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如何转制3D
2016-03-02
2D转制3D,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要在原本只有XY的坐标系上再加上一个Z轴的深度——而这个Z轴深浅的多寡,是基于人类的视觉体验而确定的。对于没有CG成分的影片来说,这意味着工作人员需要手工在像素级别上进行细致的调整——这是一项非常劳累而且复杂的工作。所以,站在视觉的角度上说,3D转制,有一个更加专业和准确的名词:3D视觉重建。
画面重制
首先要在新的维度里重新创建不同的图像。简单来说,人的左眼和右眼所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一步就需要工作人员模拟出左右眼的不同画面,并且在画面的合适的部分填补上合适的阴影。很多转制的电影只有一只眼镜的数据,所以这就要按照这一个画面,合成出另一只眼睛所看到的画面。这一步是最复杂的,也是难度最大的一步。
调整景深
紧接着,还是一个难题,那就是定义画面中的元素的深度。也就是说,这些元素在Z轴上的位置,需要工作人员一帧一帧地确定。在原始的镜头中,没有数据显示各个元素距离镜头的距离,这就需要通过后期建模来重新确定这些关键的数据。在有了距离的数据之后,结合软件算法,给角色确定画面的深度。换而言之,到了这一步,Z轴的数据,基本已经收集完成了。
数据建模
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些数据归置到图像上。工作人员先要确定每个人物和物件以及背景的位置,然后按照得到的Z轴数据来制作图片,并把画面上所有的元素都安排到不同的深度之上。制作好的一帧画面被叫作“深度地图”。如果一个镜头里元素繁多,人物复杂,那么就需要通过建模来精确地模拟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精确地来制作“深度地图”。
细节描摹
最后是细化的工作,这一步在业内被称之为“描摹”。这一步要求工作人员在不同的深度位置上,为人物描绘出边缘线,并且细化人物的深度。因为,在某些镜头里,人物的身体并不会处在一个平面上,而人物很少会以一丝不苟的方式,正面对着镜头。所以,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自定义人物的深度,包括服装、配饰、身体的不同部分的深度。而且,这一工作需要做遍——因为要做出对应左右眼的图像版本。
真伪之辨
这个转制3D的流程,非常耗费时间和人工。按照电影的标准,一秒24帧。194分钟的《泰坦尼克号》就有279360帧。一人一天只能处理3帧,如果有一个200人团队的话,需要465天才能将整部电影3D视觉重建完毕。但是,很多电影在3D重映后,会收获相当不俗的票房成绩。所以,很多导演——比如对3D着魔的詹姆斯·卡梅隆就会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的影片转制成3D。而且,在真正的从业者心中,不存在真3D和伪3D,只存在好3D和差3D。