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题目和作者)
师:前面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请大家提出疑难问题并踊跃作答。
生2:我提的是有关作者的问题,除了书本上对作者的介绍外,你还知道作者的哪些情况?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
生3:范仲淹出身于农民家庭,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童年时家境贫寒,十多岁时住在寺庙读书,生活极其清苦,这样的出身和经历,使他很了解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后来,他做官时提出了不少有利于劳动人民的政治主张。他做官清廉正直,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1040年8月,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第二年4月,调任雄州,《渔家傲》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师:很好,还有哪些问题要问?
生4:这首词的上阕,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统领下文?
生5:用了一个"异"字。
生4:"异"是什么意思,体现这个地方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5:"异"是"不同"的意思,指南方、内地的景色不同。
生6:这个字是对塞外景色的概括,体现这个地方的景色萧条、荒凉、偏僻。(师板书"异":萧条、荒凉、偏僻)
生7:"衡阳雁去无留意"是什么意思?光写大雁吗?这是运用什么写法来写?
生8: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雁南飞,没有一点留恋之意。
生9:这里用大雁想飞走,反衬这个地方的荒凉、冷落。
师:鸟都这样,人哪里能够忍受!(师板书:反衬)
生10:"四面边声"包含着什么声音?
生11:包含牧人吟啸声、马叫声等。
生12:还包含风吹草动的声音等等。
师:对!这里没有村舍炊烟,没有歌舞升平,就如同刚才两位同学说的,这些声音跟凄厉的号角声一起响起,使人听起来毛骨悚然,更显示这个地方的阴森萧条。(师面露毛骨悚然的表情,同学深受感染。)
生13:上阕描写了什么景色: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生14:上阕描写了萧条、荒凉、冷僻的边塞秋景。
生15:下阕抒发了守边将士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师板书下阕内容,并在已板书的"萧条、荒凉、偏僻"前加上"上阕",把"偏僻"改为"冷僻",引导同学辨别这两个词的异同)
师:关于下阕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16:"浊酒一行"的"浊"是什么意思,在"酒"字前用"浊"来修饰,有什么含义?
生17:"浊"是"浑浊"的意思。这里表现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辛,连借酒浇愁的"酒"也是浊的。
生18:将士除了思乡,难道他们就不想报效国家吗?哪一句诗有体现?
生19:"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诗表现了他们想报效国家。
师:大家见注释⑧,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写战士们的情怀,什么情怀呢?
生20:虽想念家乡,也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生21:抒发了守边将士的建功立业之志和思乡之情。
(师指着下阕板书内容,予以肯定,加深同学印象。)
生2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作者运用什么感觉器官来写?
生23:运用听觉和视觉。
师:羌笛的声音是哀怨的,看见了霜就想起了故乡。
(师引导同学齐背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24:这里写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生2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怎么解释?
生26:人们睡不着,将军的白发长出来了,士兵们泪流满面。
生27:将士们睡不着,将军士兵长满白发,泪流满面。
师:上面两种解释,哪一句较准确呢?
学生齐答:第二种解释。
师:(追问)为什么?
(学生思考,一时回答不上来。)
师:这句话运用互文的修辞方法。(师挂上小黑板,引导同学理解。)
生28:这种修辞方法在初一上学期的《木兰诗》已经学到了。
师:你还记得哪些诗句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生28:"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这句诗应该怎么解释?
生29: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生30:还有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意思是对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好看的头发,贴上装饰品。
师:对!这就是互文修辞手法的运用,它要求两句话合起来解释才能更准确。关于这点,以后学诗时还会经常碰到。
师:将军们为什么睡不着觉呢?又为什么白发频添,泪流满面呢?
生31:功业未成,思念家乡,生活艰辛。
师:是啊!思乡情,建功志,生活苦交织在一起,使将士们无法入睡,白发频添,泪流满面。
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有的读得很有感情,听课的老师有人点头称赞)
师:关于这首词,还有什么问题?
生32:这首词没有题目,只有词牌,请你给这首词拟一个题目。
师:好!连题目都要添上了。
(同学们沉思了一会,跃跃欲试。)
生33:《思乡情》
生34:《征夫泪》
生35:《边塞情》
师:不错,都能结合词的内容和情感命名。上阕还有一个动词写得好,好在哪里?
生36:"闭"字写得好,写出战事紧张,戒备森严的氛围。
师:回答得很好!"城"字前面用"孤"修辞,后边再加一个动词"闭",更加显示此地的荒凉冷落。联系到下面将士们有家不能回,思念家乡却功业未成,这个"闭"字就更有深层含义。这个紧闭的城门还要闭多久,将士们才能重见天日,才能回去和家人团圆。一个动词竟有这么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琢磨。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词《渔家傲》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收获。
生37:我学到了边关将士不怕艰苦的精神,和他们相比,我们现在的学习困难算什么,我们一定能够克服的。
生38:我学到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有时我们在解释句子的时候,如果解释不通,可以试着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把两句合起来解释看看,也许就可以了。
师:今天的作业有两道:一是背诵这首词,领会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
二是把这首词改写成记叙文。
(教师挂上小黑板"把诗词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进行几分钟的写作指导。)
质疑式教学包括"四问"——不懂就问、明知故问、不耻下问、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四问"在本堂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般的诗词教学仅是学生读读背背,老师讲讲而已。在本节公开课上,笔者尝试着把诗词教学与质疑式教学结合起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前,同学们认真钻研诗词,思考自己要提出的问题及别的同学有可能提出的问题;课上,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作答,提问回答人数超过了班级三分之二的同学;课后,学生余兴未尽,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改写成的记叙文,中心明确、思路清晰、材料具体、描写细腻、用词恰当、语句通顺,每个同学的读写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如何把质疑式教学与"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将是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